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话体坛

亮话体坛 | 中国男足这场“冯巩之争”,谁说得更有理?


Listen Later

文、主播/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亮晨中国男足最近又上了热搜,前小品演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最近在介绍自己的提案时说到,“我们有些行业的收入,比如说某足球队,年收入三百万、五百万甚至上千万了,球场上没有看到他们进球,完全给中国人丢脸。”这番话在社交网络上引来了很多赞同的声音,但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冯潇霆不但在和网友的互动评论里讽刺说,自己退役了,“让位给巩汉林”,昨天深夜又发了长达两千多字的文章阐述自己对中国足球发展的看法。在我看来,这场“冯巩之争”,是“鸡同鸭讲”,各说各的。首先要明确的是,巩汉林的发言决非“不务正业”,他是在阐述自己关于重新制定表彰劳模标准的提案时,拿了娱乐明星偷税漏税和中国男足球员拿高薪却表现不佳两个现象,以此来表达自己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主张。他的发言能够得到非常多的响应和赞同,这还得“归功”于国足在最近的12强赛上表现实在太差,1比3完败于越南队,令人印象深刻。对于一位常年登上春晚舞台的资深演员,想必巩汉林对历届春晚拿国足开涮的传统也是耳濡目染,所以拿来举例也算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巩汉林以一位优秀小品演员的素养,切中了人们朴素的直觉,球员的高薪和糟糕的成绩之间的反差形成的荒谬感,成了水到渠成的“吐槽”源泉。巩汉林的那番话,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当然有。例如,球员的高薪,是市场行为,即便考虑到一部分职业俱乐部是靠母公司输血,而母公司投资足球或许还有着足球之外的考量;即便考虑到他们的身价和收入,在国际转会市场和国内转会市场出现倒挂和溢价,高薪依然是市场的抉择,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冯潇霆的回应,在我看来,也没完全踩到点子上。在文中,他举了日本足球的例子:2018年世界杯1/8决赛,日本队在最后14秒被比利时队绝杀逆转,后来日本的电视台为此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围绕这14秒前后的各个环节,进行回溯和分析,期望从中找出这场失败的原因,为以后的球队提供借鉴。他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应该多分析失败的原因,而不只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以最小的风险去谏言,以最少的损失换取最大的结果和流量。”冯潇霆还提到了比赛氛围,在他看来,因为舆论环境的高压才导致球员在大赛时不敢拿球。冯潇霆说得对吗?有点道理。但具体到这场“冯巩之争”中,却只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一方面,最近完败给越南队的结果,和人们的期待过于悬殊,而且中国男足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仅仅将之归咎于外界造成的心理因素,确实缺乏说服力——更何况,日本队在世预赛上发挥不佳的时候,同样会面临口诛笔伐;另一方面,这番反驳的言下之意,是要求外界多给“专业建议”而非诉诸情绪,但姑且不论电视台已算专业层面,日本足球长期稳健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来自日本足协自身的良好规划和执行,中国足球的从业者自己都没有做好,要求起别人来,就会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巩汉林和冯潇霆,在他们各自的行业中都早已做到了顶尖,但这场论战,现在看来有两败俱伤之嫌。巩汉林举了个男足的例子,切中了舆论的情绪,他本来是想辅助论证自己的提案,没想到如今闹得沸沸扬扬,反而偏离了焦点,没多少人知道他的提案究竟是什么;冯潇霆想据理力争维护男足,但他忽略了舆论情绪表达的需要,无论一个人是不是球迷,他都有资格做“键盘侠”来评价中国男足,“讲道理”在这个风口上,很大程度上是徒劳的,甚至还适得其反。巩汉林也许应该明白,普通人有情绪化批评的权利,但作为公众人物,还是应该对自己批评的对象和话语方式有所斟酌,这既是出于对其他行业及其从业者的基本尊重,也有助于他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得到受众更好的接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脱靶”;中国男足球员们或许也该意识到,虽然面对批评时声辩是自己的权利,但当自己的行业因为自身表现不佳而身处谷底,首先该做的是努力自救,是在公众面前展现出精气神来,而不是去纠结外界批评是否“客观正确专业”——只有先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才能慢慢改变外界的看法乃至刻板印象,才会逐渐进入良性循环。毫无疑问,这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别忘了,过去那么多年来,虽然球迷们没少埋汰过中国男足,但他们是刀子嘴豆腐心,始终相伴相随、不离不弃。要是球迷真的像期待的那样变得“理性”了,中国男足可能早就成“孤家寡人”了!编审|王倩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亮话体坛By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