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论语《公冶长篇》第23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何:会意字—形声字。甲骨文、金文形体像人肩荷一物,表示担、扛。篆隶楷变成形声字,从人(亻),表示与人有关;可表声,可是歌的本字,表示扛物时哼歌以减轻疲劳。本义是担、扛。
任:形声字。人(亻)表意,表示人是担负的主体;壬(甲骨文的形体像古代织布机上承持经线的筘“kòu 形状像梳子”本义是持经之筘。)表声,。本义是担负、担当。
羞: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左边是羊、右边是又,以手持羊表示进献羊肉。隶、楷书“又”讹变为丑,丑兼表声。本义是进献食品。
感到污君是耻辱;自己认为自己难为情、害臊。
敦:会意字、小篆形体像手持棍棒或鞭子把羊赶到宗庙,表示督促。隶、楷书从攴、从享,表示督促人奉献。本义是督促。假借为厚道、诚恳。
和:形声字。从口,表示跟着唱;禾表声。本义是声音和谐。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论语》:微子篇中孔子评价说: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柳下惠、少连虽“降志辱身”,但能“言中伦,行中虑”;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在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不能“行义以达其道”,就只有“隐居以求其志”。他在《泰伯》篇中明确表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四处撞壁、愤愤不得志时,也曾表达了“欲居九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隐逸冲动。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而废,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原文:
【萬章章句下】凡九章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汚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