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本集主題:S2E6 理念型小黨該如何生存?小歐盟討論人工生殖法、家庭社福議題及台灣小黨的挑戰
🕵️本集來賓: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 副秘書長沈佩玲及北區黨部主任陳宛毓
小歐盟專訪:力倡從「兒少人權」出發,推動「非商業立他代理孕母」,盼社會打破「血緣」迷思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簡稱小歐盟),近期在《尋找政義》中,透過副秘書長沈佩玲與北區黨部主任陳宛毓的分享,深入闡述了該黨在 人工生殖法修正、代理孕母合法化 等重要議題上的立場,並探討了台灣小黨所面臨的挑戰。小歐盟的核心理念,是從兒童人權 的角度出發,強調社會應正視非傳統家庭的需求,並呼籲打破對「血緣」的過度迷思。
#人工生殖現狀與小歐盟的倡議
根據現行「人工生殖法」,人工生殖技術僅限於 不孕的已婚異性戀夫妻 使用。這意味著,未婚者、單身者及同志伴侶皆無法在國內合法進行人工生殖。此外,台灣法律目前並未對代理孕母設下規範。
儘管法律限制,台灣對代理孕母的需求卻逐年增加,估計每年需求增長達20%至30%,其中約30%為非必要(如不想自己懷孕),70%為具必要性(如子宮病變、懷孕有生命風險的多重疾病)。由於國內不合法,有需求的民眾只能轉往海外。這種情況導致需求地下化,且台灣難以有效監管或保障國民權益。
小歐盟對於人工生殖法的立場明確:支持未婚單身女性及女同志伴侶使用人工生殖技術。他們認為「先結婚再生小孩」的觀念在社會福利相對健全的現在已過時。他們也主張應鬆綁婚姻條件,讓更多有生育需求的個人或伴侶得以使用。
#非商業立他代理孕母的核心考量 #避免女性剝削
針對具高度爭議的代理孕母議題,小歐盟目前倡議的是「非商業立他代理孕母」。所謂「非商業」是指希望這個行為不被市場化,避免女性因經濟弱勢而成為代理孕母,將懷孕風險轉嫁給弱勢女性的剝削風險。小歐盟強調,即便犧牲男同志伴侶的支持,他們也寧可堅持非商業原則,以免法案通過後導致女性受剝削。雖然目前版本傾向非商業,但他們正在思考與修正,並不完全排除孕母可因懷孕獲得經濟上的補償或照顧的可能性。
反對代理孕母合法化的主要論點聚焦於女性的剝削及子宮工具化。有團體指出,高昂的費用使得委託者多為經濟能力佳者,而代理孕母則可能多為經濟弱勢女性。無論是利他或商業代理孕母,孕母在契約中都可能處於弱勢,其人身自由可能受到限制,醫療、飲食、運動等都可能受委託者要求。此外,有團體認為擁有小孩並非一種權利,兒童不是物品,並基於保障女性生育自主權、生理自主權及避免身心傷害風險等理由,不贊成代理孕母合法化。小歐盟認為,這些反對者的質疑,恰恰凸顯了需要良好的配套與規範來解決問題,而非一味禁止。
#超越血緣 #看見孩子的真實需求
小歐盟在討論人工生殖與代理孕母時,一再回到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一定要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才算是自己的孩子? 他們認為,社會應一併討論對於「血緣」的觀點,反思如果真心喜歡小孩,是否也能接納非血緣關係的孩子。合法化代理孕母的過程,也是一個衝擊台灣社會血緣框架的機會。他們指出,社會上有許多真正需要被照顧的孩子(例如收出養兒童),應將這些議題納入討論,思考如何提供愛與照顧,而非只著重於血緣。
小歐盟強調,養育孩子的好壞,不在於父母是否為一男一女的傳統結構,而在於如何看待小孩。他們認為,一個單身者或同性伴侶,只要充分理解養育小孩的原因(如陪伴、看見孩子成長、無怨無悔的付出),並能讓孩子熱愛社會,便能成為好的照顧者。社會應給予更多理解,而非用傳統眼光去檢視、貼標籤或指教非傳統家庭。
#從兒童本位思考 #追蹤關懷與廢除懲戒權
