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文、音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亮晨
说体育,不光说体育。Hello大家好,欢迎收听亮话体坛,我是赵亮晨。在开始今天的节目之前,希望大家帮忙点一下页面上方的订阅按钮,常关注,防走失。
今天我们接着聊国足的事。巩汉林和冯潇霆关于国足的“冯巩之争”还在发酵,昨天,冯巩“本尊”在不久前拍摄的一个讽刺国足的短视频(和“冯巩之争”无关)也广为传播,他把国足比喻成海参,看起来全是刺,其实软乎乎的,不愧是相声大师,这个比喻挺形象。
而舆论也罕见地一边倒地支持巩汉林对于国足的批评。我昨天的那期节目也是获得了非常多听众的反馈,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
今天又有两个词条登上了热搜榜的榜首,一条叫“嘲讽中国足球也该有底线”,另一条叫“请支持低谷中的国足”。但是上网瞧一瞧,会发现比起前两天,国足被骂得更惨了。
另一位姓赵的著名小品大师过去的一番话,今天被刷屏了,他是这么说的:“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还大环境,怎么你到哪儿,哪儿都大环境不好,你才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呐!”
这番话不是对国足说的,但却适用于国足。大家批评中国男足,这其实是足球环境受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至于原因,中国足球从业者自己才是最大的原因。说因为外界的批评会导致孩子们不愿意投身足球事业,导致中国足球恶性循环,这是颠倒主次,甚至颠倒因果。
和小品这样“文无第一”的行业不同,足球是一个全球化的、充分竞争并且有着相对统一衡量指标的行业。就像巩汉林所说的,“我不懂球,但我看得懂比分。”中国男足长期的低迷,给人最直观的印象。男足队员的收入也比较透明,所以一旦出现和他们表现出的实力不甚匹配、和国外同行横向对比较为悬殊的高薪,就很容易遭受质疑。
以冯潇霆为代表的多位中国男足球员据理力争,成了舆论发酵的关键因素。他们列举了中国男足发展不力的各种因素,试图说明并不应由球员来全部“背锅”,反而招来了更多批评的声音。
自我辩护当然是冯潇霆们的权利,而且他们说的也不无道理,但是,实际效果却是火上浇油。
他们试图厘清男足发展困境的责任归属,但公众却是将男足队员作为整个中国足球行业的代表。这当中的逻辑也很朴素很直接:既然队员是足球经济红利的最大受益者,那么他们自然也有相应的义务,作为中国足球的代表来承受相应的批评。
更何况,纵然足协规划管理失当、纵然球迷不够“专业”,但是,那一个个令人尴尬的比分,还不是球员自己脚下踢出来的?大年初一完败给越南队,让人说两句怎么了?
有一种声音说,球迷评价应该理智、专业。但我想说的是,“专业”恰恰从来都不是球迷的责任。我觉得用“平时也没见你们关注中国男足/中国女足”来反驳现在批评中国男足的群众并不太合适。就算他们平时不关心、甚至压根儿不看足球,一样有评价的权利,足球能成世界第一运动,不就靠的低门槛吗?会不会踢,谁都能踢几脚,懂不懂球看不看球,谁都能说上几句,这一点全世界皆然,才造就了足球巨大的群众基础。
所谓的“伪球迷”和“键盘侠”,也是这种基础的一部分。中超球员之前那么多年的高身价,地球人都知道和全球市场同档次球员相比有超高的溢价,想想看,如果中国十几亿老百姓只有专业球迷才有资格评价中国足球,其他人都漠不关心,足球在中国市场的附加值一定会大大缩水。
所以,夸张点讲,那些现在批评中国男足的人就算从不看球,也是球员的衣食父母,因为这些人同样是构成足球注意力市场的分母之一。大家还知道批评国足,就已经是在支持了,因为起码关注度还在。没人关注才是真的玩完了。
而且,巩汉林本来说得也并无过分之词,也没有针对个人,球迷也根本没有突破底线,没有“人肉”或者太多过激的言辞,当时舆论格局还是至少七三开。直到冯潇霆长文一出,好家伙,直接十零开。与其说他们不满的是冯潇霆本人,不如说他们不满的是“自身做得糟糕却不从自身改进做起,反而先对别人要求这要求那”的常见态度。
