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
薦(荐):会意字。从艹,表示荐是双层的草席;从存,表示双层的草席其表层下还存在一层。本义是双层的草席。引申为推举、介绍。《说文解字》:“荐,兽之所食艸。从廌zhì、从艸。”。一种似山牛之独角异兽是廌之范式。〔解(xiè)~〕古同“獬豸”,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辩是非曲直。廌、艸两范式叠加。
《尧典》记载尧试用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就是舜谨慎地推动五种伦理,五种伦理都能为人民顺从接受,此即孟子所说的“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暴(曝):会意字。小篆从日,表示烈日;从出,表示伸出;从廾,表示双手;从米,表示与米有关;合起来表示双手捧米在烈日下晒。本义是晒,今写作曝。引申为暴露。
篡:会意字。从厶,厶是私的初文,有邪恶不端正之意;从算,表示篡是出于私心谋取君权;算兼表声。本义是非法夺取君位。
《论语·泰伯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孔子认为舜禹有天下是不与焉,不参与而得天下,亦即天与之、民与之而有天下,舜、禹只是受之(不谁给与焉)。
姒(大禹的姓)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sì,古代称丈夫的嫂子或年长之妾,或者是对姐姐的称呼。该字在汉语语言中较少使用,在女子名字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还有一部分在姒姓中存在。
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春秋战国时代的姒姓诸侯国主要有蓼国、缯国、杞国、越国等。姒姓衍化出的分支姓氏有廖氏、夏氏、曾氏、相氏、鲍氏、欧阳氏等。
肖:形声字。月表意,表示人的肉体或相貌相似;小表声。本义是相貌相似。
歷(历):简体字为会意字。从厂、从力,表示经历耕种才有收获;力兼表声。本义是经过。『說文解字』歷,過也。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
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民国大师李叔同的《晚晴集》
父若贤德,子应肖;父若不贤,子当不肖其父。
《神雕侠侣》第三十七章“三世恩怨”中,杨过向拜托柯镇恶一件事,他说:“柯老公公,晚辈拜托你一件事,请你替先父立一块墓碑,碑上便书:‘先父杨府君康之墓,不肖子杨过谨立’几个字。”柯镇恶听了杨过的话之后,先是一怔,随即会意,说:“不错,不错,你原是不肖令尊。你之不肖,远胜于旁人之肖了。老朽定当尊办。”
禅:形声字。示表意,表示和祭祀有关;单表声,也表示盛大。本义是古代帝王一种祭地礼。
封禅的意思: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
单:象形字。甲、金文形体像树杈上绑着石块的原始武器。本义是一种原始的武器。引申为单独、单一。
原文: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於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曰。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子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啓。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啓。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啓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於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孔子曰。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