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林二汶有首歌,其中一句“一见任剑辉,总有白雪仙”,大概是只有香港人,才知道这句唱的不仅是对大师的怀念,更有对南国粤剧的情深义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兴起一种“粤语歌唱”的电影,用唱曲取代对白,商业触觉敏锐的香港电影公司把舞台上的红线女搬上银幕,《慈母泪》、《大地》等电影,伴随着红线女的名字家喻户晓,几年时间里红线女先后演出近百部电影,成为香港名噪一时的粤剧明星。
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20世纪初开始,粤剧演员人才辈出。首先有五大流派,包括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白驹荣/白玉堂和廖侠怀。带领粤剧走向精致化的任剑辉与白雪仙等,除此之外,也有些独当一面的男演员,譬如武生王靓次伯、丑生王梁醒波、慈善伶王新马师曾、武状元陈锦棠、武探花梁荫棠、爱国艺人关德兴、生纣王罗家权。女角方面有早期的女薛觉先陈皮梅、生坦己秦小梨、花旦王芳艳芬、艺术旦后余丽珍、万能旦后邓碧云。近代则有以反串为闻名的戏迷情人任剑辉。
曲艺方面,粤曲演唱家当中,有四大平喉或平喉四杰之称的就是小明星、徐柳仙、张惠芳、张月儿。郑帼宝则被称为“濠江之莺”。
谈到粤剧必谈红线女。海内外的广府人都知道,哪里有粤语,哪里就有红线女的“红派”曲腔。
红线女从艺六十年,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红线女独有的以声带情、炉火纯青的唱腔艺术塑造了一个个光彩夺目的舞台形象——王昭君、李香君、刘胡兰、焦桂英、崔莺娘……在粤剧史上留下了绚丽篇章。
在香港,即使不是粤剧迷,几乎也没有人不知道任白的名字组合。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粤剧名伶,任剑辉与白雪仙的舞台形象,与她们生活中的故事一起成为一段人间传奇,成为戏迷中津津乐道的话题,历久不衰,到今天,她们仍然拥趸众多,许许多多戏迷仍对风流潇洒的文武生任剑辉着迷,为风情万种的花旦白雪仙所倾倒。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香港市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粤剧和电影,任剑辉在粤剧舞台上已经是大红大紫,电影制片商邀请到她,自然会吸引到大批观众。于是,她先后在近三百部电影中反串担任男主角,这不仅是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数字,更因为舞台与银幕上的角色性别模糊甚至倒错,加上在光影中呈现出的似是而非的感觉,戏迷很难将现实和戏中的任剑辉区分开来,或者说也不想再进行区分。1952年拍摄的《女大女世界》中,任剑辉出演花旦,许多观众的第一个反应竟是“任姐扮女人多漂亮!”可见她的男装造型深入民心。
在粤剧或电影中,任剑辉大多饰演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才情横溢,玉树临风,倜傥潇洒,却又带点傻憨和痴情,给男性的形象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因此,她的戏迷多为女性观众,遍布各个年龄段、各个社会阶层,任剑辉那种“女性的男性特质”深深地吸引着她们,她那种痴情、潇洒、风流、为爱疯狂的表现正是梦中情人、白马王子应具备的特质,任剑辉也就此赢得了“戏迷情人”的美誉。
与任剑辉性别错位所产生的魅力不同,白雪仙始终是以非常传统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甚至可以说,她将女性美丽、柔弱的一面发挥到了一个极致。从16岁做正印花旦开始,到她与任剑辉组成仙凤鸣剧团及此后的雏凤鸣剧团,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她始终是粤剧界公认的作风最严谨的一位,对每一部戏都非常认真,千锤百炼,一丝不苟。她在唱腔方面的造诣已经非常深厚,“仙腔”韵味十足,绕梁三日,还能悉心扶持新秀。美丽、细致、执着、坚毅等等女性的传统美德,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任剑辉、白雪仙最走红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的思想仍还比较传统、保守,“男扮女装”与父权思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不太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而“女扮男装”则不同,一定程度上既有男性观众猎奇心理方面的原因,又让女性观众在潜意识中模糊了性别的区分,从而在男女社会地位尚未完全平等的情况下,成为女性观众不甘受压抑,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中的一个参照系。客观上是女性,而又以男性身份出现在舞台与银幕上的任剑辉,成为万千戏迷迷恋的偶像,也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而最亲密无间的搭档白雪仙,与任剑辉的魅力相得益彰,互为辉映。两人各有—方大天地,更以二人的名字并称而一起传世的,不说粤剧界,大概世间也并不多见吧?