某种程度上中国男足是一个高杠杆行业,上行的时候他们可以获得数倍于自己真实投入的收益,那么下行的时候在一定范围内承受高于自己实际过错的指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无论市场还是政策扶持都不如男足的女足,中国女足尚且可以在东京奥运会的惨败之后痛定思痛,不断反省改进,在不久前的女足亚洲杯上逆转夺冠,不但在大年初三把国足大年初一输给越南添的堵全部给解了,她们带给观众的快乐,甚至还高于巩汉林赖以成名的春晚。面对质疑和批评,这或许才是作为足球从业者最好的回应方式。
冯巩现在把球员讽刺为“海参”,其实历史上国足也曾经靠自己的努力,从冯巩这儿挣到过好评:2010年春晚,他的相声原本准备好了挤兑国足的台词,但是大年廿七国足历史性3比0韩国,东亚杯眼看要夺冠,冯巩临时修改了内容,加进了这个最新的捷报,引发满堂喝彩。瞧瞧,你有进步,大家是都能看到的。
所以,男足在面对批评的时候,何妨试试“沉默是金”,把自己的能力提升了,踢出符合自己身价的比赛了,哪怕至少让人看到积极的态度,再去和广大球迷和“伪球迷”们谈“公正评价”呢?否则,就算你说得再有道理,在“冯巩之争”这样的语境下,也只会显得强词夺理,不但起不到自辩的效果,反而加深男足和舆论之间认知和情感的裂痕。
最后我想到昨天冯潇霆要求球迷理智的新闻热评里,一位朋友说的话。“如果我们真的理智,早就不关心中国足球了!早就懒得骂了!”这话非常在理,不光对于球员,对于所有职业足球从业者来说,现在还有人愿意“骂”中国足球,他们应该感到庆幸,而不是委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审 | 吴瑕
文、音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亮晨
说体育,不光说体育。Hello大家好,欢迎收听亮话体坛,我是赵亮晨。在开始今天的节目之前,希望大家帮忙点一下页面上方的订阅按钮,常关注,防走失。
今天我们接着聊国足的事。巩汉林和冯潇霆关于国足的“冯巩之争”还在发酵,昨天,冯巩“本尊”在不久前拍摄的一个讽刺国足的短视频(和“冯巩之争”无关)也广为传播,他把国足比喻成海参,看起来全是刺,其实软乎乎的,不愧是相声大师,这个比喻挺形象。
而舆论也罕见地一边倒地支持巩汉林对于国足的批评。我昨天的那期节目也是获得了非常多听众的反馈,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
今天又有两个词条登上了热搜榜的榜首,一条叫“嘲讽中国足球也该有底线”,另一条叫“请支持低谷中的国足”。但是上网瞧一瞧,会发现比起前两天,国足被骂得更惨了。
另一位姓赵的著名小品大师过去的一番话,今天被刷屏了,他是这么说的:“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还大环境,怎么你到哪儿,哪儿都大环境不好,你才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呐!”
这番话不是对国足说的,但却适用于国足。大家批评中国男足,这其实是足球环境受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至于原因,中国足球从业者自己才是最大的原因。说因为外界的批评会导致孩子们不愿意投身足球事业,导致中国足球恶性循环,这是颠倒主次,甚至颠倒因果。
和小品这样“文无第一”的行业不同,足球是一个全球化的、充分竞争并且有着相对统一衡量指标的行业。就像巩汉林所说的,“我不懂球,但我看得懂比分。”中国男足长期的低迷,给人最直观的印象。男足队员的收入也比较透明,所以一旦出现和他们表现出的实力不甚匹配、和国外同行横向对比较为悬殊的高薪,就很容易遭受质疑。
以冯潇霆为代表的多位中国男足球员据理力争,成了舆论发酵的关键因素。他们列举了中国男足发展不力的各种因素,试图说明并不应由球员来全部“背锅”,反而招来了更多批评的声音。
自我辩护当然是冯潇霆们的权利,而且他们说的也不无道理,但是,实际效果却是火上浇油。
他们试图厘清男足发展困境的责任归属,但公众却是将男足队员作为整个中国足球行业的代表。这当中的逻辑也很朴素很直接:既然队员是足球经济红利的最大受益者,那么他们自然也有相应的义务,作为中国足球的代表来承受相应的批评。
更何况,纵然足协规划管理失当、纵然球迷不够“专业”,但是,那一个个令人尴尬的比分,还不是球员自己脚下踢出来的?大年初一完败给越南队,让人说两句怎么了?
