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http://www.towisdom.org.tw/07-free/langrinfreebook/langrim.as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二、如果不依正知,則所修皆落入沉掉之中。
未生此正知前,縱己斷言:「從彼至此,全無沉掉,所修無過。」然非實爾, 因生沉掉亦不知故;具力正知未生起故。《辨中邊論》亦云:「了知沉與掉。」 此說了知沉掉須有正知。若未能生凡起沉掉定能察覺之正知者,縱經長時修習, 然生沉掉亦不能知,遂以細分沉掉虛度時日。 還未生起正知之前,縱然斷言:「我在這段時間內所修的三摩地,完全沒被 沉掉影響……」但實際上未必如此,因為假使沒有生起具力的正知,即便沉掉生 起也無法察覺。《辨中邊論》也說:想要察覺沉掉,必須具備正知。假使缺少強 大覺察力的正知,縱使花費再多時間修三摩地,也無從辨識沉掉生起與否,於是 一定會被細微的沉掉影響而不自知,無形中就浪費了許多寶貴的修行時間。
三、修正念法是生起正知的重要因素。
若爾,應當如何生起正知?於前所說「修正念法」即生正知最重要因。若能 恆常生起正念,便能滅除忘失所緣所生散亂,故能遮止生沉掉已久不察覺,由此 易知沉掉。正念退與未退之際察覺沉掉,二者所需時間長短,觀察自心極為明顯。
由思此義,《入行論》中亦云:「若時為防護,正念住意門,爾時正知來。」《辨 中邊論釋》中亦說正念乃正知因。 既然如此,那要如何生起正知呢?之前所提到的「修正念法」是生起正知最 重要的因素。若能長時生起正念,就不容易忘失所緣、產生散亂,進而便能在高 度專注的情況下,於最短的時間內得知沉掉已經生起,避免沉掉生起之後久久仍 未發覺的過失。因為在正念退失後與正念未退失前察覺沉掉,兩者所需時間的長 短,這點稍微觀察自心便能清楚得知,無須贅述。因此,在《入行論》中也說: 為了防護自心不被煩惱入侵,必須先以正念安住自心,才能生起正知如理觀察。 例如:商人想做生意,必須先準備一筆資金才能在商場上交易;相同的,如果想 以正知觀察自心的現狀,就必須先以正念作為基礎,讓心安住。《辨中邊論釋》 也說:正念是正知的主因。
四、持續觀察自心是否流散餘處,是修正知的關鍵。
其另一因,即心緣佛身等所取之相,或緣感受唯明、唯知等能取相,次如前 說,於修念中,持續觀察自心是否流散餘處,攝持其心,此乃修習正知最關鍵處。 如《入行論》云:「應數數觀察,身心諸現狀;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想要生起強而有力的正知,除了要以正念作為基礎外,不論心是緣著外在佛 身等所取相,或是緣著內在唯明、唯知等能取相,都必須在具備正念的情況下, 持續觀察自心是否生起了沉掉,藉此攝持自心,這是修學正知最關鍵的部分。如 《入行論》說:所謂的「正知」,簡單來說,就是經常觀察自己身心的現狀。
五、要善加分辨正知、正念的修法。
是故由此能生正知,察覺自心將生沉掉;並由修正念法,能滅散已所生忘念, 故須善加分辨此二。 「正念」是要使心專注在所緣上,避免忘失所緣而生散亂;「正知」則要觀 察自心,檢視內心是否已被沉掉影響。由於兩者的作用不同,所以在正修時必須 仔細區分其中的差別。
酉二、知沉掉已,修不勤斷彼之對治分二:
一、要修「作行之思」作為對治。
若如前說,善修正念、正知之法,便能生起具力正念,縱使細分沉掉,亦能 以其正知察覺,故無不知已生沉掉之過;然於沉掉生已,倘若不起功用隨即滅除, 忍受不起功用或不作行,亦是修三摩地極大過失,故對治此,應修作行、功用之思。
按照之前的方法依次修學正念、正知,就能生起強大的正念,讓心安住於所 緣境,並且能以正知察覺細分的沉掉,如此一來,就不會產生沉掉已生卻不自覺 的過失;但在發現沉掉生起之後,若不設法加以對治,反而放任不管,這又會成 為修三摩地的另外一種過失 不作行(第四種過失),這時必須修學作行之思 (第七行)予以對治。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