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大传》

老子的故事47:治国安邦若烹小鲜


Listen Later

四七、治国安邦若烹小鲜


先贤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治国根本在治家,治家根本在治身,治身根本在治心,心为万事的根源,因而治国的根本就在修身治心养性。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这是治人治国事天的方法与过程。


《大学》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以尊道积德为指导原则,能顺此而为,以至于「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的地步,则能上下一心和乐融融。在《中庸》载:「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矣。」这是告诉我们修道入德的方法,要往广远处看,却要在近微处着手。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必须时时处处小心谨慎,才不至于有错。


老子在第六十三章又说:「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又在第六十四章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些话无非是在提醒我们,常常要注意难以注意的地方,才能达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中庸》载:「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能唯道是从的人,自然可以在无形中累积大德,所以一位有德君子,要能做到「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才能「不愧于屋漏」,其德泽所至,可以产生「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的作用,而达于「不赏而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的功能,所以有德的领导君子可以做到「笃恭而天下平」的境界。


老子以为想要治理天下,使百姓能过自然安乐的生活,执政者必须有《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的精神与作为,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种「无为而治」的观念,正是老子所提倡治国之道的最高目标。

因而要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老子又在第四十九章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这正是《尚书》所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道理所在,身为领导者,是上天委派来治理百姓,使百姓姓能过着安和乐利的生活,而不是执权柄以欺压百姓,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那就违反天意了。孔子在《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如何治理天下国家,做到天下无敌?请听下集《处世三宝天下无敌》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老子大传》By 尚学庸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