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野叨历史 | 十分钟的历史故事

【农民大起义】3.元末的中国合伙人


Listen Later

秋野·说史

三百年大明社稷,浩浩汤汤,荡气回肠,然而,回溯历史的源头,是什么促成了如此帝国的建立,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完成了这样的丰功伟业,大明的明,到底又意味着什么?欢迎走进秋野说史,带您了解,明朝是怎么来的。

3.元末的中国合伙人

白莲教、明教,都是名震一时的教派,虽然历经多个朝代一直被各个朝廷所压制和禁止,但他们向往自由和正义的初衷始终都没有改变过,我们在前两期中曾经说过,白莲教和明教从本质上叫是不带有任何恶意,交易简单,善良且单纯,都是在劝人向善,教人学好。

但是,我们也知道,越是这样的简单、善良的人和事物就越会被居心叵测的人所利用,白莲教和它的信徒们就有着这样的命运。

说到这儿,我们要讲一个号称北宋徽宗八世孙的人,同时也是红巾军领导人,白莲教教主韩山童。

这个韩山童,是栾城人,现在的栾城是个县,隶属石家庄市。也就是说,韩山童是个河北农民。

韩山童家时代为白莲教的信徒,他的爷爷也是信徒之一,同时又是个教书先生,有着一些文化,因为口才不错,所以比较擅长布道传教,受到爷爷熏染,韩山童略通文墨,而且胆子大且敢作敢为。

目睹蒙元暴政,他立志要要元朝廷付出代价。

所以他以传统的传教形式开始酝酿起义,到处的收揽信徒。

他将三大宗教:本土白莲教、弥勒教与波斯来的摩尼教(汉语译为“明教”)整合一处,成为了后来红巾军主要教义。

网上的资料说道,韩山童,他以教主的身份宣称:只要弥勒下生,明王出世,汉族百姓就可以翻身。

当时,汉族的地位极低,处于四等人中的汉人和南人阶级,属于最下等,那么提出这样的口号,不管韩山童本人的政治能力强不强,心思单不单纯,它本身就有一种强悍的号召力和煽动性。

虽然动因有了,韩山童的“煽动”能力很强,对陷入绝境中的广大汉族农民吸引力很大,但是说归说,做归做,从“煽动”到“扯旗造反”,差的还远,这本质上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他是怎么打通隔阂的?

这里我们又要提到一个人,刘福通。

刘福通我们在元末系列中经常提到他,他是,颍州人,颍州现为界首市,属于安徽阜(fù)阳。

刘福通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是个富二代,在元朝担任过小吏,比一般汉人混得好的多。但他没有满足现状,这个大佬充满了野心。他对蒙古人的民族压迫现实非常不满,于是主动去职,寻求志同道和的人一起反元干大事。

河北人韩山童直到遇到安徽人刘福通之后,干大事的想法才有条件化为行动。

那一年,韩山童在传教途中结识了刘福通,就像思想家遇到军事家,两人之间立刻产生了化学反应。他与刘福通一拍即合,把思想化为行动。

听过前文书的您记得,元朝末年,天下灾荒不断,黄河再闹水患。于是官府督导的黄河治水工程正式开始,工程的重点是落在黄陵岗开凿白茅新河一段——就是自黄陵岗南到白茅口,西到阳青村,开河二百八十里,是以把黄河改回故道为目的的。

整个工程于公元1351年的四月二十二日开始,七月间凿成河道,八月间决水入渠,九月间通行舟楫,这个工程就完成了。

《元史•河渠志》中对此有一段评价:“是役也,朝廷不惜重费,不吝高爵,为民辟害。脱脱能体上意,不惮焦劳,不恤浮议,为国拯民。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劬瘁,不畏讥评,以报君相知人之明。”

啥意思?就是说这项大工程,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整治水害水利工程,你放在今天,开河道也是个大活儿啊,而且一旦建成,那必然是功在千秋。

然而,您换个角度想一想,也正是这项了不起的工程,耗费大量的民力财力和物力,朝廷强征两岸农工15万,劳民伤财,本来就针尖对麦芒的阶级关系变得雪上加霜,从而奏响了元末天下大乱的序曲。

还是那句话,一个好的出发点带来的结局它未必就是好的,而且朝廷也是手段不够高明,强征强用。天下是民不聊生。

刘福通作为韩山童最早的信徒,那对他的崇拜,是超过了常人所能想像的范围。韩山童所描述的大同世界,也深深地吸引着刘福通,使其为之向往。每次布道结束之后,刘福通总有一种想为之献身的冲动。

