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养生方

六款药茶润秋燥,温燥凉燥都有方!


Listen Later

秋风送爽。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不少人发现最近身体变得有点“干”。

鼻咽干燥、咽痛干咳、痰少黄黏、尿黄便秘、牙龈肿痛、眼睛干涩、皮肤干燥、瘙痒难耐、心烦意乱、失眠多梦、头发干枯打结……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透析科主任林启展表示,这些其实都是秋燥的典型症状。不过,秋燥也有“温燥”“凉燥”之分,因此此时养生,应先辨别寒热再对症调理。

润秋燥先分“温”“凉”

燥为秋季主气,秋燥是人体受到“燥邪”侵袭而发生的疾病。外燥的性质有寒热之分,所以通常也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类型。

如何区分辨别?温燥常出现在夏秋交替之时,当暑热未清,气候尚热,却干燥少雨,故燥淫所伤,常兼湿热,困扰于体内,感之而为外感温燥证。而岭南因地理气候原因,也更多见温燥。

凉燥则多在秋冬交替之时,当炎暑渐去,气候冷凉,此时燥淫常兼寒冷之气为害,感而受之者,形成凉燥证。

林启展表示,温燥是肺津受灼,一般会出现如头痛身热、干咳无痰、痰黏难咳、吐息发热、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等燥热症状。若为凉燥,干燥症状与温燥类似,但少了红肿热痛等温热之症。若自己无法把握,也可先咨询中医师再进行调理。

润燥养肺不仅仅是“多喝水”

林启展提醒,燥邪最易伤肺,肺主皮毛,因此秋燥容易导致身体的津液不足,出现各种“干燥症”。此时保养体内阴液成为首要任务,因此,秋季养生重在“润燥养肺”。

应对秋燥,要补充身体津液,不仅是平时多喝水。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主治医师杨敏建议,日常从饮食调理入手,可适当选食一些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甘蔗、百合、银耳、淮山、蜂蜜、藕等。如互相搭配则功效更佳,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很多人会习惯入秋“贴秋膘”,但是进食过多温补肥腻之品,也容易导致内热上火。此时应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秋季水果丰美,可多吃水果,如秋天应季常见的梨、甘蔗、香蕉、苹果等,不仅能补充人体水分,且滋阴润燥,还能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此外,还可适当选用一些中药茶饮进行对症调养。以下5款茶饮方,温燥凉燥皆可对照参考:

理气止咳饮

【适宜外感凉燥、咽干咳嗽】

材料:紫苏叶10克、苦杏仁10克、陈皮6克、梨皮6克、甘草6克。

适应症: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白、鼻塞咽干。

润燥清火饮

【适宜温燥伤阴、心火上炎】

材料:连翘10克、天冬15克、栀子10克、淡竹叶10克、草决明10克、甘草3克。

适应症:耳鸣目赤,牙龈咽喉肿痛,眼睛干涩、心烦多梦。

生津益胃饮

【适宜温燥伤阴、气阴两伤】

材料:西洋参10克、沙参10克、麦冬15克、生地20克、玉竹10克、冰糖3克。

适应症:热病后胃津未复、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舌燥唇干、舌红无苔。

增液润燥饮

【适宜温燥伤阴、津亏肠燥】

材料:玄参10克、麦冬15克、生地20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甘草3克。

适应症:津液枯竭、口燥作渴、大便干结、便秘不通。

润燥养荣饮

【适宜阴血不足,血虚生燥】

材料:当归15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秦艽10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甘草3克。

适应症:面色无华、皮肤干燥、瘙痒难忍、头发干枯。

百合固金汤

【适宜虚火上炎,肺肾阴虚】

材料:鲜百合1-2个,熟地黄15克、生地黄15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川贝母5粒、白芍5克、当归5克,桔梗3克、甘草3克。

适应症:咽喉燥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手足心热、午后潮热、舌红少苔。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查冠琳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刘欣宇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今日养生方By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