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野叨历史 | 十分钟的历史故事

【农民大起义】10.来自高丽的愤怒


Listen Later

秋野·说史

三百年大明社稷,浩浩汤汤,荡气回肠,然而,回溯历史的源头,是什么促成了如此帝国的建立,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完成了这样的丰功伟业,大明的明,到底又意味着什么?欢迎走进秋野说史,带您了解,明朝是怎么来的。

10.来自高丽的愤怒

上期节目咱们说道了一个神奇的节点,韩宋的北伐军准备远征高丽?

这是个什么情况?

公元1359年(元顺帝至正19年,小明王龙凤5年)的元月,刘福通的领导的红巾军成功攻克了辽阳。

先给大家讲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破头潘、关先生带兵到了全宁,全宁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没有了,在明朝永乐年间被取缔的,大概的位置相当于现在内蒙古翁牛特旗,您各位可以百度一下地理位置,几乎就在长春和呼和浩特的最中心。

破头潘和关先生到了全宁了以后,火烧了鲁王府,就驻扎在了辽阳。

当时元朝的右丞相是贺太平也就是贺惟一,也叫蒙古太平,我们曾经说过,他是元末最后一位贤丞,当时老贺认为红巾军千里奔袭,此次虽攻占了辽阳,但是人乏马困,不久定会转向,他便奏请顺帝启用了自己的儿子也先忽都,心想着让儿子可以捡个大便宜,捡点军工。

于是,顺帝便任命也先忽都为詹事,并且任命也先忽都为总兵大将军,进攻辽阳的韩宋部队,这个詹事是个怎样的官职呢?

其实,詹事官一开始的定位是长官太子和皇后的家中之事,是这样一个官职,后来经过顺帝的各种赋值才渐渐拥有了军权。

也先忽都兵到辽阳后,派人去打探情报,他发现破头潘的军对每天都在喂马修整,没有任何退兵的意思,也先忽都这下可委屈了,爹啊,这咋和你说的不一样啊,这个咋打啊?

既然不敢前进,那就只有,磨磨蹭蹭了呗,那你的主将都这样胆怯了,大部队自然不必说,打都没打,敌人都不知道你来了,元军竟自己溃散而归。

这是我读了这么多年历史觉得最好玩的一次兵败了,贼神奇。

至正十九年的2月,红巾军在辽阳设立了辽阳行省。

红巾军将领关铎(关先生)、毛居敬等人任行省平章事,总理辽阳的一切事务。

此时,元顺帝为避红巾军的锋芒,下旨让高丽王在耽罗(济州岛)修建行宫,顺帝就想过去避避难。

但是当时的红巾军将领们也得到了顺帝要去避难的消息,为摧毁顺帝的行宫,切断高丽国对元朝廷的军事援助,也是为了巩固辽阳行省的安危和继续围困元大都,红巾军的高层们最终决议东征高丽。

这就是红巾军远征高丽的开端和动机,用一句话解释就是,不想让你丫的跑,而且谁敢帮你我就揍谁。

但是在这里我们还要叙述一下元朝与高丽国的关系。

蒙元帝国曾今耗时二十七年,七次大兵征讨才使高丽臣服,成为大元王朝的东藩。但此时的两国关系并不是变面上的那么好,内地里还是有非常多的暗流涌动的。

两国关系变得密切的事儿与唐与新罗的“特殊国与国的关系”有关,这段资料我也是找了很久,但是实在不知道研究这个学者是谁,我们还是感谢一下这个无名氏。

故事是这样的,世祖忽必烈时期,高丽的忠烈王要迎娶元世祖女儿齐国长公主为妃,高丽在这个时候成为元朝的驸马国,忠烈王更是下令高丽境内全民要穿蒙古服式,留蒙古发髻(jì),这一举动也得到了元朝统治者们的一致认可。

从此开始两国世代联姻,进入了一个蜜月期,一直到了高丽恭愍(mǐn)王,总共有七代均为元朝皇室的驸马。

高丽的世子更是作为人质居住元大都,继承王位后,也要经常往来大都与高丽之间。更有高丽世子在居留大都时,参与过元朝的宫廷政治斗争。

元朝的许多王公贵族乃至是皇帝,有很多人都有聘娶国高丽女子,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咱们常说的那位顺帝皇后完者忽都,奇皇后,足见两国关系之着实是非同一般。

