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秋野·说史
三百年大明社稷,浩浩汤汤,荡气回肠,然而,回溯历史的源头,是什么促成了如此帝国的建立,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完成了这样的丰功伟业,大明的明,到底又意味着什么?欢迎走进秋野说史,带您了解,明朝是怎么来的。
4.挑动黄河天下反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预言或者说是谶言。
咱们前几期专门讲过,所谓的谶语都是有人杜撰的具有强烈目的性的隐语或者预言,所以背后就一定有人在策划着什么。
元朝廷中书右丞相脱脱调集了15万民工决意开河,这为韩山童和刘福通提供了契机。
白莲教教主韩山童派数百教徒到开河的民众中散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上期节目咱们就讲到这儿了。
在信徒们开始四处传播谶言的时候,刘福通自己则暗自造好了那个触发剧情的关键NPC,独眼石人。
造好了石人后,在它的背后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14字的谶语,将他预先埋在了黄陵岗中。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下旬,开河民工挖出独眼石人。 消息传开后,正如先前所预料的那样,人心不稳的情况出现了。
十多天之后的五月初,酝酿许久的韩山童、刘福通等聚众3千人,于安徽颍上县,杀黑牛白马,告祭天地,准备起义。
为了增强号召力,除了原有的宗教纽带外,韩山童等人又打出光复大宋的旗号,以招揽人心。
老韩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古语记载五个字:“当为中国主”。刘福通也自称为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当辅助明主。
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韩山童打出了“虎贲(bēn)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宣誓起义。因为他们头裹红巾,所以人们将他们称为“红巾军”。
然而,正值准备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由于有人告密,在宣誓时,地方官面上带人前来剿捕,韩山童被捕后牺牲,妻子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无奈跑出了颍州;刘福通等人则经过激烈战斗,最终侥幸冲出了重围。
至此,对于元朝政府来说,一场还未来得及发动的叛乱,终被扼杀于萌芽之中。如果一切按照我们的正常逻辑来说元朝政府不需要有任何的紧张。
其实在那15万民工中也只有3千人响应了韩山童,所以其号召力是有限的,并没有历史上描述的那样,韩山童在河堤上招募了十几万人,显然这个也是演绎。
再加上如今连号称明王的他都已经死了,那些个“余孽”又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是啊,朝廷是在没有理由再去下功夫肃清他们了。
可惜,他们碰到的是刘福通,历史还是给了起义军机会。
那天,当韩山童牺牲后,群龙无首,众人本已打算作鸟兽散,但刘福通站了出来,结果明王的大旗,重新点燃了众人的希望。
刘福通经过短暂的休整,带着一众人藏身在城外。
五月初三这一天,刘福通带人攻占了空虚的颍州,颍州意外失守后也宣告着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正式爆发。红巾军也被称为红军,而且因为起义军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以后在咱们所读到的起义军、义军、红军、香军一般都特指红巾军。
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引起朝廷极大的震动。元顺帝立刻派遣枢密院同知赫斯,率领六千蒙古骑兵,并汇集各路汉军,围剿颍州。
面对蒙古军大兵压境,刘福通深知其中的危险,但却表现的并不慌乱,沉着应战,加上蒙古将领大多都是酒囊饭袋,这都多少年没有经历过战乱了,战斗力很弱,汉人军队那更不用说,一看起义军都是自己人,那说啥啊,咱才是一家人啊,我跟你蒙古人混啥玩啊,所以很多汉人部队看到这个情形都投靠了起义军,颍州城下,仅此一战,便击溃了蒙古军,起义军非但没损失多少,反而因为更多汉族军人的加入,获得了更多的武器、战争知识和职业军人。
称热打铁,刘福通立即派兵攻占了附近众多的州县,起义军的队伍也迅速壮大到十万人上下,成为了一股朝廷不得不正面面对的地方武装力量。
在击败几路前来镇压的蒙古军队之后,红巾军的势力迅速扩大,以致出现“红巾遍野,呼声震地”的局面。
但是此时此刻刘福通的内心是安静的么?
根本就不,为啥?因为他的疏忽丢掉了他们起义路上最大的一杆大旗,韩山童,教主的意外身亡,让红巾军慢慢的归于的师出无名,现在大家还能聚集在一起真的是因为刘福通本人有多高的声望和能力么?显然也不是,如果他有这份魅力和能力的话早在几年前自己就干了,哪里还用得着非得等到拜了韩山童为师后再能举大事?
