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lee的朗讀(佛法)

略論 4上士道6毗婆舍那12(p196-199


Listen Later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http://www.towisdom.org.tw/07-free/langrinfreebook/langrim.as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巳三、欲斷我執故應求無我見分二:


午一、若欲斷除無明,須求通達無我見之原因。


午二、生起通達無我見之理。


午一、若欲斷除無明,須求通達無我見之原因分四:


一、雖欲斷除無明,但不精勤令相續中生起清淨正見,是愚癡的鈍根者。

前說二種無明我執,既須斷除,亦欲斷除。雖欲斷除,然不勵力了知我執乃 是輪迴根本之理;或雖略知,然而不以了義教理善加破除我執所執之境,不於相 續勵力引生無我淨見,實為極鈍根者,因已失去能趣解脫與一切遍智之道命,然 仍置之不理。


之前提到,痛苦源自兩種無明我執 法我執及補特伽羅我執,既然如此,對於一心想要脫離輪迴的人來說,就必須斷除這兩種我執,而實際上這也是他們 一心想斷除的。


假如想要斷除我執,卻不認真思索我執是輪迴根本的道理;或是 縱使對此稍有認識,卻不以了義經中的經教、正理善加破除我執所執之境,設法 於心續中生起清淨的無我見,那真是慧力微劣的鈍根者,因為無我見是通往解脫 與一切遍智的唯一通道,但那些人卻在失去猶如命根的無我見後仍舊漠然置之。


二、說明必須斷除我執分二:


一、論典中的說法。


二、經典中的說法。初中分五:


一、法稱論師的說法。


是故,法稱論師云:「若未破彼境,不能斷彼執,斷除隨德過,所起貪瞋等, 由不見彼境,非由外所成。」此說如拔外刺,不待破彼所執之境,以針從根挑起 即除;然斷內心上之所斷則非如此,如斷我執,須見無彼所執之境方能斷除。


法稱論師說:如果沒有破除我執所執著的境,就無法斷除我執。想要斷除我 執,須先觀察我執所執著的境是否存在;透由學習教理,一旦發現那不存在,就 能得知我執是顛倒的心,所以只要不斷加以對治,最終定能連根斷除。相同的, 想要斷除執著對境的功德所生的貪,以及執著對境的過失所起的瞋,也要設法先 了解這些煩惱的境是不存在的,才能斷除它們。




斷除煩惱的方式與去除身體的痛苦截然不同:當腳被芒刺刺傷時,只要拿針 挑出芒刺,腳的疼痛就會減輕甚至消失,或是肚子餓了,可以找食物吃,便能解 決飢餓的痛苦;然而,斷除內心的煩惱卻非如此,例如想要斷除我執,就必須了 解我執的境並不存在,才有可能斷除我執。



二、月稱論師的說法。


月稱論師亦云:若見貪等煩惱與生、老等一切過患皆從我執而生,便能生起 欲斷彼心,爾時諸瑜伽師應以正理破除我執增益之境 補特伽羅我。此於《入 中論》之「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 我。」當中明白宣說;又修真實性者須如此行,故云「瑜伽師」也。 月稱論師也說:如果能以智慧如實觀見貪等煩惱,以及生、老、病、死等一 切過患皆從我執而生,便會生起想要斷除我執的念頭;為了斷除我執,瑜伽師會 以正理來破除我執所增益的境 補特伽羅我。 「瑜伽」二字是梵文的音譯,藏文稱為「南糾」:「南」有正確、真實的意 思;「糾」則有結合、相應的意思。因此,能將正確的道理結合自心,或是內心 相應真理的人,稱為「瑜伽師」。在此,瑜伽師透由聞、思而抉擇無我的道理,

並在抉擇之後如實觀修,讓心相應無我的法義而生起無我慧,藉此對治顛倒的我執。


三、怙主龍樹的意趣也是如此。


此理亦是怙主龍樹之勝意趣,《六十正理論》云:「彼即眾見因,無彼不生 惑,是故遍知彼,便能淨見惑。如何能知彼?謂見緣起性,緣生即無生,此為勝 智說。」此說「承許諸法為諦實之實執」是染污見及餘煩惱之因,此由緣起正因 通達諸法實性 無自性生,便能斷除;若未破除執諸法由自性所成之境,則必 不見無彼自性。


上述的內涵也是怙主龍樹的意趣,《六十正理論》說:我執是邪見、邊執見 等眾多染污見的因,沒有我執,就不會生起見與非見的各種煩惱,所以若能通達 我執所執著的境並不存在,便能藉此去除我執,進而淨化一切煩惱。既然如此, 那要如何了解我執所執著的境不存在呢?這可以從「緣起」的角度來思維:由於 諸法都是觀待他者的緣起法,就表示沒有一法是不觀待他者的自性生;透由緣起 而了解無自性的這個道理,是世尊在《無熱惱請問經》7中所宣說的法義。


7《無熱惱請問經》:「若從緣生即無生,彼者無有體性生,若法依緣說彼空,知空性 者不放逸。」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john lee的朗讀(佛法)By lee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