元朝设立征东行中书省以便于管理高丽国,并任命高丽国王世代为行省的中书省左丞相,但中书省的平章事还是由元帝国来任命的,并在高丽各地派驻达鲁花赤,也能看出高丽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始终还是在元朝的控制之下的。

公元1354年(元顺帝至正14年,高丽恭愍(mǐn)王3年)时,高丽奉诏派兵协助镇压近在辽阳的韩宋红巾军。

恭愍王共派出水路大军两万三千余人前往参与镇压。

同年的8月当时的元朝丞相脱脱奉诏讨张士诚,征兵高丽,恭愍王命领他的将领柳翟(dí),李权等人率领两万三千人同行。

十一月,脱脱带军攻高邮,但是没能战胜,李权等六人战死沙场。

元军在高邮大败后,柳翟继续在黄淮一带征讨起义军。

这也是红巾军决定东征高丽的一个原因所在。

红巾军共先后两次讨伐高丽。

公元1359年(元顺帝至正19年,高丽恭愍王8年,小明王龙凤5年)12月,红巾军主将毛居敬,率领四万大军横渡鸭绿江,开始第一次东征。

短时间内红巾军连续攻克义州和麟州,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是摧枯拉朽。

高丽恭愍王急命李岩为西北面都元帅,义州和麟州相对高丽来说就是大西北,咱们要强调一下地理位置。

另外派遣庆千兴为副元帅,金得培为都指挥使,李春富为西京尹,四位将领共同率军抵抗韩宋的红巾军部队。

高丽军布阵于清川江的北岸,两军交战于铁州境内,结果气势汹汹的红巾军兵败,退守在麟州和静州一带。

但红巾军整个的士气其实并不低落,没过多久就在宣州城外大败高丽大军,更是乘势攻克了定州,接着攻下了西京(也就是平壤)。

自此,红巾军基本完成战前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即攻克西京。

但是紧接着问题就出现了,红巾军攻下西京后,并没有继续出兵,而是全体军官就地在城内休整,按兵不动,资料中作者通过分析判断是红巾军的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

于是等于给了高丽难得的喘息之机。

次年元月,高丽倾全国兵力,发兵围攻西京。两军激战数日,损失惨重,那个时后正值天气寒冻,红巾军中冻伤者数都数不清,有很多的士兵都是从南方来的,所以也就只好撤离西京,退至龙冈和咸从。

2月,高丽将领李芳实率大军与韩宋红巾军部队在咸从决战。

结果红巾军大败,元帅沈、黄自善被俘,他们俩所摔部队两万余人大多都战死了,余众渡过鸭绿江,西归者不到一千人。

此时的红巾军虽败北,但并没有放弃东征,更大的战斗即将来临。

公元1361年(元顺帝至正21年,高丽恭愍王十年,小明王龙凤7年)的十月,红巾军将领关先生、破头潘与沙刘二率领二十万大军开始了第二次讨伐高丽。

大军正如上次一样,迅速渡过鸭绿江攻占了朔州。

高丽王这一次命安佑为上元帅,金得培为都兵马使,李芳实为都指挥使,三人率军迎战。

顺利渡江的红巾军势如破竹,接连功克了抚州、博州、价州、泰州、延州等地,这次轮到了高丽军大败。

高丽坚壁清野,将顺州、殷州、成州三座城池的百姓和粮食移往了慈悲岭,并且加固了城墙,让你就算打过来了也得不到补给。

11月,两军大战于安州,高丽军再次大败,上将军李荫与赵天柱战死当场,指挥使金景譂(zhěnɡ)投降,同时红巾军上层发文于高丽各地曰“将兵百十万而东,其速迎降”。

安东大败后,高丽军全线溃退。

直到这时,红巾军几乎是所向披靡,好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的脚步,但是,熟悉历史的您都知道红巾军最后是大败而归,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咱们下期接着聊。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秋野叨历史 | 十分钟的历史故事By 秋野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