现在红巾军内部最大的凝聚力并不在他刘福通,而是得归于两点:
1、韩教主被朝廷害死了,我们要为教主报仇,因为刘大哥带领着我们要为师傅报仇,所以我们跟着刘大哥;
2、新加入的汉人,并没有被白莲教洗脑啊,所以他们加入起义军是为了另一个原因,光复大宋,韩山童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儿子韩林儿和妻子杨氏还活着呢啊,只要能找到他们,一切刘能走上正轨了,我们汉人的国家一有,我们也能跟着享福了,刘福通先生愿意带领着我们往前走寻找小韩林儿,所以我们跟着他。
所以您瞧,逻辑是这样的,那老刘心里能安稳么?根本不可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复仇的愿望会慢慢淡去,如果找不到韩林儿白莲教以外的人也会对你起疑心,你是不是不愿意去找小韩大人?你是不是觉得找到他你的地位就会被动摇了?
对吧?虽然现在手下有十几万人,但是刘福通所面临的问题还是很棘手的,所以想要稳定住当前的局面,所有的问题就只有一个人可以解决了,他就是韩林儿。
但是问题又来了,韩林儿到底在哪,现在也没有电话微信啥的,这人一旦走失了一辈子都找不回来那是常有的事儿,但是,转念又一想,老刘一拍大腿,想明白了,这不管人能不能找到,我都必须下达命令去找,天南海北的找,找得到找不到是一回事儿,得让大家看到我这个态度,这又是另一回事儿了,而且这才是最重要的,是吧?态度决定一切。
于是老韩就放出命令,无论如何,天南海北,上天下地也要给我去寻找少帮主,而且万一找到了对他来说是最好的,为啥?他们要建立一个新政权需要韩林儿,他必须在,之前老韩自称宋朝后人,老刘自称汉朝后人,他这会要是建立一个新政权,是叫汉还是叫宋?
这根本就扯不清,手底下十几万人看着呢,你一旦胡整我们就立马搞死你,是吧?所以,他也在祈祷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少帮主韩林儿。
然而事情的发展好像并没有按照刘福通所想的那样发展,整整四年时间,少帮主和夫人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了无音讯,这很奇怪很不合乎常理啊。
为啥?因为这四年时间刘福通和红巾军的大名那可是灌满了整个天下,只要是有汉人居住的地方那就不了能有人不知道起义了,天下枭雄们纷纷起义,什么方国珍、徐寿辉、布王三、孟海马、芝麻李、郭子兴,所有有志之士都在群起而相应,年纪轻轻的朱元璋这个时候都已经投靠了郭子兴,准备当一个千户玩玩儿。是吧?为什么偏偏就这个事件始作俑者的母女俩没了消息?打死再救活了我也不信啊。
首先,我不觉得他们没有得到消息,一定是有消息的,而且四年时间起义军势力壮大,他们难道不知道是刘福通搞得?
也肯定知道,但为什么没有去?
我思来想去只可能有一个原因,怕,因为不知道刘福通这个同志到底安的是什么心,到底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他们也担心如果去了刘福通的大营,会不会因为什么事儿被刘福通软禁或者说直接就被杀人灭口,明王继承人的这个头衔的诱惑力太大了,我韩林儿这会儿不在你的军营里,至少我一天就是安全的,什么时候我回了你的军营,什么时候死那个就不一定了,万一你让我把明王的头衔禅让给你呢?万一你的手下害死我母子,你不是又有了一个替小明王报仇的噱头了?
所以如果我们站在小明王母子的角度上来看,隐居可能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了,可惜,世事难料,他们为什么后来又出山了呢?