小歐盟特別關注透過人工生殖或代理孕母出生的兒童權益。他們建議應建立後續追蹤關懷機制,確保這些家庭能以兒童最佳利益為考量進行教養,並保護兒童免於情感勒索。同時,他們強烈主張保障這些孩子在成年後尋找身世的權利,這對他們的自我認同至關重要。他們從收出養兒童的經驗中觀察到,尋親是許多人在成年後的強烈需求。
此外,小歐盟也倡議應修法 移除民法中父母的懲戒權。他們認為,父母藉由「打罵」方式來管教孩子,長期而言可能導致孩子缺乏自信、無法有效溝通與解決問題,甚至衍生出更嚴重的心理或社會問題。他們認為,良好的教養應著重於溝通與理解,而非懲罰。他們批評目前的社會福利體系在提供父母親職教育等「軟體」資源上嚴重不足,相較之下,托育中心、親子館等硬體設施和金錢補助等則是大黨比較容易處理的層面。小歐盟認為,許多政策過於聚焦於解決大人的困難,卻忽略了從兒童本位去思考。
#小黨的挑戰與策略轉變
作為一個小黨,小歐盟坦言在資源上遠不及大黨,這是現行選制下對新興政黨不利的現實。然而,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過程,正努力透過溝通和用心表達來被看見。
小歐盟在政策研擬上,會結合黨內成員從自身經驗或地方收到的議題進行討論,納入不同觀點。他們對外發言時十分謹慎,認為這代表黨的立場,也希望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他們將議題類型的訪談視為需要謹慎應對的場合。
在選舉策略上,小歐盟也經歷了調整。2018年參選時,他們是鼓勵「素人參政」,只要願意服務地方、發出聲音就來嘗試。但在歷經兩次地方選舉和一次全國選舉後,他們累積了政治判斷、團隊合作經驗與技巧,認為未來提名會更注重候選人的 學習態度、團隊合作精神及對政策的探討,不再完全是實驗性的素人參政。
小歐盟在2024年立委選舉中,以政黨票成為 全國第五大政黨。他們評估可能原因包含過去在地方選舉的耕耘、作為「媽媽」角色提出的全面性政策論述,從強調脈絡與解決深層原因,以及好說話、從人權出發的態度。他們也打趣提到,抽到政黨票的「一號」可能也增加了能見度。
#民主的學習歷程:理解與討論的重要性
小歐盟認為台灣是個相對年輕的民主國家,公共討論的經驗還不夠成熟現代化。他們希望台灣能成為一個更健全的民主國家,這需要人民學習 看見彼此、理解與討論。他們憂心現今網路資訊破碎化,容易導致人們觀點受限、貼標籤或片面化。因此,他們強調提升民主素養的關鍵在於,無論立場如何,都應去了解 對方的想法、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進行深入探討,而非只憑藉片面資訊或鍵盤指責。
透過分享在人權、親子、性別平權及環境等議題上的觀點,並揭示小黨運作的挑戰,小歐盟希望能為台灣帶來 多黨政治的視野,促使社會思考政治的本質、所需技能與應堅守的原則。他們即將參訪北歐國家,學習其成熟的民主制度中人民如何直接參與及改變政策,以及由此帶來的國民認同與政府信任。
總體而言,小歐盟希望提醒社會,在追求進步與修訂法規的過程中,不應只關注成人權益或法律漏洞,更應從 最缺乏發聲管道的兒童 的角度出發,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與困境。同時,面對爭議議題,鼓勵大眾深入理解不同觀點背後的動機與脈絡,這才是民主社會成熟的基石。
–
尋找政義IG:@findingjustice_885
尋找政義FB: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YaPpPFgox/
尋找政義的各種連結:https://linktr.ee/findingjustice.vof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1m8vndo01j801xy1y23a8tz/comments
