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Hello你好,困难算个鸟,话题 聊一聊,我是福大菽。近日,有篇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动过了》引起网友广泛关注,文章中说道,孟子那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中的原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但在这位网友的记忆中,明明记得是“于斯人也”,发现课文居然变成了“于是人也”。说实话,我也有同样的疑问,当年背课文背的死去活来,生怕背错,几十年过去了,记忆都还不曾忘记,跟我说背错了?
到底是“于是人也”还是“于斯人也”?网友们在各大平台打起了嘴上官司,不少网友投票投“斯”字:斯人也得票数高达94%,说是人也得占5%,说记不得的占1%。记不得的网友,我怀疑你当年语文课没认真上。
网友们回忆道:自己学得绝对是“斯人”。 这一下子就热闹了,类似曼德拉效应、平行世界论都出来了,又或者认为我们的时间线是不是真的被动过?不少网友学这篇文言文时,就因为把“于斯人也”的“斯”写错,结果被老师罚抄,到现在都记忆犹新,觉得不可能会记错。
几乎一边倒地认为是“斯人”,那我们首先得确认一下,《孟子》的原文到底是什么?
在能搜到的古籍影印版中,无论是《孟子》还是关于《孟子》解读的著作,在这句话上,都是“是人也”,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孟子》也是“是人也”。此外,另有网友也进行了查证,人教社历史上的这篇课文自1961年开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歧 注)均为“是人”。有人找到了2006年《中国广播》上的一篇文章,叫做《“斯人也”,“是人也”?》,专门讨论了一下“斯“”是”之别。
由此有人猜想是由于某文集中的一句引文错将“是人”排版作“斯人”有关,而这种相对小众的写法,就借助其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了不少国人们的共同记忆。
这个原因可能比较有道理,但这个记忆来源也并不是唯一的。既然“是人”为原版,那为何“斯人”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在输入法、现代教材中的“斯人”之错可能和我们几十年的记忆有关系,教材不仅涉及到我们信息的准确性,更事关教育的正统性。
从改革开放到这个世纪初,绝大多数中学生使用得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人教社也回应教材中使用得都是“是人也”。
即便人教社所用得一直都是“是人也”,但也有其他省市版本的教材却用了“斯人也”,我坚信我当年在山东上学的时候背诵的就是这个斯人也。还有包括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教科书、辞典以及文献中,“是人也”和“斯人也”都出现过。教材、文献的不同,也加大了大家对这句话到底用哪个字的矛盾。
也有网友指出,许多影视剧也在无意中篡改了大家的记忆。《少年包青天》《武状元苏乞儿》这些影视剧里都在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种种因素导致了大众对“斯”的认可,但与史实不符。
不过,“斯人”和“是人”在《孟子·告子下》里其实都没有错,都表示“这个人”的意思,并不影响文本的理解。
让我真正奇怪的是,就算原文就是是人也,我们背错了也没关系,反正意思我们没理解错,教材引用,教材印刷出错也其实也没关系,就没人出来解释一下,就这么死鸭子嘴硬?爱面子的人啊,爱面子的人教社啊,睁着眼睛说,我没错,是你们几千万人记错了。这是新版的晓明哥啊,我不要你们觉得,我要我觉得。这事引起争议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争论的双方都有理有据,一方有几十年的记忆,有庞大的群众基础,一方面有原文考证,有死鸭子一样的嘴硬。也有和事佬专家跳出来说,争论代表着民众更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好吧,也有道理。可能以后类似的争论还会出现。困难算个鸟,背书背错了,困难算个鸟,话题聊一聊,下期话题咱们聊一聊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敬请期待。
Hello你好,困难算个鸟,话题 聊一聊,我是福大菽。近日,有篇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动过了》引起网友广泛关注,文章中说道,孟子那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中的原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但在这位网友的记忆中,明明记得是“于斯人也”,发现课文居然变成了“于是人也”。说实话,我也有同样的疑问,当年背课文背的死去活来,生怕背错,几十年过去了,记忆都还不曾忘记,跟我说背错了?
到底是“于是人也”还是“于斯人也”?网友们在各大平台打起了嘴上官司,不少网友投票投“斯”字:斯人也得票数高达94%,说是人也得占5%,说记不得的占1%。记不得的网友,我怀疑你当年语文课没认真上。
网友们回忆道:自己学得绝对是“斯人”。 这一下子就热闹了,类似曼德拉效应、平行世界论都出来了,又或者认为我们的时间线是不是真的被动过?不少网友学这篇文言文时,就因为把“于斯人也”的“斯”写错,结果被老师罚抄,到现在都记忆犹新,觉得不可能会记错。
几乎一边倒地认为是“斯人”,那我们首先得确认一下,《孟子》的原文到底是什么?
在能搜到的古籍影印版中,无论是《孟子》还是关于《孟子》解读的著作,在这句话上,都是“是人也”,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孟子》也是“是人也”。此外,另有网友也进行了查证,人教社历史上的这篇课文自1961年开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歧 注)均为“是人”。有人找到了2006年《中国广播》上的一篇文章,叫做《“斯人也”,“是人也”?》,专门讨论了一下“斯“”是”之别。
由此有人猜想是由于某文集中的一句引文错将“是人”排版作“斯人”有关,而这种相对小众的写法,就借助其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了不少国人们的共同记忆。
这个原因可能比较有道理,但这个记忆来源也并不是唯一的。既然“是人”为原版,那为何“斯人”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在输入法、现代教材中的“斯人”之错可能和我们几十年的记忆有关系,教材不仅涉及到我们信息的准确性,更事关教育的正统性。
从改革开放到这个世纪初,绝大多数中学生使用得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人教社也回应教材中使用得都是“是人也”。
即便人教社所用得一直都是“是人也”,但也有其他省市版本的教材却用了“斯人也”,我坚信我当年在山东上学的时候背诵的就是这个斯人也。还有包括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教科书、辞典以及文献中,“是人也”和“斯人也”都出现过。教材、文献的不同,也加大了大家对这句话到底用哪个字的矛盾。
也有网友指出,许多影视剧也在无意中篡改了大家的记忆。《少年包青天》《武状元苏乞儿》这些影视剧里都在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种种因素导致了大众对“斯”的认可,但与史实不符。
不过,“斯人”和“是人”在《孟子·告子下》里其实都没有错,都表示“这个人”的意思,并不影响文本的理解。
让我真正奇怪的是,就算原文就是是人也,我们背错了也没关系,反正意思我们没理解错,教材引用,教材印刷出错也其实也没关系,就没人出来解释一下,就这么死鸭子嘴硬?爱面子的人啊,爱面子的人教社啊,睁着眼睛说,我没错,是你们几千万人记错了。这是新版的晓明哥啊,我不要你们觉得,我要我觉得。这事引起争议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争论的双方都有理有据,一方有几十年的记忆,有庞大的群众基础,一方面有原文考证,有死鸭子一样的嘴硬。也有和事佬专家跳出来说,争论代表着民众更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好吧,也有道理。可能以后类似的争论还会出现。困难算个鸟,背书背错了,困难算个鸟,话题聊一聊,下期话题咱们聊一聊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