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http://www.towisdom.org.tw/07-free/langrinfreebook/langrim.as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辰二、特示抉擇正見之理分三:
巳一、明辨染污無明。
巳二、示彼即流轉輪迴之根本。
巳三、欲斷我執故應求 無我見。
抉擇正見之初,宗大師就先提到應該「明辨染污無明」 認識煩惱無明。 這是因為抉擇正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要跳脫輪迴;想要跳脫輪迴,就必須斷除輪 迴的根本 無明;若想斷除無明,就必須先認識何謂無明,並了解它如何執著 對境,如果無明所執著的境與事實不符,就可以確認它是顛倒的心,進而加以對 治、斷除。
巳一、明辨染污無明分五:
一、貪等煩惱雖是「明」的相違品中其中一種,但不是主要的。
佛說貪等餘煩惱之對治,是一分之對治;說無明之對治,則為一切之對治, 故無明乃一切過之根基。
《顯句論》云:「佛依二諦說,契經等九部,是就世間 行,廣泛正宣說。其為除貪說,不能斷瞋恚;為除瞋恚說,亦不能斷貪;為斷慢 等說,彼不壞餘垢,故彼非周遍,彼等無大義。為斷癡所說,彼盡壞煩惱,佛說諸煩惱,皆依愚癡生。」須修實性,對治無明;又若不知無明為何,則必不知如 何修其對治,是故明辨無明極為重要。 佛陀為了調伏眾生心中八萬四千種煩惱,宣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
在眾多的 法門當中,對治無明以外其他煩惱的法門,都只能調伏部分的煩惱;對治無明的 法門,不僅能夠對治無明,還能一併調伏無明以外的所有煩惱。
對此,月稱論師在《顯句論》5中曾說:佛陀以世俗、勝義二諦為基礎,廣泛 宣說十二分教,這十二分教可以被統攝在九分教中,而九分教又能被含攝於經、 律、論三藏裡。佛之所以要宣講如此多的教義,是為了調伏世人的各種煩惱。
其 中,為了去除眾生的貪念所說的不淨觀法門,雖能對治貪念,卻無法調伏瞋恚、 我慢等其他煩惱;為了息滅瞋恚而勸世人修學慈悲,藉此雖能對治瞋恚,但無法 調伏貪念等其他煩惱;相同的,修學我慢的對治也無法淨化其餘的煩惱污垢,所 以這些對治所能影響的層面有限。
然而,為了斷除愚癡所說的無我法門,除了可以對治無明,還能將其他的煩惱連根剷除,因為佛陀曾說「一切煩惱都依愚癡而 生」。因此,必須修學無我法門來對治無明;但在對治無明之前,假使不知無明 為何,那就無從修其對治,所以一開始先認識無明相當重要。
例如:想要緝捕竊 賊,要先掌握對方的長相、年紀、穿著等特徵,藉由這些線索才能抓到犯人。這 也就是為何在多數的中觀論著裡會一再強調「明辨所破」的原因。
5月稱論師所造的《顯句論》是《中論》的注解,這與他所造的另一部《密集根本續》的 注解 《顯炬論》,是當時極具盛名的兩部論,在過去曾有「天上日月輪,地上二顯 論」的美譽。
二、一般所謂的無明,是指明的相違品,但在此是指「通達無諦實之慧的相違品」。
無明為明之相違品,其明亦非任何一明,而是了知無我實性之慧;其相違品, 並非僅無彼慧或僅與彼相異,乃慧之正相違。 既然「認識無明」是抉擇正見的第一步,那何種心可以稱作無明呢?所謂的 「無明」,是指明的相違品;此處的「明」,並不是指所有唯明唯知的心,而是 指明了、通達無我的智慧,也就是無我慧。
將無我慧安立為「明」之後,所謂的 「與明相違」,並不是指心中沒有無我慧,或者異於無我慧就是無明6,而是指無 我慧的正相違 與無我慧執持境的方式完全相違的心,才是此處所說的無明。
6《四家合注》「僅遮除明」是無遮法,所以不是無明;「僅異於明」也非無明,因瓶子 等一切非明者都不可安立為無明。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