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四九、尹喜领悟著关尹子
当高徒遇到明师,再经过明师指点后,高徒才会有更好的成就。尹喜在未碰到老子之前,已经在修道的基础上做好准备,先前在品德上的修持,道法上的修炼,神仙方术的精进,喜爱观察天象,善于分析星宿的移动,如此的作为,才能获得遇上老子的机会。等到拜老子为师时,老子可说是收了一位高徒。然而没有经过老子的调教,也无法有「关尹子」的名号出现人间,为后世修道人,带来更多的指引,成就更多的法益。
当老子在楼观的讲经台,完成五千余言的《道德经》,整篇大概向尹喜说明之后,尹喜约略了解,这部经的用途可大了,用于养生,可令人健康长寿;用于治世,可使国泰民安;用于修行,可以成圣成仙。
在讲授《道德经》完毕之后,选择良辰吉日,老子便出函谷关西去了。为了将老子所传授之道,流传于后世,于是将老子所讲授的治国修身之要妙,去除奢望节制欲念的言论,整理成为一共三十九章的《西升经》。
当尹喜送别老子之后,经常白天焚香诵经悟道,晚上静坐体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勤学苦练,深深地领会《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道理,每当豁然贯通,就有如洞中观火,一目了然。
不到一年的功夫,他不但对于《道德经》已能融会贯通,而且还能开创新的境界。于是将研究的心得,撰写成《关尹子》或称《文史真经》,共有九篇,这书可称为直指道德的妙旨,为研究《道德经》的辅导书。
依据《庄子‧天下篇》的记载:把道德看作精要,把具体的物质看作粗渣,把积蓄财物看作不足,安然独自与精神共处。古代的道术中,相当着重这方面的内容,尹喜与老子听到这种学术思想,就感到非常高兴。他们把「无」当成根本,把「有」看成末端,主张一切事物,都应该归于大道。在行为模式上,要做到柔顺谦下,实质上要保持静空状态,不要去伤害万物。
尹喜说:「主观上没有成见,事物就会自行显露本质。行如流水,静如明镜,待人接物如同回声。恍恍惚惚,如同无物;寂然不动,好像清虚。能混同就能和谐,有获得必会有失去。为人不与人争先,而能常跟随人后。」
老子说:「知道怎么去争强,不如坚守柔弱,让自己成为天下的河床;知道怎么去荣耀光彩,不如坚守忍辱,让自己成为天下的山谷。」人人都要争先,自己偏要独居其后,这叫宁愿承受天下的辱垢。别人都追求实际,自己却独取虚无,虽不储藏到会更有余,这样的人格,才是充实、高大、独立的。他立身处事,宽缓而不枉费心机,无所作为而讥笑智巧的人。人人都在谋求福佑,他却委曲求全,这叫茍且偷生免于祸害。他以深藏为根本,以节俭为纲纪,常说:「坚硬的容易遭毁坏,锐利的容易受挫折。」经常宽待事物,从不损害别人,这可以说达到最高境界了。像尹喜、老子这样的人,才是古代博大的真人啊!
事实上,历史上的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所传经典不止《道德经》、《西升经》,还有其他诸多经典,大多收录在中华道藏经典中。那么具体来说,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经典呢?请听下集《老君名下经籍览要》
By 尚学庸5
11 ratings
四九、尹喜领悟著关尹子
当高徒遇到明师,再经过明师指点后,高徒才会有更好的成就。尹喜在未碰到老子之前,已经在修道的基础上做好准备,先前在品德上的修持,道法上的修炼,神仙方术的精进,喜爱观察天象,善于分析星宿的移动,如此的作为,才能获得遇上老子的机会。等到拜老子为师时,老子可说是收了一位高徒。然而没有经过老子的调教,也无法有「关尹子」的名号出现人间,为后世修道人,带来更多的指引,成就更多的法益。
当老子在楼观的讲经台,完成五千余言的《道德经》,整篇大概向尹喜说明之后,尹喜约略了解,这部经的用途可大了,用于养生,可令人健康长寿;用于治世,可使国泰民安;用于修行,可以成圣成仙。
在讲授《道德经》完毕之后,选择良辰吉日,老子便出函谷关西去了。为了将老子所传授之道,流传于后世,于是将老子所讲授的治国修身之要妙,去除奢望节制欲念的言论,整理成为一共三十九章的《西升经》。
当尹喜送别老子之后,经常白天焚香诵经悟道,晚上静坐体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勤学苦练,深深地领会《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道理,每当豁然贯通,就有如洞中观火,一目了然。
不到一年的功夫,他不但对于《道德经》已能融会贯通,而且还能开创新的境界。于是将研究的心得,撰写成《关尹子》或称《文史真经》,共有九篇,这书可称为直指道德的妙旨,为研究《道德经》的辅导书。
依据《庄子‧天下篇》的记载:把道德看作精要,把具体的物质看作粗渣,把积蓄财物看作不足,安然独自与精神共处。古代的道术中,相当着重这方面的内容,尹喜与老子听到这种学术思想,就感到非常高兴。他们把「无」当成根本,把「有」看成末端,主张一切事物,都应该归于大道。在行为模式上,要做到柔顺谦下,实质上要保持静空状态,不要去伤害万物。
尹喜说:「主观上没有成见,事物就会自行显露本质。行如流水,静如明镜,待人接物如同回声。恍恍惚惚,如同无物;寂然不动,好像清虚。能混同就能和谐,有获得必会有失去。为人不与人争先,而能常跟随人后。」
老子说:「知道怎么去争强,不如坚守柔弱,让自己成为天下的河床;知道怎么去荣耀光彩,不如坚守忍辱,让自己成为天下的山谷。」人人都要争先,自己偏要独居其后,这叫宁愿承受天下的辱垢。别人都追求实际,自己却独取虚无,虽不储藏到会更有余,这样的人格,才是充实、高大、独立的。他立身处事,宽缓而不枉费心机,无所作为而讥笑智巧的人。人人都在谋求福佑,他却委曲求全,这叫茍且偷生免于祸害。他以深藏为根本,以节俭为纲纪,常说:「坚硬的容易遭毁坏,锐利的容易受挫折。」经常宽待事物,从不损害别人,这可以说达到最高境界了。像尹喜、老子这样的人,才是古代博大的真人啊!
事实上,历史上的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所传经典不止《道德经》、《西升经》,还有其他诸多经典,大多收录在中华道藏经典中。那么具体来说,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经典呢?请听下集《老君名下经籍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