在香港电影中,《南海十三郎》、《虎度门》等影片都将镜头对准了粤剧人的人生。《虎度门》上映于1996年。主演萧芳芳凭借这部戏获得第33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虎度门”指粤剧里演员出场的台口,跨过虎度门,意味着全身心交予戏。在粤剧舞台驰骋三十余载的名伶冷剑心,在事业上功成名就,生活上却要面临人生的虎度门。她丈夫生意失败,欲移民澳洲,要求剑心离开心爱的舞台;分离二十二年的亲生子阿俊为追求剧团的花旦出现在剑心面前,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面对平凡、复杂的人生选择,侠骨柔肠的剑心思前想后,悲喜交集。真是人生如戏,醒时依旧在台前。
这部电影是由编剧杜国威根据他本人的舞台剧改编而成,香港影评人出身的导演舒琪久休多年重拾导筒之作,表现平实。
电影女主角冷剑心,是一位日日进退于虎度门的粤剧名伶——一入虎度门,她便是台上光彩照人的“大戏”名角儿,与台下观众截然两分;一出虎度门,她便成了众生中的寻常一员,与“观众”浑然一体。熟悉《霸王别姬》、《梅兰芳》等影片的观众,在观看这部同样以伶人为主角的电影时,可能会有很大落差感——如果说前两者是将戏曲和伶人捧上神坛,高悬于众生之上,《虎度门》则是将其“下放”到市井,还原于众生之中。正如《梅兰芳》中邱如白念念不忘的是告诫梅兰芳“这便是寻常世界,但你不是为这寻常世界而生的”,而《虎度门》中的冷剑心却边对镜画眉勾眼边随着收音机学英语,转过头来还要吃一块热腾腾的臭豆腐。
而正是这种市井气的刻画,表现出影片对粤剧和粤剧伶人的态度——把这两者看作草根生出的草根文化。听在耳中的粤剧就如同家门口臭豆腐摊般的存在,平凡实在,不用花心思去评判对错或高攀低就,所以眼光和心思也就坦然。
《虎度门》将“大戏”上演时观众的狂热追捧收入镜头,却也不回避粤剧学院的贫寒简陋。舞台上冷剑心的技艺精湛自然是片中的亮点,生活中冷剑心的豪放、精明甚至市侩却也是本片的戏眼。当她为奖券中了两打喉糖而失态得欢呼雀跃、面对台下相见不相认的亲子在台上悄然落泪,观众能感受到难以言喻的亲切和理解:她不过是千万日日奔忙的芸芸港人中的一员。而粤剧依旧鲜红的血液,便借她之口流入与她一样平凡的港人的血脉中。
00:02:14:戏曲文化的魅力,南国粤剧的代际传承
00:05:27:性别错位的魅力:任建辉和白雪仙的戏迷偶像之旅
00:10:52:电影中的南音捕捉:绕不开的“虎度门”
00:16:26:香江传奇:南派戏曲中的余音绕梁
林二汶有首歌,其中一句“一见任剑辉,总有白雪仙”,大概是只有香港人,才知道这句唱的不仅是对大师的怀念,更有对南国粤剧的情深义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兴起一种“粤语歌唱”的电影,用唱曲取代对白,商业触觉敏锐的香港电影公司把舞台上的红线女搬上银幕,《慈母泪》、《大地》等电影,伴随着红线女的名字家喻户晓,几年时间里红线女先后演出近百部电影,成为香港名噪一时的粤剧明星。
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20世纪初开始,粤剧演员人才辈出。首先有五大流派,包括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白驹荣/白玉堂和廖侠怀。带领粤剧走向精致化的任剑辉与白雪仙等,除此之外,也有些独当一面的男演员,譬如武生王靓次伯、丑生王梁醒波、慈善伶王新马师曾、武状元陈锦棠、武探花梁荫棠、爱国艺人关德兴、生纣王罗家权。女角方面有早期的女薛觉先陈皮梅、生坦己秦小梨、花旦王芳艳芬、艺术旦后余丽珍、万能旦后邓碧云。近代则有以反串为闻名的戏迷情人任剑辉。
曲艺方面,粤曲演唱家当中,有四大平喉或平喉四杰之称的就是小明星、徐柳仙、张惠芳、张月儿。郑帼宝则被称为“濠江之莺”。
谈到粤剧必谈红线女。海内外的广府人都知道,哪里有粤语,哪里就有红线女的“红派”曲腔。
红线女从艺六十年,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红线女独有的以声带情、炉火纯青的唱腔艺术塑造了一个个光彩夺目的舞台形象——王昭君、李香君、刘胡兰、焦桂英、崔莺娘……在粤剧史上留下了绚丽篇章。
在香港,即使不是粤剧迷,几乎也没有人不知道任白的名字组合。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粤剧名伶,任剑辉与白雪仙的舞台形象,与她们生活中的故事一起成为一段人间传奇,成为戏迷中津津乐道的话题,历久不衰,到今天,她们仍然拥趸众多,许许多多戏迷仍对风流潇洒的文武生任剑辉着迷,为风情万种的花旦白雪仙所倾倒。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香港市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粤剧和电影,任剑辉在粤剧舞台上已经是大红大紫,电影制片商邀请到她,自然会吸引到大批观众。于是,她先后在近三百部电影中反串担任男主角,这不仅是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数字,更因为舞台与银幕上的角色性别模糊甚至倒错,加上在光影中呈现出的似是而非的感觉,戏迷很难将现实和戏中的任剑辉区分开来,或者说也不想再进行区分。1952年拍摄的《女大女世界》中,任剑辉出演花旦,许多观众的第一个反应竟是“任姐扮女人多漂亮!”可见她的男装造型深入民心。