我不知道刘福通崇拜韩山童这种说法站不站得住脚跟,其实我觉着吧,可能更多地是敬仰和忠诚,未必就一定是崇拜,我这样理解有三个个原因,其一,刘福通是官宦出身,你要知道他出生时是1321年,是元英宗后期,之后经历了泰定帝、元文宗再到元顺帝初年,四位皇帝,再加明宗、宁宗两个短命皇帝和文宗的两度登基,这长达整整三十年的时间等于他最少经历了其次大的朝廷更替变动,一朝天子一朝臣啊,而且还有燕帖木儿家族和伯颜家族两个高压政治时期,就这样加上他还是汉人的身份,但是居然还能在朝廷里做官,所以他几乎就是那个时期汉人阶级的最顶层,你告诉我他会迷信和个人崇拜?我这样说您信不信?

其二,在这样的汉官家族中,必然会受到最好的儒家式的传统教育和蒙古式的贵族教育,他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必然比一个农民出身的韩山童高出不知道多少倍,所以,依旧不可能是崇拜和盲信。

第三,我们说说韩山童牺牲之后,刘福通虽然一路保着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建立了后宋或者说是伪宋政权吧,他并没有像我们理想中的那种老东家去世后就义无反顾的承担起少东家的一切,少爷说啥就是啥,从不逆着来。

第四,但老刘不一样,他更像是诸葛亮在刘备托孤后保着刘阿斗一样,少主并没有实权,家里或者朝里的一切都是这位所谓老管家说的算,韩林儿也是,到最后就成整个红巾军都实际是刘福通一个人在控制,小明王韩林儿就只是个旗帜,汴梁城被迫以后,韩林儿和刘福通之间马上出现了裂隙,但是因为老刘死的早,二人的关系没有最终破裂。

所以,刘福通的这种便面上看起来的崇拜,其实也是一种利用,他需要有一个韩山童这样的旗帜,也需要有人有足够的人格魅力来统领队伍,所以,他愿意让别人觉得他和所有人一样信仰着白莲教。

再说韩山童,他不明白其中的缘由么?

他当然明白,原因也很简单,他的造反并不是被刘福通所裹挟的,而是他早就想干了,正好老刘的出现为他解决了执行力的问题,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个在利用白莲教的人,他会不明白老刘的目的?

互为所用,大家都是合理且情愿的利用对方或者被对方利用,举个简单的例子,您各位在公司里,用公司这个大的平台可以让自己成长和积累财富,公司同时也在利用您的劳动力为自己创造财富,只要双方都是合理且情愿的,这个关系哪怕不被挑破也都会常常久久的保持下去。

韩山童和刘福通,前者相当于一个有着非常高社会知名度的董事长,一个相当于有着接触能力和眼光的CEO

再说回主体历史。

刘福通和韩山童在合计好了这一切了以后,就一直在传播谶言,你楞说是谣言也行,召集了好多好多的贫苦老百姓。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当年5月,就在黄河水利工程的工地上,这句谶语沸沸扬扬。随着这首谶语的普及,一些神秘人物陆续出现在工地上,他们到处交朋友,还给其他民工讲故事。中心思想就是“世道黑暗,要有天神明王下凡,拯救黎民苍生”。

谶谚与事实突如其来的吻合,让平日里的那些传说立刻成了河工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河工们的轮换与逃跑,消息迅速广播开来,一时间大河上下,人心思乱,积累了近一个世纪的愤懑即将迸发出来。随后,与秦末大泽乡的程序一样,谶语的灵验,必须还要有“石人”的配合。

工地民工很快在河道里挖到一个石雕,是人脸,且独眼。这下,他们对谶语更加深信不疑。

这就是元末版的“狐语丹书”,看起来仿佛冥冥中的天意。然而,身处科学世界的今天的我们却清楚地知道,这只不过是教主韩山童“使出的手段”罢了。

也是他和战友刘福通,创作了这条谶语,并且事先还做了一个独眼的石雕人,深埋工地的河道下,从而成功导演了这出自编自演的神曲,鼓动大家,跟他们扯旗造了反。

那么如此,石人既然已经出世,元末最大的一场农民起义就顺利的开始了么?咱们下回再说。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秋野叨历史 | 十分钟的历史故事By 秋野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