《老子大传》

老子的故事45:以道修身以德安家


Listen Later

四五、以道修身以德安家


世人来到这个世界,家庭是第一类的接触,一直到长大,进入到学校学习,再到社会服务。因而家庭的教育,是建立一个人人格的基础,也是为将来立足社会奠基。然而家庭也是个体的组合,每个个体都是决定,这个家庭是否健全的成员。个人是否美好,要看其身心灵是否健全。因而《大学》所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就成为世界和平的要件。


在格物上能有所心得,就必须从「知止」开始,《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那知止又要止于何处呢?当然要止于「至善」之处。那要如何止于至善之处呢?


《大学》又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可见「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最终目标。那至善之处又是何处呢?原来就是大道。因而大学之道,是要我们学习找到大道根源的方法,然而大道散在万物之中,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有,所以济公活佛教导我们说:「修道修心。」佛家说:「即心即佛。」又说:「人人具有佛性。」


可见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就是心中明德的本性,我们要去开发,使其能光明,因而要去亲近心中的本性善民,使其能展现至善的本性。所以《大学》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此修道的顺序,就可以渐渐接近大道的本源。世界是万物组合的共同体,人为万物之灵,有替天行道燮理阴阳的功能,才能成为天地人三才之一。


因而修好自己,做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就是打好天下太平的基础,所以《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修道有成即是德,积德丰厚可成道,道与德有体用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世人要以修道来安身,以积德来安家。


那修道积德是内心的实践,却可以从表相来观察其成果。有如一个人修行修的好不好,不是自己说的算,或是那些想巴结的人,说一些美历的好话,就以为修得很好。修得好不好,是必须经过实务验证的,当一个人受宠或受辱时,仔细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即可知道。因而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因而修行要能修到宠辱不惊,才能从中渐渐积德,渐渐进入道源。


吕仙祖在《大学浅言心注‧释格物》说:「是故君子慎心物于隐微,遏意恶于动机。故心物自蔽,身物自染。格心物者,复性初也;驱身物者,觉心源也。」拨云可以见日,驱除身物格正心物,就可以找到心源回复性初,融入大道。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一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从一个人的身上,一个家乡的风气,一个国家的国情,以及世界的现况,可以看到德行的概况。


那么,具体到家国天下,与修身齐家相比,《道德经》中又有哪些不同的论述呢?请听下集《尊道贵德国安世平》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老子大传》By 尚学庸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