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http://www.towisdom.org.tw/07-free/langrinfreebook/langrim.as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癸四、修學集聚福智資糧。
若由儀軌受持願心,於日日中,應當勵力供三寶等,集聚資糧,此為增長彼 心之因。 發心之後,除了持續修學發心之外,還要盡己所能地供養三寶、布施貧苦的 有情等,努力集聚資糧,這也是能增長發心的因。
壬二、修學於來生中亦不遠離發心之因分二:
癸一、修學斷除能壞此心之四黑法。
癸二、修學受持不壞此心之四白法。
癸一、修學斷除能壞此心之四黑法。
四黑法中分四:一、第一黑法,欺誑親教師、阿闍黎、上師及供養處。
此中分二: 一、對境和行為。境:親教師及阿闍黎易知;上師,欲饒益有情者;供養處,雖不 屬前二類,然具功德。於彼由作何事而成黑法?於彼等中任一對境,自雖了知, 故作欺騙,即成黑法。 四黑法中,第一黑法:欺誑親教師、阿闍黎、上師及供養處。這一點可分為 對境和行為兩個部分:此處的「對境」是指所欺誑的對象,當中包括親教師、阿 闍黎、上師及供養處。
其中,所謂的「供養處」,是指與自己雖然沒有直接的法緣關係,但具備教、證功德的其他師長。對上述的對象做何種行為會成為第一黑 法呢?在自己了知實情的情況下,故意欺騙以上任何一者,就會成為第一黑法。 欺騙自己的阿闍黎等是很嚴重的過失。或許有些人會認為自己對師長深具信 心,所以絕對不會做出這種事情,但實際上這是我們十分容易違犯的過失。舉例 來說:有許多人為了在眾人面前表現出對師長很有信心的模樣,對於師長所囑咐 的事,不論法上的教誡或者其他事務,在還未仔細衡量自己能否成辦的情況下便 立刻答應,但當事後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無法完成師長所吩咐的事情時,不僅 沒有據實稟報,反而蓄意隱瞞真相,甚至還在眾人面前裝模作樣,讓其他人誤認 為他們是在依教奉行,但事實上這就是在欺騙師長,這種行為非常不可取!
二、釋疑。
然「非妄語之諂誑」者,將於後說,故此須以妄語欺騙,因於《集學論》中 說斷黑法即是白法;此之對治,乃四白法中第一者故。 若所說的不是妄語,而是藉由一些不正當的手段誤導、迷惑對方,這種行為 並不算是第一黑法,所以第一黑法必須是以妄語欺騙對方。關於這一點,在《集 學論》中提到,斷除黑法即是白法;又第一白法為第一黑法的對治,其中特別強調應該斷除妄語,由此可知第一黑法必須是以妄語欺騙對方。
二、第二黑法。 令他於無悔處生悔。此中分二:一、對境和行為。境:其他行善不悔之人。於彼 作何事:欲令他起追悔,以此意樂於無悔處令生懊悔。 第二黑法:令他於無悔處生悔。例如:對於廣行供養、認真學佛的人刻意地 說:「你所做的這些事情,都只是在浪費金錢、時間罷了,並沒有任何意義!」 而使對方對於自己所造的善業心生懊悔。 平時對於自己所造的惡業應該感到後悔,藉此便能淨化惡業;相反的,要是 對於自己所造的善業心生追悔,善業的力量便會因此減弱。由於不該追悔善業, 所以文中的「無悔處」指的就是已造的善業。
二、釋疑。
此二者中,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
前面兩種黑法,無論最終對方是否受騙、後悔,講說者都已違犯願心學處。
三、第三黑法。 於趣入大乘之有情,言說詆毀語等。
此中分五:
一、對境和行為。境:發菩提心,今仍具者。於彼作何事:由瞋發起而說不雅之語。
二、違犯的標準。所說之境,能 解其義。
第三黑法:於趣入大乘之有情,言說詆毀語等。以瞋為動機,出言毀謗已發 心的大乘行者。然而我們周圍誰已發心、誰未發心,這並無法從外貌、身分、行 為等來判斷,因為如果連妖魔鬼怪都有可能是佛、菩薩的化現,就更不用說是普 通人了。當對方了解所說的內容時,講說者就違犯了第三黑法。
三、容易違犯、過患極大,所以必須斷除。
此甚易犯、過患亦大,前已略說;又於菩薩起輕毀心,則此菩薩須經爾劫住 地獄中;《最極寂靜決定神變經》云:除毀謗菩薩外,任何餘業皆不能令菩薩墮 於惡趣;
四、遠離菩提。《攝抉擇分》亦云:「若未得授記之菩薩,瞋恚已得授記 菩薩並起爭執,隨起幾許瞋恨之心,須於爾劫復從初始修行地道。」
五、必須精勤 懺悔、防護。故於一切時處應滅瞋心;倘若生起,亦須當下勵力懺悔、防護,此者 亦為前論所說。 之前提到,「毀謗菩薩」不僅是我們容易犯下的過失,而且它所帶來的過患 也相當巨大。
暫且不論我們常人,就連菩薩假使對其他菩薩生起輕視的心,其心生起多少剎那,就會導致他於等量劫中墮入地獄;《最極寂靜決定神變經》也強 調:除了毀謗其他菩薩之外,其餘的惡業都不會使菩薩墮入惡趣。 《攝抉擇分》也說:如果未得授記的菩薩瞋恚已得授記的菩薩並起爭執,即 便生起瞋念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剎那,但之後卻必須花一劫的時間從頭開始修行地 道。例如:即將在明天進入加行道的菩薩,假設在今天對一位已得授記的菩薩生 起一念的瞋,那他就必須再花一劫的時間從頭修行,才能進入加行道。
既然瞋所帶來的過患如此嚴重,那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想盡辦法避免生起 瞋念;假使不小心生起,也要立刻懺悔、防護再犯。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