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lee的朗讀(佛法)

略論 4上士道6毗婆舍那1(p155-157


Listen Later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http://www.towisdom.org.tw/07-free/langrinfreebook/langrim.as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寅二、修學毗婆舍那之理分四:


卯一、修學毗婆舍那所需資糧。


卯二、毗婆舍那之類別。


卯三、修習毗婆舍那 之理。


卯四、由修所成毗婆舍那之量。


卯一、修學毗婆舍那所需資糧分二:


辰一、總示修學毗婆舍那所需資糧。


辰二、特示抉擇正見之理。


辰一、總示修學毗婆舍那所需資糧。

《修次中篇》云:依止善士、從彼尋求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此乃修學毗婆 舍那所需三種資糧。《修次中篇》說:修學毗婆舍那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依止精通此法的善 知識;


二、依止之後,在其座前尋求機會聽聞此法;


三、於聞法後,依循善知識的引導而如理思維。


此中分三:一、要聞思經論。

又依無倒了知經典要義之智者,聽聞無垢經論,以聞、思慧引生通達實性正 見,此為生起毗婆舍那不可少之資糧,因無斷定實義正見,定不能生通達如所有 之毗婆舍那證悟。


其中,所依止的善知識,本身對於闡釋諸法實性的經論要有正確的理解;之 後,在其座前聽聞無誤的經論,並且透由反覆聞、思而引生通達實性的正見,這 是證得毗婆舍那不可或缺的要件,因為若是對於諸法的實性無法生起定解,就一 定生不起通達如所有性的毗婆舍那。


二、要追隨一位開派論師的腳步。

又此正見,須依了義而尋,非不了義,故須先知了義、不了義之差別,方能 明瞭了義經義;又此若不依止正量開派論師所釋彼中意趣之論,則如盲者無人引 導而往險處,故應依止無倒釋論。 通常,在毗婆舍那中所強調的正見,是指「通達空性的正見」,簡稱「空正見」。


佛教的四部宗義中,有部和經部雖然主張無我,卻不承許空性,所以想要 了解空性的內涵,就必須深入唯識、中觀其中一派的教義;若想如此,就要追隨 該派的開派論師。當中,唯識派的開派論師是無著論師,中觀派的開派論師是龍 樹論師,兩位論師又稱「二大車軌」。 想要尋求通達空性的正見,必須依循的是了義經,而非不了義經,因而在這 之前要先分辨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才能通曉了義經的內涵;但在分析這兩者的1

差別時,假使沒有依循二大車軌所造的釋論 專門解釋了義經與不了義經意趣 的論典,想單憑個人的慧力去探索其中的差異,這就像盲人在無人指引的情況下 獨自前往險境,十分危險,所以應該以二大車軌所造的無誤釋論作為依據。 以唯識的觀點而言,「能隨言取義」的經 經文字面的意思與事實相符, 稱為了義經;「不能隨言取義」的經 經文字面的意思與事實不符,稱為不了 義經。


唯識宗以此作為準則,將三轉的善辨法輪 《解深密經》 安立為了 義經;而將初轉的四諦法輪、中轉的無相法輪 《般若經》 安立為不了義 經。 以中觀的角度來說,所謂的了義,是指諸法的真實義,也就是勝義諦,所以 「以介紹勝義諦為主」的經,稱為了義經;相反的,世俗諦並非諸法的真實義, 是不了義,因此「以介紹世俗諦為主」的經,稱為不了義經。中觀宗以此作為準 則,將中轉的無相法輪安立為了義經;而將初轉的四諦法輪、三轉的善辨法輪安 立為不了義經。 1


1《至尊洛桑諾布文集》四依法中的「依」與「不依」,意為「信從」與「不信從」。

依與不依之理如下:


一、依法不依人。

不應如所謂:「此為佛陀所說,所以應該成辦;彼為凡夫所說,所以 不須成辦。」不觀察法,僅以說法者為由而作取捨;應如所謂:「此人所說為清淨道, 所以應該成辦;彼人所說非清淨道,所以不須成辦。」應在觀察對方所說的法之後,才 可信從。因此,對於一法正確與否完全解釋不清,只以說法者為理由而說:「這是我上 師說的,所以必須認同;那是其他上師說的,所以不須認同。」應知此已違背「依法不依人」。


二、依義不依語。對於某人所說的法、寫作或是辯論,無論對方的聲音、用字遣詞優美 與否,只要內容正確,就該行持;若其內容有誤,即便聲音、詞句優美,都應棄捨。因 此,在語、義二者當中,應該信從「義」。


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如來的言教中,為了引導尚未成熟的有情所說的法,若其字義 違背正理,應知彼為引導所化機而說,不應信從;對於如實宣說諸法實性、字義不違背 正理者,信從此即了義。


四、依智不依識。尋求了義時,不應信從一般眾生的眼等根識,或對諸法實相有錯亂的 意識所現之境;而應信從聖者的無分別根本智,或其因 推論得知實性的理智。 無著論師說:最初在聞法時,不應只考量說法者是誰,只要對方是在宣揚正道,都該聽 聞;期間不應僅著重字面,而要以其內涵為主,所以在聽聞時需要具備四依法中的前面 兩者。在思維時,法義又分了、不了義兩種,應以了義為主,並要懂得不了義是通達了 義的方法及要素,所以需要具備四依法中的第三者。


在修持時,不應只以聞、思上的理 解為滿足,而要注重在心中生起修所成的無分別智,所以需要具備四依法中的第四者。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john lee的朗讀(佛法)By lee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