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lee的朗讀(佛法)

略論-1道前基礎-1調整動機5-問答題1(1-P39-P42)


Listen Later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http://www.towisdom.org.tw/07-free/langrinfreebook/langrim.as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本書為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本書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本書,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讀者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問答


1.「道次第」和「修心」有何不同?


答:「道次第」的依據,是阿底峽尊者所造的《道炬論》。在《道炬論》中,以 三個偈頌清楚地說明三種士夫的定義,以及所追求的目標──現前的增上 生、究竟的解脫及一切遍智。


現今詮釋道次第的論著當中,最完整的是宗大 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論中以三士道為架構,完整、詳細地說明成佛所 應依循的次第。在上士道,主要是以「七因果教授」來介紹修持菩提心的道 理,並且加入寂天論師在《入行論》中所說的「自他相換教授」作為補充。


以自他相換修菩提心的法門,過去從阿底峽尊者至切喀瓦大師之間都是 秘密傳授,此法搭配「取捨」,名為「修心」。「修心」最主要的依據,是寂天論師在《入行論》中所提到的「自他相換教授」。眾多修心的論著中, 最完整也最具代表性的,是切喀瓦大師所造的《修心七義》。這部論在一開 始先提到「初學諸前行」──在修學自他相換之前,應先具備前行四法:思 維暇滿義大、死亡無常、業果及輪迴的過患。在簡略地介紹前行四法之後, 主要講述的內容,是透由自他相換的教授來修學菩提心。



2.宗大師在造《廣論》之後又造了《略論》,其目的為何?對初學者來

說,應該從何下手較為恰當?


答:宗大師在《廣論》中有提到:「然今能將所說一切轉修持者極稀少故,亦將 總攝所應修事另著他論。」大師知道多數人無法將《廣論》當中所說的全部 內涵轉為實修,所以擷取其中的精要而造了《略論》。 這兩部論的傳承略有不同:《廣論》是以「講傳」為主,透由各種經 教、正理詳細說明道次第的內涵;《略論》則以「耳傳」為主,強調實修。


兩部論最大的差異在於毗婆舍那的部分:《廣論》當中在介紹無自性的內涵 時,特別強調「破四生」的正理;《略論》則是廣泛解釋世俗、勝義二諦的 內涵,並以「離一異」的正理來闡釋緣起性空的關係,所以這兩部論有互補 的作用。 初學道次第時,可以先從《安樂道論》、《速疾道論》或《略論》等較 為精簡的論著開始下手,試著先掌握道次第的整體架構,如果有時間再繼 續深入學習《廣論》,才不會因為《廣論》的內容繁多而在初學時就產生退 心,或是無法收攝其中的道理而不知道該如何實修。



3.學習道次第時,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別注意?


答:學習道次第時,應該配合「科判」學習,掌握每個科判當中所引的經論、所 用的正理、所舉的譬喻,以此了解其中的法義;在實修時,也要按照科判而 對所學的法類依次作觀修和止修。如果在聞、思、修時不依照科判,而將所 有內容混雜在一起,即便所思維的都是正法,也很難藉此來調伏心續。


在初學時,應該先概略地了解道次第的整體架構,之後再充實每個法類 的內涵,逐漸加深加廣;若只鑽研其中某個法類,效果則會非常有限。關於 這一點,在《掌中解脫》中有提到一個例子:假如有一個人,平時並未儲藏 稻米、麥子及豆子等糧食,即便他獲得一把稻米或麥子,對他而言也沒有多 大的用處,最後甚至會將它丟棄;同樣的,如果自心當中道次第的架構不夠 完整,在閱讀經論後,就不知道該將所學的內涵加入哪種法類來實修。


相反 的,如果那個人已經有幾斤的稻米、麥子及豆子等,就可以將他所得到的那 一把稻米或麥子加入已有的稻、麥中;同樣的,如果自心當中道次第的架構 完整,便能輕易將所學的經論內涵結合道次第的法類來實修。因此,如果心 中道次第的架構完整,無論其內涵是深或淺,都能在實修後有顯著的進步。



4.何謂「傳承」?


答:所謂的「傳承」,是指上師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將法傳給弟子。佛陀在世 時,只有「經教傳承」──直接將法傳給弟子,不須另外加以解釋,所講的 內容就是現今我們看到的《大藏經》;但由於後人單憑「經教傳承」無法理 解法義,所以就有了「引導傳承」。


「引導傳承」可以分為四種:

一、「講說引導」,是指上師詳細地解釋 經論的內容。

二、「直接引導」,是指上師對其內容不作詳細的文字說明, 直接講述教授的核心,就像醫術精湛的醫生在解剖屍體後,直接為學生介紹 五臟六腑的構造。

三、「經驗引導」,是指上師以自己的經驗,設法讓弟子 掌握修行的關鍵。

四、「感受引導」,是指上師一次開示一種法類,並讓弟 子住在自己的住處附近實修,當弟子對前面一法還未生起感受之前,不為弟 子介紹後面的法類。 這四者也可以總攝在「教」、「證」兩種傳承當中:講說引導屬於「教 的傳承」,其餘三者則是屬於「證的傳承」。這些引導都含有上師的經驗與 加持,對於調伏心續有極大的幫助。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john lee的朗讀(佛法)By lee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