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秋野·说史
三百年大明社稷,浩浩汤汤,荡气回肠,然而,回溯历史的源头,是什么促成了如此帝国的建立,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完成了这样的丰功伟业,大明的明,到底又意味着什么?欢迎走进秋野说史,带您了解,明朝是怎么来的。
2.明教和朱元璋是什么关系?
上一期,我们详细的讲述了一下白莲教的来历和它深厚的历史意义,在节目的最后我留了一个小扣子。
我们说对于明朝建立的非常重要的两个教派,一个是白莲教,另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教。
相信看过金庸先生小说《倚天屠龙记》的小伙伴们都对这个明教是非常熟悉的,在小说中,金先生说是他们发动的起义,创建的红巾军,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人也加入了明教,和张无忌等人是一伙的。
他们的同伙还有什么强奸犯杨逍啊、爱喝人血的青翼蝠王啊、前教主阳顶天啊,这些人物,听起来就好有年代感,光说这几个人的名字就已经把我给带进去了,这代入感非常强啊。
而且啊,咱们上面提到的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尽都是些十恶不赦的家伙,明教本身也被定义为魔教,在张无忌将乾坤大挪移修炼到顶峰当上教主之后才慢慢转移变成了正教,更实在朱元璋的加入后成为了开国的大派。
这样的情节故事性真的非常的强,非常符合读者的内心。但是呢,咱们也说来了,这是金先生陛笔下的演绎,毕竟是小说嘛,虽有借鉴,但是说不上百分之百的正确,那样不现实。
所以,我们就来深扒一下名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宗教。
首先,明教的正式称呼其实是摩尼教,他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3世纪中叶(大约相当于中国魏晋时期)波斯人摩尼所创立,摩尼教受到袄教和基督教、佛教的影响,强调禁欲、食素,所以,捣到根儿处,这个是一个外来的宗教,他和白莲教是内生性的特征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进口的,一个是国产的,不分谁好谁坏。
但是它的教义和后期的白莲教很像,他也以善、恶二元论为基础,将一切现象归纳为善与恶,善为光明,恶为黑暗,而光明必会战胜黑暗。
所以它也和白莲教的初衷是一样的,通过简单好理解的教义来劝人向善,教人学好,初衷都是美好的,所以我们也老说,一个好的开始有时候并不意味着会有一个好的结局,结果往往都是坏的,又一杯毒鸡汤啊。
摩尼教呢最开始传播于西亚、罗马帝国等地。也曾一度得到波斯皇帝的支持,后因袄(ǎo)教和基督教的打压,277年摩尼被钉死在十字架和耶稣一样受难。
但是教徒们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他们遂转往中亚开始传教,在那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公元694年,波斯人拂(fú)多(duō)诞(dàn)将摩尼教传入中国,摩尼教初入内地时贼不顺,被本土宗教各种欺负排挤,因为咱们国内当时内地流行的一直都是佛教和道教,所以为了便于传播,传教士们吸收了一些佛教的教义和形式,这对摩尼教信徒们来讲并不感到别扭,因为它诞生之初就吸收了一些佛教的教义,但是此举引起了当时本土佛教徒的不满。
当时我们正处于盛唐时期,唐朝前期的皇帝大多都有点信佛的,于是唐朝政府以邪教为名,禁止摩尼教在汉人中传教,但允许在来华胡人中传播。
于是乎,在蒙古高原的回纥帝国,便全民皈依了摩尼教,给摩尼教回了一大口血。
自安史之乱以来,回纥平叛有功,成为唐王朝倚仗的军事盟友,大力支持摩尼教在内地的传播,此后数十年,摩尼教在内地迅速发展,进入一波小高潮,吸收了大量汉人入教。
但是好景不长,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回纥被黠(xiá)戛(jiá)斯(sī)消灭,流窜西域。
这个黠戛斯就是现在有个国家叫吉尔吉斯斯坦,是他们的先祖,也是咱们咱们五十六个兄弟名族中柯尔克孜族的先祖。
回鹘被灭后,唐廷对回纥和摩尼教的态度立即改变。唐武宗灭佛运动,摩尼教和景教(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袄(ǎo)教同时被禁,寺庙被毁,从此转入地下,之后便一直以明教的名号出现在史书中,其教义和活动方式也开始有了变化。
北宋时期著名的方腊起义和南宋建炎年间的王念经起义,这个神奇的教派就曾经掺和过。
我们在查询资料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事儿,有的人分析认为啊,摩尼教一直就叫摩尼教,他们并没有可以的给自己改过名字,而是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根据意思被翻译成了"明教",教义也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为什么会有大力……
模拟教众中啊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等等等。
教徒也有统一的打扮,白衣乌帽,白色的衣服,黑色的帽子,或者灰色吧。
