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大传》

老子的故事46:尊道贵德国安世平


Listen Later

四六、尊道贵德国安世平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不难发现以名利传家的人,难免让后代起争执,这是因为从小在环境的耳濡目染中,心中已殖入自私贪婪的观念,覆盖了优良本具的佛性,致使美好的道德惨遭埋没,继之而起的是,与人争斗,兄弟阋墙,夫妻反目,骨肉疏远,众叛亲离,想要藉名利得到幸福,却因背道而驰,不但得不到幸福的情境,却有家破人亡的危机。


从世人的角度来看,高官厚禄、金玉满堂、家财万贯、妻妾子孙众多,这是一般人想象中的富贵,却不知道如此富贵中,所暗藏的危机,乃是德量无法保有这些情境。贪得无厌的心态,以为可用尽手段以保有富贵,最后却一无所有,还要面对身败名裂的悲惨。世人不知其中的变化,才会弄得如此不堪,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正因世人的智慧已经被欲望埋没,致使无法看清事情的真相,不能展现其应事的功能,才会令自己落破不堪,因此老子在第四十四章提醒我们:「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歹,可以长久。」要我们仔细思考,事情的来龙去脉,其中变化的关键,顺理而行,顺势而为,不可本末倒置,更不可横行霸道,才不会被天律惩罚。


端看古代帝王家,为了争夺江山,兄弟相残,父子反目,多么悲惨。如今有些财团的继承,子孙所分得的财产不可说不多,但为了争产,却对簿公堂的情况,也是时有所闻,是福乎?是祸乎?可给大家公评与深思。


自私贪婪所引发的欲望,是障碍修道积德最大的因素,如果不能彻底看清,让这些元素在心性中作祟,在上位者将会使用奸智,想尽办法制定恶法,不顾百姓死活,榨取民脂民膏,以供其无度的挥霍,终究民心叛离而国家混乱,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五章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孔子在往齐国避难,路过泰山时,听到妇人哭泣,知道为了避开苛政,迁居山中,其公公、丈夫、儿子三代死于虎口,因而告知随从的学生说:「苛政猛于虎。」如果把百姓逼到无路可走,必然起而抗争,终会引起冲突而使国家混乱,所以在七十四章说:「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眼看当时周室的政治,日趋混乱,因而对执政者有相当的期待,他对于从政的领导者,提出警示与建言,于是在第五十七章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诚如孔子在《论语‧颜渊篇》对季康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以身作则是领导者应有的认识与责任。


那么,作为领导者,治理国家的根本又是什么呢?请听下集《治国安邦若烹小鲜》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老子大传》By 尚学庸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