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亮话体坛:甘肃白银越野跑的悲剧,追责归因要小心这几个“坑”
大家好,我是赵亮晨。欢迎收听本期的亮话体坛。
距离甘肃白银越野跑的悲剧发生已经过去一周的时间,官方的权威调查还在进行当中。但是外界对于这桩悲剧还有不少混淆的地方,我觉得还是可以值得厘清一下。
第一个问题就是,出事的赛事虽然名称里有马拉松三个字。但它其实并不是马拉松,而是越野跑。这是两项截然不同的运动形态。马拉松更接近城市运动,它的难度和在哪个地方举办,其实没多少差别;越野跑就不一样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气候、海拔,对主办方的资质和选手的技术要求门槛都可能大不相同。
甚至,这届赛事当中遇难的大神级选手梁晶,很多人不知道,此前他都已经在这项赛事三连冠了。但即便是同一项赛事,它每一届的赛道安排都是不一样的。
混淆马拉松和越野跑,容易对公众产生误导,让比赛真正的问题失焦。不但会误伤到绝大部分已经很流程化标准化的大量城市马拉松运动,也会让越野跑主办方的责任大而化之。
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是很多人说,这个事情是极端天气导致的,所以是天灾。但是,172人出发,21人遇难,将近12%的这个死亡率,比攀登珠峰的死亡率还高。
天气是很恶劣没错,但一来它并不是突发的,当地气象局一天前就已经作出了预报;更重要的是,你本来办的就是一个极限运动的比赛,还在一个气候本来就很多变的地区,作为主办方的本分,就是要留出足够的安全冗余。
然而他们不但怀着侥幸心理,在剧烈的大风中仍然没有及时终止比赛,甚至连起码的补给和救援的预案都没有。
选手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来这里比赛,即便像梁晶在这里三连冠的选手,这次面临的路线也是新的。那么作为本地的主办方,一定是比选手更熟悉路线和天候的,选手们把信任交到主办方的手上,这份信任却被辜负了。
同样是山地越野赛,欧洲著名的UTMB主办方就一直要求选手穿裤长低于膝盖的裤子,还必须随身带冲锋衣,这次的主办方却没有这样的要求。UTMB的补给点规定10公里间隔,甘肃的这场却是16公里,而且在最艰难的赛段,甚至都还没有设置补给点。讽刺的是,在那下一个赛段主办方还安排了炖牛肉汤,没有雪中送炭,只有晴天送伞。
救援的滞后令人扼腕和愤怒,因为失温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半小时。我们看到的却是村民、牧羊人在帮忙救援,主办方却到一二三个小时后才姗姗来迟。可以说,天气是灾难的直接原因,但主办方的一错再错却是悲剧的根本原因。
第三个我想说的是,不同于过去一些极限赛事当中悲剧的大多是新人的刻板印象,这次的悲剧遇难的大多是高手,甚至是多次夺冠、世界一流的大神。开头跑在前六名的选手,只有一个人幸存了下来。有人说,是不是太玩命太逞强了才这样?我想说,这不是事实。
像梁晶这样的选手,此前就有过多次审时度势为了安全退赛的情况。不幸的是,他们是根据主办方的装备建议,最轻装上阵,用最快的速度,来到了最困难、最缺乏补给也最进退两难的赛段。反而是一些相对业余的选手,因为跑得慢,才能够在还能放弃的赛段退赛。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关于登山运动的著作《心向群山》中提到,登山者的原始驱动力,有一点就是克服恐惧和由此带来的满足感。但是和很多人的认知不同的是,他所指的“克服”并不只是完成登山,也包括成功的撤退和适时的放弃。
所以说,我们不要用刻板印象去评价专业的登山者。冒险确实可以带来肾上腺素的飙升,但他们不是不知进退、盲目挑战极限的莽夫。这也是我觉得特别唏嘘的一点,知己知彼是一个理想状态,但现实却是选手和主办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选手已经从自身的角度作了详尽的准备,也对自己的能力有准确的预估,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自己为挑战极限准备好了一切,但他们的极限却迎头撞到了一些业余得可怕的赛事主办者的下限。结果,他们连及时退出的机会都没有。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民间办赛审批权的下放,确实一边让各种赛事蓬勃发展,也确实也有野蛮生长之下泥沙俱下的情况。这次悲剧毫无疑问是非常惨痛的,足以对整个行业敲响沉重的警钟
。加强管理、尤其是对于山地越野跑这样对主办方资质有较高门槛的赛事的审批,当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规则的制定者也有理由拿出管理的智慧,去审视和平衡行业的发展,去区别对待民间体育办赛的劣币和良币,去寻找更为行之有效的更为细化的管理办法。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我们为21名遇难者感到哀痛,我们更希望这些宝贵生命的逝去能够给世界留下一些什么。
编审 | 王倩
主播 | 赵亮晨