他们啊,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而且当时因为处于秘密结社的状态,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于是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中记载,淮南称"二桧(huì)子"还是“二桧(ɡuì)子”,这个就实在查不出来了,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dì)斋"等。
明教在被ban了以后,教徒们为了逃避政府的打击,就假称自已是佛教徒。《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要常遇春吃肉,常遇春说:“小人是拜菩萨的,不吃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而中国其它宗教也有这样的组织,如中国最早的秘密宗教太平道就发动过黄巾军起义,佛教中的白莲宗、弥勒宗也有相似的教义和行为,明教在中土秘密传播过程中,和道教以及佛教中的异端派别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既不同于传统摩尼教,又有别于佛教、道教的新兴宗教社团——白莲教。
所以您就能想到了,这么多小门小派纠结在一起,他们为了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一边融合、一边演化。
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融合的呢?我们查阅资料推测大约是在北宋时开始,南宋至元代成形。
和金庸先生小说中所描述的有所不同,明教在中土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统一的教团,而是在各地产生若干互不统属的组织,有的称明教、有的就称自己是白莲教或弥勒教。
在明朝建国以后严禁明教和白莲教,明教的名称就不再出现消失在历史之中。
但是教众们还是存在的,为了隐藏身份,出现了各种花样别出的称呼,有金禅、无为、龙华、悟空、还源、圆顿、弘阳、弥勒、净空、大成、三阳、混源、闻香、罗道等数十种,有的一教数名。
它们各不相属,教义颇多歧异,组织活动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或多或少地带有白莲教的印记。政府认定它们实际上仍是白莲教,民间也笼统地称为白莲教。
白莲教的组织到了清至民国时期,分布仍旧很广,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到处都有,当时教门派别很多,估计在百种以上。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大力打击各种会道门组织,白莲教才真正的绝迹。
所以,咱们说到这儿,你也应该明白了,明教和白莲教一开始是互相不干扰的两个互相不认识的民间宗教组织,在灭佛运动之后,拥有佛教性质的白莲社和摩尼教渐渐转入地下,有了第一次接触,并且开始互相影响,到了宋朝两者开始融合,这才有了方腊和王念经起义,你可以理解为是同一场起义的上下半场,到了,元朝时期,融合更近一步,到了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红巾军,大多都是白莲教徒,首领韩林儿又称"小明王",这个"明"又与明教有关。
这就是二教互相融合后在这个时间段是所给世人展现出来的一面,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融合,明王的这个称谓便是来源于明教中的弥勒转世,明王就是弥勒佛在人间的转世投胎。
"明"这一国号,体现了朱元璋这位农民皇帝的一些特质,因为这个名称明显来源于民间,不管是"明教",《大小明王出世经》或是其他。
朱元璋称帝后,采纳李善长的建议,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礼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在这之后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如永乐年间有唐赛儿起义,清朝中后期的白莲教起义等;但明教却逐渐衰落了,可能也是因为与明朝名字一样与需要避讳,就像明州改为宁州那样,所以改了一些其他的名字,最后和白莲教各种支派彻底融合了。
2008年12月,福建省霞(xiá)浦(pǔ)县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大量的明教文物和资料。《霞浦文书》的发现为摩尼教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摩尼教转换到明教的本土化过程中,混合了佛教、道教、白莲教等宗教,宋代林瞪这个人物起了很大作用。
那么,白莲教有了大明王这个称号,为我们元末的天下大乱提供了怎么样的助力呢?我们明天接着聊。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
秋野·说史
三百年大明社稷,浩浩汤汤,荡气回肠,然而,回溯历史的源头,是什么促成了如此帝国的建立,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完成了这样的丰功伟业,大明的明,到底又意味着什么?欢迎走进秋野说史,带您了解,明朝是怎么来的。
2.明教和朱元璋是什么关系?