有一种声音说,球迷评价应该理智、专业。但我想说的是,“专业”恰恰从来都不是球迷的责任。我觉得用“平时也没见你们关注中国男足/中国女足”来反驳现在批评中国男足的群众并不太合适。就算他们平时不关心、甚至压根儿不看足球,一样有评价的权利,足球能成世界第一运动,不就靠的低门槛吗?会不会踢,谁都能踢几脚,懂不懂球看不看球,谁都能说上几句,这一点全世界皆然,才造就了足球巨大的群众基础。
所谓的“伪球迷”和“键盘侠”,也是这种基础的一部分。中超球员之前那么多年的高身价,地球人都知道和全球市场同档次球员相比有超高的溢价,想想看,如果中国十几亿老百姓只有专业球迷才有资格评价中国足球,其他人都漠不关心,足球在中国市场的附加值一定会大大缩水。
所以,夸张点讲,那些现在批评中国男足的人就算从不看球,也是球员的衣食父母,因为这些人同样是构成足球注意力市场的分母之一。大家还知道批评国足,就已经是在支持了,因为起码关注度还在。没人关注才是真的玩完了。
而且,巩汉林本来说得也并无过分之词,也没有针对个人,球迷也根本没有突破底线,没有“人肉”或者太多过激的言辞,当时舆论格局还是至少七三开。直到冯潇霆长文一出,好家伙,直接十零开。与其说他们不满的是冯潇霆本人,不如说他们不满的是“自身做得糟糕却不从自身改进做起,反而先对别人要求这要求那”的常见态度。
某种程度上中国男足是一个高杠杆行业,上行的时候他们可以获得数倍于自己真实投入的收益,那么下行的时候在一定范围内承受高于自己实际过错的指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无论市场还是政策扶持都不如男足的女足,中国女足尚且可以在东京奥运会的惨败之后痛定思痛,不断反省改进,在不久前的女足亚洲杯上逆转夺冠,不但在大年初三把国足大年初一输给越南添的堵全部给解了,她们带给观众的快乐,甚至还高于巩汉林赖以成名的春晚。面对质疑和批评,这或许才是作为足球从业者最好的回应方式。
冯巩现在把球员讽刺为“海参”,其实历史上国足也曾经靠自己的努力,从冯巩这儿挣到过好评:2010年春晚,他的相声原本准备好了挤兑国足的台词,但是大年廿七国足历史性3比0韩国,东亚杯眼看要夺冠,冯巩临时修改了内容,加进了这个最新的捷报,引发满堂喝彩。瞧瞧,你有进步,大家是都能看到的。
所以,男足在面对批评的时候,何妨试试“沉默是金”,把自己的能力提升了,踢出符合自己身价的比赛了,哪怕至少让人看到积极的态度,再去和广大球迷和“伪球迷”们谈“公正评价”呢?否则,就算你说得再有道理,在“冯巩之争”这样的语境下,也只会显得强词夺理,不但起不到自辩的效果,反而加深男足和舆论之间认知和情感的裂痕。
最后我想到昨天冯潇霆要求球迷理智的新闻热评里,一位朋友说的话。“如果我们真的理智,早就不关心中国足球了!早就懒得骂了!”这话非常在理,不光对于球员,对于所有职业足球从业者来说,现在还有人愿意“骂”中国足球,他们应该感到庆幸,而不是委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审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