亮话体坛:甘肃白银越野跑的悲剧,追责归因要小心这几个“坑”
大家好,我是赵亮晨。欢迎收听本期的亮话体坛。
距离甘肃白银越野跑的悲剧发生已经过去一周的时间,官方的权威调查还在进行当中。但是外界对于这桩悲剧还有不少混淆的地方,我觉得还是可以值得厘清一下。
第一个问题就是,出事的赛事虽然名称里有马拉松三个字。但它其实并不是马拉松,而是越野跑。这是两项截然不同的运动形态。马拉松更接近城市运动,它的难度和在哪个地方举办,其实没多少差别;越野跑就不一样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气候、海拔,对主办方的资质和选手的技术要求门槛都可能大不相同。
甚至,这届赛事当中遇难的大神级选手梁晶,很多人不知道,此前他都已经在这项赛事三连冠了。但即便是同一项赛事,它每一届的赛道安排都是不一样的。
混淆马拉松和越野跑,容易对公众产生误导,让比赛真正的问题失焦。不但会误伤到绝大部分已经很流程化标准化的大量城市马拉松运动,也会让越野跑主办方的责任大而化之。
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是很多人说,这个事情是极端天气导致的,所以是天灾。但是,172人出发,21人遇难,将近12%的这个死亡率,比攀登珠峰的死亡率还高。
天气是很恶劣没错,但一来它并不是突发的,当地气象局一天前就已经作出了预报;更重要的是,你本来办的就是一个极限运动的比赛,还在一个气候本来就很多变的地区,作为主办方的本分,就是要留出足够的安全冗余。
然而他们不但怀着侥幸心理,在剧烈的大风中仍然没有及时终止比赛,甚至连起码的补给和救援的预案都没有。
选手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来这里比赛,即便像梁晶在这里三连冠的选手,这次面临的路线也是新的。那么作为本地的主办方,一定是比选手更熟悉路线和天候的,选手们把信任交到主办方的手上,这份信任却被辜负了。
同样是山地越野赛,欧洲著名的UTMB主办方就一直要求选手穿裤长低于膝盖的裤子,还必须随身带冲锋衣,这次的主办方却没有这样的要求。UTMB的补给点规定10公里间隔,甘肃的这场却是16公里,而且在最艰难的赛段,甚至都还没有设置补给点。讽刺的是,在那下一个赛段主办方还安排了炖牛肉汤,没有雪中送炭,只有晴天送伞。
救援的滞后令人扼腕和愤怒,因为失温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半小时。我们看到的却是村民、牧羊人在帮忙救援,主办方却到一二三个小时后才姗姗来迟。可以说,天气是灾难的直接原因,但主办方的一错再错却是悲剧的根本原因。
第三个我想说的是,不同于过去一些极限赛事当中悲剧的大多是新人的刻板印象,这次的悲剧遇难的大多是高手,甚至是多次夺冠、世界一流的大神。开头跑在前六名的选手,只有一个人幸存了下来。有人说,是不是太玩命太逞强了才这样?我想说,这不是事实。
像梁晶这样的选手,此前就有过多次审时度势为了安全退赛的情况。不幸的是,他们是根据主办方的装备建议,最轻装上阵,用最快的速度,来到了最困难、最缺乏补给也最进退两难的赛段。反而是一些相对业余的选手,因为跑得慢,才能够在还能放弃的赛段退赛。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关于登山运动的著作《心向群山》中提到,登山者的原始驱动力,有一点就是克服恐惧和由此带来的满足感。但是和很多人的认知不同的是,他所指的“克服”并不只是完成登山,也包括成功的撤退和适时的放弃。
所以说,我们不要用刻板印象去评价专业的登山者。冒险确实可以带来肾上腺素的飙升,但他们不是不知进退、盲目挑战极限的莽夫。这也是我觉得特别唏嘘的一点,知己知彼是一个理想状态,但现实却是选手和主办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选手已经从自身的角度作了详尽的准备,也对自己的能力有准确的预估,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自己为挑战极限准备好了一切,但他们的极限却迎头撞到了一些业余得可怕的赛事主办者的下限。结果,他们连及时退出的机会都没有。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民间办赛审批权的下放,确实一边让各种赛事蓬勃发展,也确实也有野蛮生长之下泥沙俱下的情况。这次悲剧毫无疑问是非常惨痛的,足以对整个行业敲响沉重的警钟
。加强管理、尤其是对于山地越野跑这样对主办方资质有较高门槛的赛事的审批,当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规则的制定者也有理由拿出管理的智慧,去审视和平衡行业的发展,去区别对待民间体育办赛的劣币和良币,去寻找更为行之有效的更为细化的管理办法。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我们为21名遇难者感到哀痛,我们更希望这些宝贵生命的逝去能够给世界留下一些什么。
编审 | 王倩
主播 | 赵亮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