上一期,我们详细的讲述了一下白莲教的来历和它深厚的历史意义,在节目的最后我留了一个小扣子。
我们说对于明朝建立的非常重要的两个教派,一个是白莲教,另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教。
相信看过金庸先生小说《倚天屠龙记》的小伙伴们都对这个明教是非常熟悉的,在小说中,金先生说是他们发动的起义,创建的红巾军,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人也加入了明教,和张无忌等人是一伙的。
他们的同伙还有什么强奸犯杨逍啊、爱喝人血的青翼蝠王啊、前教主阳顶天啊,这些人物,听起来就好有年代感,光说这几个人的名字就已经把我给带进去了,这代入感非常强啊。
而且啊,咱们上面提到的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尽都是些十恶不赦的家伙,明教本身也被定义为魔教,在张无忌将乾坤大挪移修炼到顶峰当上教主之后才慢慢转移变成了正教,更实在朱元璋的加入后成为了开国的大派。
这样的情节故事性真的非常的强,非常符合读者的内心。但是呢,咱们也说来了,这是金先生陛笔下的演绎,毕竟是小说嘛,虽有借鉴,但是说不上百分之百的正确,那样不现实。
所以,我们就来深扒一下名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宗教。
首先,明教的正式称呼其实是摩尼教,他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3世纪中叶(大约相当于中国魏晋时期)波斯人摩尼所创立,摩尼教受到袄教和基督教、佛教的影响,强调禁欲、食素,所以,捣到根儿处,这个是一个外来的宗教,他和白莲教是内生性的特征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进口的,一个是国产的,不分谁好谁坏。
但是它的教义和后期的白莲教很像,他也以善、恶二元论为基础,将一切现象归纳为善与恶,善为光明,恶为黑暗,而光明必会战胜黑暗。
所以它也和白莲教的初衷是一样的,通过简单好理解的教义来劝人向善,教人学好,初衷都是美好的,所以我们也老说,一个好的开始有时候并不意味着会有一个好的结局,结果往往都是坏的,又一杯毒鸡汤啊。
摩尼教呢最开始传播于西亚、罗马帝国等地。也曾一度得到波斯皇帝的支持,后因袄(ǎo)教和基督教的打压,277年摩尼被钉死在十字架和耶稣一样受难。
但是教徒们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他们遂转往中亚开始传教,在那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公元694年,波斯人拂(fú)多(duō)诞(dàn)将摩尼教传入中国,摩尼教初入内地时贼不顺,被本土宗教各种欺负排挤,因为咱们国内当时内地流行的一直都是佛教和道教,所以为了便于传播,传教士们吸收了一些佛教的教义和形式,这对摩尼教信徒们来讲并不感到别扭,因为它诞生之初就吸收了一些佛教的教义,但是此举引起了当时本土佛教徒的不满。
当时我们正处于盛唐时期,唐朝前期的皇帝大多都有点信佛的,于是唐朝政府以邪教为名,禁止摩尼教在汉人中传教,但允许在来华胡人中传播。
于是乎,在蒙古高原的回纥帝国,便全民皈依了摩尼教,给摩尼教回了一大口血。
自安史之乱以来,回纥平叛有功,成为唐王朝倚仗的军事盟友,大力支持摩尼教在内地的传播,此后数十年,摩尼教在内地迅速发展,进入一波小高潮,吸收了大量汉人入教。
但是好景不长,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回纥被黠(xiá)戛(jiá)斯(sī)消灭,流窜西域。
这个黠戛斯就是现在有个国家叫吉尔吉斯斯坦,是他们的先祖,也是咱们咱们五十六个兄弟名族中柯尔克孜族的先祖。
回鹘被灭后,唐廷对回纥和摩尼教的态度立即改变。唐武宗灭佛运动,摩尼教和景教(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袄(ǎo)教同时被禁,寺庙被毁,从此转入地下,之后便一直以明教的名号出现在史书中,其教义和活动方式也开始有了变化。
北宋时期著名的方腊起义和南宋建炎年间的王念经起义,这个神奇的教派就曾经掺和过。
我们在查询资料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事儿,有的人分析认为啊,摩尼教一直就叫摩尼教,他们并没有可以的给自己改过名字,而是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根据意思被翻译成了"明教",教义也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为什么会有大力……
模拟教众中啊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等等等。
教徒也有统一的打扮,白衣乌帽,白色的衣服,黑色的帽子,或者灰色吧。