🎧本集主題:S2E6 理念型小黨該如何生存?小歐盟討論人工生殖法、家庭社福議題及台灣小黨的挑戰
🕵️本集來賓: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 副秘書長沈佩玲及北區黨部主任陳宛毓
小歐盟專訪:力倡從「兒少人權」出發,推動「非商業立他代理孕母」,盼社會打破「血緣」迷思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簡稱小歐盟),近期在《尋找政義》中,透過副秘書長沈佩玲與北區黨部主任陳宛毓的分享,深入闡述了該黨在 人工生殖法修正、代理孕母合法化 等重要議題上的立場,並探討了台灣小黨所面臨的挑戰。小歐盟的核心理念,是從兒童人權 的角度出發,強調社會應正視非傳統家庭的需求,並呼籲打破對「血緣」的過度迷思。
#人工生殖現狀與小歐盟的倡議
根據現行「人工生殖法」,人工生殖技術僅限於 不孕的已婚異性戀夫妻 使用。這意味著,未婚者、單身者及同志伴侶皆無法在國內合法進行人工生殖。此外,台灣法律目前並未對代理孕母設下規範。
儘管法律限制,台灣對代理孕母的需求卻逐年增加,估計每年需求增長達20%至30%,其中約30%為非必要(如不想自己懷孕),70%為具必要性(如子宮病變、懷孕有生命風險的多重疾病)。由於國內不合法,有需求的民眾只能轉往海外。這種情況導致需求地下化,且台灣難以有效監管或保障國民權益。
小歐盟對於人工生殖法的立場明確:支持未婚單身女性及女同志伴侶使用人工生殖技術。他們認為「先結婚再生小孩」的觀念在社會福利相對健全的現在已過時。他們也主張應鬆綁婚姻條件,讓更多有生育需求的個人或伴侶得以使用。
#非商業立他代理孕母的核心考量 #避免女性剝削
針對具高度爭議的代理孕母議題,小歐盟目前倡議的是「非商業立他代理孕母」。所謂「非商業」是指希望這個行為不被市場化,避免女性因經濟弱勢而成為代理孕母,將懷孕風險轉嫁給弱勢女性的剝削風險。小歐盟強調,即便犧牲男同志伴侶的支持,他們也寧可堅持非商業原則,以免法案通過後導致女性受剝削。雖然目前版本傾向非商業,但他們正在思考與修正,並不完全排除孕母可因懷孕獲得經濟上的補償或照顧的可能性。
反對代理孕母合法化的主要論點聚焦於女性的剝削及子宮工具化。有團體指出,高昂的費用使得委託者多為經濟能力佳者,而代理孕母則可能多為經濟弱勢女性。無論是利他或商業代理孕母,孕母在契約中都可能處於弱勢,其人身自由可能受到限制,醫療、飲食、運動等都可能受委託者要求。此外,有團體認為擁有小孩並非一種權利,兒童不是物品,並基於保障女性生育自主權、生理自主權及避免身心傷害風險等理由,不贊成代理孕母合法化。小歐盟認為,這些反對者的質疑,恰恰凸顯了需要良好的配套與規範來解決問題,而非一味禁止。
#超越血緣 #看見孩子的真實需求
小歐盟在討論人工生殖與代理孕母時,一再回到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一定要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才算是自己的孩子? 他們認為,社會應一併討論對於「血緣」的觀點,反思如果真心喜歡小孩,是否也能接納非血緣關係的孩子。合法化代理孕母的過程,也是一個衝擊台灣社會血緣框架的機會。他們指出,社會上有許多真正需要被照顧的孩子(例如收出養兒童),應將這些議題納入討論,思考如何提供愛與照顧,而非只著重於血緣。
小歐盟強調,養育孩子的好壞,不在於父母是否為一男一女的傳統結構,而在於如何看待小孩。他們認為,一個單身者或同性伴侶,只要充分理解養育小孩的原因(如陪伴、看見孩子成長、無怨無悔的付出),並能讓孩子熱愛社會,便能成為好的照顧者。社會應給予更多理解,而非用傳統眼光去檢視、貼標籤或指教非傳統家庭。
#從兒童本位思考 #追蹤關懷與廢除懲戒權
