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lee的朗讀(佛法)

略論 4上士道7總攝道次1(p387-390


Listen Later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



二、總攝道的整體內涵分三:一、整體道次的前後關聯。

今當略說道之總義:最初,道之根本即是依師之理,故應詳加探究其義;次 於閒暇若起真實取心要欲,便能由內策發令修,為生此心,應修暇滿法類;次若 未滅希求現世之心,則於後世不能生起猛厲希求,故應勤修人身無常、不能久住、 死後漂泊惡趣之理;爾時因生真實憶念怖畏之心,故於三寶功德由衷生起定解, 並住共同皈依律儀,修學皈依學處;後於一切白法根基 業果,由多門中生勝 解信,令其堅固,精勤修學取捨善惡,恆常安住四力道中。


最後,將道次第的內容作個總結:首先,由於依師之理是一切道的根本,所 以初學者應該詳加探究其中的內涵,這是修學佛法的外緣;再者,若能由衷生起 欲取心要之心,就不需要他人從旁督促,而會策勵自己認真修學,所以應該修學 暇滿的法類,這是修學佛法的內緣;接著,假使不能降低希求現世之心,就無法 對於後世的安樂生起強猛的希求,因此應該修學人身無常、不能久住、死後漂泊 惡趣的道理;思維之後,若能對於三惡趣苦心生恐懼,就會為了尋求依怙而對三 寶生起信心,至誠皈依三寶,精勤修學皈依的學處;爾後為了成辦後世的安樂, 應以各種方式對於一切善樂的根本 業果 生勝解信,進而努力行善、斷惡,並在造作惡業之後立即透由四力懺悔。以上是屬於下士道的法類。


若能完整修學下士法類,應多思維輪迴總、別過患,於總輪迴遮止其心;次 觀輪迴從何因生,明辨惑、業,生起真實欲斷之心,總於能脫輪迴之三學道、別 於己所受之別解脫戒,應勤修學。


以我們目前的現狀而言,雖然有幸生於善趣,但這仍是輪迴的一部分,所以 它的本質依舊是苦,為了跳脫輪迴、獲得解脫,在完整修學下士道的法類之後, 應該持續思維輪迴的總、別二苦,策發希求解脫之心;之後經由深入探索,發現 煩惱和業是形成輪迴的主因,而這兩者當中又以煩惱為主,於是生起想要斷除煩 惱的決心,並且為了斷除煩惱,應該依次修學戒、定、慧三學,尤其是要謹慎持 守自己所受的別解脫戒,盡力避免違犯戒律。以上是屬於中士道的法類。


若能完整修學中士法類,作意思維:「猶如自身墮於苦海,如母有情亦皆如 此。」修習以慈悲為根本之菩提心,並應勵力隨力令生,因若無有此心,則六度 及二次第等皆如無地基之樓房。若能於此略生感受,則由儀軌受持其心,精勤修 學發心學處,隨力堅固所發願心;次應聽聞諸偉大行,了知取捨之諸界限,於彼 生起欲學之心。


若能生起此心,便由儀軌受持行心律儀,修學六度 令自相續成熟,及四攝等 令他相續成熟;特應捨命防護根本墮罪,並勤防護莫為中、 下品纏及諸惡作所染,若有染犯,應勤還淨。後須特學最後二度,故應精通修習 靜慮之法而修妙三摩地,並於相續隨力生起清淨二無我見,得已即住見上,了知 修習之理而修。於此靜慮、般若二者安立止觀之名,除此二外別無餘者,故此是 由受持菩薩律儀並修彼之學處而生。


在完整修學中士道的法類後,接著思維:「猶如我正深陷輪迴苦海,如母有 情也是如此。」而對一切有情修習以慈悲為根本的菩提心,並且盡力發起此心, 因為若無此心,布施等六度及生圓二次第等大乘法就像沒有地基的樓房。在此, 宗大師又再次提到「以慈悲為根本的菩提心」,由此可知,慈悲是能否發起菩提 心的關鍵,因此我們應該格外重視慈悲的修持;如果平時沒有經常串習慈悲,只 是憑著念誦「皈依發心偈」,而在心中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念頭,是不可 能發起菩提心的。


若能對於菩提心生起些許的感受,應在了解願心學處之後,透由願心儀軌受 持發心,精勤修學願心學處,讓所發的願心持續增長;之後學習菩薩律儀,了解 當中的取捨,策發想要效學菩薩的心,再由儀軌受持行心律儀,精進修學六度、四攝,使得自、他二者的相續能儘速成熟;尤其對於所受持的菩薩律儀應該捨命 防護,避免違犯戒律,若有染犯,也要按照還淨儀軌迅速懺悔。 在六度中,應該特別學習後二度,明白修學靜慮的方法而修三摩地,並且透 由思維正理而生起清淨的二無我見。


對於初學者來說,想在短時間內了解無我的 道理確實不易,假如一時無法掌握《廣論》當中毗婆舍那的內涵,可以先從《略 論》、《安樂道論》或是《速疾道論》著手學習,並在學習正見的過程中,特別 針對「明辨所破」的部分,仔細分辨各宗各派所要破除的所破為何,再以離一異 及緣起等正理加以破除,以此學習正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john lee的朗讀(佛法)By lee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