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现在

玲感大会圆桌特辑三:谁在承受灼热?认识身边的气候脆弱性 vol.18


Listen Later

本期节目来自9月21日玲感大会当天的圆桌对谈,主题是《谁在承受灼热?认识身边的气候脆弱性》。


来自自然之友玲珑共同体的六位气候行动者,分别从不同视角(职业、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经济条件等)带我们了解身边的气候脆弱人群及脆弱性差异,学习识别和关怀我们身边的气候脆弱者。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也欢迎成为自然之友的月捐人,助力中国环境保护公益事业,一起守护大自然。



/ 本期团队 /

嘉宾:

于坤——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自然之友玲珑计划四期伙伴和导师。长期关注高温热浪天气下户外工作者的工作状况等议题

王雪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博士,工作于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五期伙伴。关注社区高温天气下街道环卫工人的保障办法

陈畅——广东省规划院工程师、自然之友玲珑计划四期伙伴。长期关注适老环境规划建设议题,近期正着力完善《老年社区高温应对建设指引》编制

张温——钟楼气候局发起人之一 ,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五期伙伴。长期关注气候变化下的残障群体

赵心忆——自然之友玲珑计划六期导师。一位在气候变化中心呼唤正义与平等的交流者,在自然与社会科学中疯狂试探的研究者,在自然保护中摸爬滚打八年的行动者

卢辉——临床医师,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三期伙伴、导师。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

主持人:李华,自然之友玲珑计划项目负责人

节目制作:犀牛

音频剪辑:Jordy,犀牛

播客Logo及封面设计:李十字儿,犀牛

特别致谢:晓雨




/ 本期 shownotes /

01:02 刚刚过去的八月,全球共有146个国家达到极端高温阈值

02:45 六位玲珑伙伴的AB面身份

于坤:

【A面】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

【B面】自然之友玲珑计划四期伙伴和导师

长期关注高温热浪天气下户外工作者的工作状况等议题

王雪晴:

【A面】南京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博士,工作于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

【B面】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五期伙伴

关注社区高温天气下街道环卫工人的保障办法

陈畅:

【A面】规划院工程师

【B面】自然之友玲珑计划四期伙伴

长期关注适老环境规划建设议题,希望用景观规划设计的方式改善环境,提高社区适应高温的能力

张温:

【A面】钟楼气候局发起人之一

【B面】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五期伙伴

长期关注气候变化下的残障群体

卢辉:

【A面】临床医师

【B面】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三期伙伴、四期-六期的陪伴导师

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赵心忆:

【A面】博士研究课题是气候韧性建设和性别平等的交叉议题,公众号「谁的好天气」 联合创始人

【B面】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一期伙伴、六期的陪伴导师

关注在性别不平等和社会排斥影响下造成更大气候风险的群体


07:04  六位玲珑伙伴在气候行动中的观察;关注的人群在气候脆弱性上面临的挑战

07:20 于坤关注的人群:外卖员与建筑工人

09:40 王雪晴关注的人群:街道环卫工人

13:32 陈畅关注的议题:老龄化和老旧社区

15:40 张温关注的人群:气候变化下的肢体残障群体(主要是坐轮椅的伙伴)

23:50 卢辉关注的人群:老年人群体

26:50 赵心忆的气候视角在发生转变: 从2021年关注气候变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后来转变到关注性别平等与气候融合


32:53 分享在气候行动中观察到的宏观机制或政策的调整与改变

33:05 陈畅:武汉2023年颁布了《武汉城市降温行动计划》

34:27 王雪晴:上海徐家汇社区推出气候高风险人群健康提醒(由气象局、气候预警中心、社区三者联动)

37:07 卢辉:今年7月(2025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38:56 张温:宏观——2025年“环境健康杯”全国中小学生征文绘画大赛的主题是“气候变化健康适应

微观——西安每年都会开放“人防纳凉中心”;西安部分地铁站设置“纳凉专区”;但基本没有无障碍设施

41:06 于坤:郑州今年开放了更多的“人防纳凉点”、更多的地铁站纳凉点,但外卖员可能很难进去(地下防空洞无信号,无法在纳凉的同时接单)

44:25 于坤:外卖员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

46:10 赵心忆:气候变化下的性别平等政策/决策在增多


51:05 当用“气候脆弱人群”来称呼关注的人群对象时,是否隐含着一种刻板印象?是否存在一些隐含的歧视和不平等?

51:45 赵心忆:在气候变化与社会正义的领域中,常用到的一个词——“被边缘人群”,而“脆弱人群”一词在学术界饱受争议

54:20 王雪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56:18 陈畅:改善社区基础设施以满足老年人的高温外出需求,而非一味地建议“减少外出”

58:45 卢辉:气候脆弱人群包含多个维度——危险度、暴露度、脆弱性等

1:00:35 张温:称呼不重要,关键是要“看见”有这样一群人

1:03:35于坤:称呼很重要,因为背后往往隐含着更多意义;更愿意称其为“不被看见的人


1:08:35当大家在行动中为气候脆弱人群去发声时,如何去定义自己的身份?如何看待自己与所关心群体之间的关系?发声的正当性在哪里?

1:26:55 用行动去为想要的世界投票


1:27:50  大家所关注群体在气候变化方面的个体解法


1:43:05 从普通人的视角如何去关心、照顾身边的气候脆弱人群?


1:48:00 相信春风和种子的力量,欢迎关注「自然之友服务号」,成为自然之友的月捐人

下期再见 (=´∀`)人(´∀`=)



/ 收听平台 /

欢迎在以下平台订阅、收听、评论互动「就是现在」: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网易云音乐、豆瓣播客




/ 成为自然之友的月捐人,可持续地做公益 /

欢迎加入月捐,用每月小额但持续的捐赠形式,助力中国环境保护公益事业。

和自然之友一起守护大自然。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就是现在By 自然之友_F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