小歐盟特別關注透過人工生殖或代理孕母出生的兒童權益。他們建議應建立後續追蹤關懷機制,確保這些家庭能以兒童最佳利益為考量進行教養,並保護兒童免於情感勒索。同時,他們強烈主張保障這些孩子在成年後尋找身世的權利,這對他們的自我認同至關重要。他們從收出養兒童的經驗中觀察到,尋親是許多人在成年後的強烈需求。
此外,小歐盟也倡議應修法 移除民法中父母的懲戒權。他們認為,父母藉由「打罵」方式來管教孩子,長期而言可能導致孩子缺乏自信、無法有效溝通與解決問題,甚至衍生出更嚴重的心理或社會問題。他們認為,良好的教養應著重於溝通與理解,而非懲罰。他們批評目前的社會福利體系在提供父母親職教育等「軟體」資源上嚴重不足,相較之下,托育中心、親子館等硬體設施和金錢補助等則是大黨比較容易處理的層面。小歐盟認為,許多政策過於聚焦於解決大人的困難,卻忽略了從兒童本位去思考。
#小黨的挑戰與策略轉變
作為一個小黨,小歐盟坦言在資源上遠不及大黨,這是現行選制下對新興政黨不利的現實。然而,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過程,正努力透過溝通和用心表達來被看見。
小歐盟在政策研擬上,會結合黨內成員從自身經驗或地方收到的議題進行討論,納入不同觀點。他們對外發言時十分謹慎,認為這代表黨的立場,也希望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他們將議題類型的訪談視為需要謹慎應對的場合。
在選舉策略上,小歐盟也經歷了調整。2018年參選時,他們是鼓勵「素人參政」,只要願意服務地方、發出聲音就來嘗試。但在歷經兩次地方選舉和一次全國選舉後,他們累積了政治判斷、團隊合作經驗與技巧,認為未來提名會更注重候選人的 學習態度、團隊合作精神及對政策的探討,不再完全是實驗性的素人參政。
小歐盟在2024年立委選舉中,以政黨票成為 全國第五大政黨。他們評估可能原因包含過去在地方選舉的耕耘、作為「媽媽」角色提出的全面性政策論述,從強調脈絡與解決深層原因,以及好說話、從人權出發的態度。他們也打趣提到,抽到政黨票的「一號」可能也增加了能見度。
#民主的學習歷程:理解與討論的重要性
小歐盟認為台灣是個相對年輕的民主國家,公共討論的經驗還不夠成熟現代化。他們希望台灣能成為一個更健全的民主國家,這需要人民學習 看見彼此、理解與討論。他們憂心現今網路資訊破碎化,容易導致人們觀點受限、貼標籤或片面化。因此,他們強調提升民主素養的關鍵在於,無論立場如何,都應去了解 對方的想法、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進行深入探討,而非只憑藉片面資訊或鍵盤指責。
透過分享在人權、親子、性別平權及環境等議題上的觀點,並揭示小黨運作的挑戰,小歐盟希望能為台灣帶來 多黨政治的視野,促使社會思考政治的本質、所需技能與應堅守的原則。他們即將參訪北歐國家,學習其成熟的民主制度中人民如何直接參與及改變政策,以及由此帶來的國民認同與政府信任。
總體而言,小歐盟希望提醒社會,在追求進步與修訂法規的過程中,不應只關注成人權益或法律漏洞,更應從 最缺乏發聲管道的兒童 的角度出發,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與困境。同時,面對爭議議題,鼓勵大眾深入理解不同觀點背後的動機與脈絡,這才是民主社會成熟的基石。
–
尋找政義IG:@findingjustice_885
尋找政義FB: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YaPpPFgox/
尋找政義的各種連結:https://linktr.ee/findingjustice.vof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1m8vndo01j801xy1y23a8tz/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