他们啊,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而且当时因为处于秘密结社的状态,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于是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中记载,淮南称"二桧(huì)子"还是“二桧(ɡuì)子”,这个就实在查不出来了,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dì)斋"等。
明教在被ban了以后,教徒们为了逃避政府的打击,就假称自已是佛教徒。《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要常遇春吃肉,常遇春说:“小人是拜菩萨的,不吃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而中国其它宗教也有这样的组织,如中国最早的秘密宗教太平道就发动过黄巾军起义,佛教中的白莲宗、弥勒宗也有相似的教义和行为,明教在中土秘密传播过程中,和道教以及佛教中的异端派别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既不同于传统摩尼教,又有别于佛教、道教的新兴宗教社团——白莲教。
所以您就能想到了,这么多小门小派纠结在一起,他们为了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一边融合、一边演化。
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融合的呢?我们查阅资料推测大约是在北宋时开始,南宋至元代成形。
和金庸先生小说中所描述的有所不同,明教在中土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统一的教团,而是在各地产生若干互不统属的组织,有的称明教、有的就称自己是白莲教或弥勒教。
在明朝建国以后严禁明教和白莲教,明教的名称就不再出现消失在历史之中。
但是教众们还是存在的,为了隐藏身份,出现了各种花样别出的称呼,有金禅、无为、龙华、悟空、还源、圆顿、弘阳、弥勒、净空、大成、三阳、混源、闻香、罗道等数十种,有的一教数名。
它们各不相属,教义颇多歧异,组织活动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或多或少地带有白莲教的印记。政府认定它们实际上仍是白莲教,民间也笼统地称为白莲教。
白莲教的组织到了清至民国时期,分布仍旧很广,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到处都有,当时教门派别很多,估计在百种以上。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大力打击各种会道门组织,白莲教才真正的绝迹。
所以,咱们说到这儿,你也应该明白了,明教和白莲教一开始是互相不干扰的两个互相不认识的民间宗教组织,在灭佛运动之后,拥有佛教性质的白莲社和摩尼教渐渐转入地下,有了第一次接触,并且开始互相影响,到了宋朝两者开始融合,这才有了方腊和王念经起义,你可以理解为是同一场起义的上下半场,到了,元朝时期,融合更近一步,到了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红巾军,大多都是白莲教徒,首领韩林儿又称"小明王",这个"明"又与明教有关。
这就是二教互相融合后在这个时间段是所给世人展现出来的一面,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融合,明王的这个称谓便是来源于明教中的弥勒转世,明王就是弥勒佛在人间的转世投胎。
"明"这一国号,体现了朱元璋这位农民皇帝的一些特质,因为这个名称明显来源于民间,不管是"明教",《大小明王出世经》或是其他。
朱元璋称帝后,采纳李善长的建议,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礼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在这之后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如永乐年间有唐赛儿起义,清朝中后期的白莲教起义等;但明教却逐渐衰落了,可能也是因为与明朝名字一样与需要避讳,就像明州改为宁州那样,所以改了一些其他的名字,最后和白莲教各种支派彻底融合了。
2008年12月,福建省霞(xiá)浦(pǔ)县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大量的明教文物和资料。《霞浦文书》的发现为摩尼教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摩尼教转换到明教的本土化过程中,混合了佛教、道教、白莲教等宗教,宋代林瞪这个人物起了很大作用。
那么,白莲教有了大明王这个称号,为我们元末的天下大乱提供了怎么样的助力呢?我们明天接着聊。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