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凡响乐界

聆听古典(14)-月光奏鸣曲(贝)


Listen Later

您现在听到的这段极其舒缓,又容易使人充满想象的钢琴乐曲,或许您还能记得它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月光奏鸣曲》。也有人简称它为,“月光曲”。它是来自“乐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著名的的作品之一,流传胜广。

  可能您还不知道,“月光曲”或“月光奏鸣曲”并非贝多芬本人标注的乐曲名称。它原本叫做“Piano Sonata No.14, Op.27 No.2(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而那个听上去很浪漫,并且我们都熟悉的名称,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在听过了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时,说过:“它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社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而那之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如果,您还留有印象,恐怕会想起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就有一篇名为《月光曲》的课文。当然,那只是个杜撰的动人故事,别当真。

  其实,关于这首作品,它却有一个真实的来历。或许,当您听了这个故事后,再仔细品味这首作品的全部三个乐章,您会更真实地感受到这部“悲剧式”钢琴奏鸣曲的本意。

  要知道,真正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一边承受着耳聋的困扰,一边在“历经第一次人生失恋”后的痛苦心境。

  1801年,31岁的贝多芬恋上了比他小14岁的一位伯爵女儿,名叫“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两人真诚相爱,却因为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这首曲子,其实就是是献给“朱丽叶塔•圭查蒂”的。在这一年,也就是1801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他的一位挚友“韦格勒”的信中,贝多芬提到“朱丽叶塔•圭查蒂”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是没想到,1802年初,“朱丽叶塔•圭查蒂”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在家庭的驱使下在1803年和这位伯爵结了婚。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而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 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 “……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其时正是古钢琴向现代钢琴发展转变时期,由于此曲第一乐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钢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第一部只适用于钢琴演奏的作品。

  好了,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再简单地和大家分享一下这部“月光奏鸣曲”的三个乐章的大概构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是一部充满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Quasi una Fantasia)。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非同凡响乐界By 非同凡响乐界


More shows like 非同凡响乐界

View all
JS詠心舒壓輕音樂-寧靜時刻Quiet moments by JS詠心音樂

JS詠心舒壓輕音樂-寧靜時刻Quiet moments

6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