在粤剧或电影中,任剑辉大多饰演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才情横溢,玉树临风,倜傥潇洒,却又带点傻憨和痴情,给男性的形象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因此,她的戏迷多为女性观众,遍布各个年龄段、各个社会阶层,任剑辉那种“女性的男性特质”深深地吸引着她们,她那种痴情、潇洒、风流、为爱疯狂的表现正是梦中情人、白马王子应具备的特质,任剑辉也就此赢得了“戏迷情人”的美誉。
与任剑辉性别错位所产生的魅力不同,白雪仙始终是以非常传统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甚至可以说,她将女性美丽、柔弱的一面发挥到了一个极致。从16岁做正印花旦开始,到她与任剑辉组成仙凤鸣剧团及此后的雏凤鸣剧团,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她始终是粤剧界公认的作风最严谨的一位,对每一部戏都非常认真,千锤百炼,一丝不苟。她在唱腔方面的造诣已经非常深厚,“仙腔”韵味十足,绕梁三日,还能悉心扶持新秀。美丽、细致、执着、坚毅等等女性的传统美德,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任剑辉、白雪仙最走红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的思想仍还比较传统、保守,“男扮女装”与父权思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不太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而“女扮男装”则不同,一定程度上既有男性观众猎奇心理方面的原因,又让女性观众在潜意识中模糊了性别的区分,从而在男女社会地位尚未完全平等的情况下,成为女性观众不甘受压抑,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中的一个参照系。客观上是女性,而又以男性身份出现在舞台与银幕上的任剑辉,成为万千戏迷迷恋的偶像,也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而最亲密无间的搭档白雪仙,与任剑辉的魅力相得益彰,互为辉映。两人各有—方大天地,更以二人的名字并称而一起传世的,不说粤剧界,大概世间也并不多见吧?
在香港电影中,《南海十三郎》、《虎度门》等影片都将镜头对准了粤剧人的人生。《虎度门》上映于1996年。主演萧芳芳凭借这部戏获得第33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虎度门”指粤剧里演员出场的台口,跨过虎度门,意味着全身心交予戏。在粤剧舞台驰骋三十余载的名伶冷剑心,在事业上功成名就,生活上却要面临人生的虎度门。她丈夫生意失败,欲移民澳洲,要求剑心离开心爱的舞台;分离二十二年的亲生子阿俊为追求剧团的花旦出现在剑心面前,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面对平凡、复杂的人生选择,侠骨柔肠的剑心思前想后,悲喜交集。真是人生如戏,醒时依旧在台前。
这部电影是由编剧杜国威根据他本人的舞台剧改编而成,香港影评人出身的导演舒琪久休多年重拾导筒之作,表现平实。
电影女主角冷剑心,是一位日日进退于虎度门的粤剧名伶——一入虎度门,她便是台上光彩照人的“大戏”名角儿,与台下观众截然两分;一出虎度门,她便成了众生中的寻常一员,与“观众”浑然一体。熟悉《霸王别姬》、《梅兰芳》等影片的观众,在观看这部同样以伶人为主角的电影时,可能会有很大落差感——如果说前两者是将戏曲和伶人捧上神坛,高悬于众生之上,《虎度门》则是将其“下放”到市井,还原于众生之中。正如《梅兰芳》中邱如白念念不忘的是告诫梅兰芳“这便是寻常世界,但你不是为这寻常世界而生的”,而《虎度门》中的冷剑心却边对镜画眉勾眼边随着收音机学英语,转过头来还要吃一块热腾腾的臭豆腐。
而正是这种市井气的刻画,表现出影片对粤剧和粤剧伶人的态度——把这两者看作草根生出的草根文化。听在耳中的粤剧就如同家门口臭豆腐摊般的存在,平凡实在,不用花心思去评判对错或高攀低就,所以眼光和心思也就坦然。
《虎度门》将“大戏”上演时观众的狂热追捧收入镜头,却也不回避粤剧学院的贫寒简陋。舞台上冷剑心的技艺精湛自然是片中的亮点,生活中冷剑心的豪放、精明甚至市侩却也是本片的戏眼。当她为奖券中了两打喉糖而失态得欢呼雀跃、面对台下相见不相认的亲子在台上悄然落泪,观众能感受到难以言喻的亲切和理解:她不过是千万日日奔忙的芸芸港人中的一员。而粤剧依旧鲜红的血液,便借她之口流入与她一样平凡的港人的血脉中。
00:02:14:戏曲文化的魅力,南国粤剧的代际传承
00:05:27:性别错位的魅力:任建辉和白雪仙的戏迷偶像之旅
00:10:52:电影中的南音捕捉:绕不开的“虎度门”
00:16:26:香江传奇:南派戏曲中的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