咱们下回分解。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
秋野·说史
三百年大明社稷,浩浩汤汤,荡气回肠,然而,回溯历史的源头,是什么促成了如此帝国的建立,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完成了这样的丰功伟业,大明的明,到底又意味着什么?欢迎走进秋野说史,带您了解,明朝是怎么来的。
4.挑动黄河天下反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预言或者说是谶言。
咱们前几期专门讲过,所谓的谶语都是有人杜撰的具有强烈目的性的隐语或者预言,所以背后就一定有人在策划着什么。
元朝廷中书右丞相脱脱调集了15万民工决意开河,这为韩山童和刘福通提供了契机。
白莲教教主韩山童派数百教徒到开河的民众中散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上期节目咱们就讲到这儿了。
在信徒们开始四处传播谶言的时候,刘福通自己则暗自造好了那个触发剧情的关键NPC,独眼石人。
造好了石人后,在它的背后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14字的谶语,将他预先埋在了黄陵岗中。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下旬,开河民工挖出独眼石人。 消息传开后,正如先前所预料的那样,人心不稳的情况出现了。
十多天之后的五月初,酝酿许久的韩山童、刘福通等聚众3千人,于安徽颍上县,杀黑牛白马,告祭天地,准备起义。
为了增强号召力,除了原有的宗教纽带外,韩山童等人又打出光复大宋的旗号,以招揽人心。
老韩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古语记载五个字:“当为中国主”。刘福通也自称为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当辅助明主。
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韩山童打出了“虎贲(bēn)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宣誓起义。因为他们头裹红巾,所以人们将他们称为“红巾军”。
然而,正值准备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由于有人告密,在宣誓时,地方官面上带人前来剿捕,韩山童被捕后牺牲,妻子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无奈跑出了颍州;刘福通等人则经过激烈战斗,最终侥幸冲出了重围。
至此,对于元朝政府来说,一场还未来得及发动的叛乱,终被扼杀于萌芽之中。如果一切按照我们的正常逻辑来说元朝政府不需要有任何的紧张。
其实在那15万民工中也只有3千人响应了韩山童,所以其号召力是有限的,并没有历史上描述的那样,韩山童在河堤上招募了十几万人,显然这个也是演绎。
再加上如今连号称明王的他都已经死了,那些个“余孽”又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是啊,朝廷是在没有理由再去下功夫肃清他们了。
可惜,他们碰到的是刘福通,历史还是给了起义军机会。
那天,当韩山童牺牲后,群龙无首,众人本已打算作鸟兽散,但刘福通站了出来,结果明王的大旗,重新点燃了众人的希望。
刘福通经过短暂的休整,带着一众人藏身在城外。
五月初三这一天,刘福通带人攻占了空虚的颍州,颍州意外失守后也宣告着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正式爆发。红巾军也被称为红军,而且因为起义军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以后在咱们所读到的起义军、义军、红军、香军一般都特指红巾军。
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引起朝廷极大的震动。元顺帝立刻派遣枢密院同知赫斯,率领六千蒙古骑兵,并汇集各路汉军,围剿颍州。
面对蒙古军大兵压境,刘福通深知其中的危险,但却表现的并不慌乱,沉着应战,加上蒙古将领大多都是酒囊饭袋,这都多少年没有经历过战乱了,战斗力很弱,汉人军队那更不用说,一看起义军都是自己人,那说啥啊,咱才是一家人啊,我跟你蒙古人混啥玩啊,所以很多汉人部队看到这个情形都投靠了起义军,颍州城下,仅此一战,便击溃了蒙古军,起义军非但没损失多少,反而因为更多汉族军人的加入,获得了更多的武器、战争知识和职业军人。
称热打铁,刘福通立即派兵攻占了附近众多的州县,起义军的队伍也迅速壮大到十万人上下,成为了一股朝廷不得不正面面对的地方武装力量。
在击败几路前来镇压的蒙古军队之后,红巾军的势力迅速扩大,以致出现“红巾遍野,呼声震地”的局面。
但是此时此刻刘福通的内心是安静的么?
根本就不,为啥?因为他的疏忽丢掉了他们起义路上最大的一杆大旗,韩山童,教主的意外身亡,让红巾军慢慢的归于的师出无名,现在大家还能聚集在一起真的是因为刘福通本人有多高的声望和能力么?显然也不是,如果他有这份魅力和能力的话早在几年前自己就干了,哪里还用得着非得等到拜了韩山童为师后再能举大事?
现在红巾军内部最大的凝聚力并不在他刘福通,而是得归于两点:
1、韩教主被朝廷害死了,我们要为教主报仇,因为刘大哥带领着我们要为师傅报仇,所以我们跟着刘大哥;
2、新加入的汉人,并没有被白莲教洗脑啊,所以他们加入起义军是为了另一个原因,光复大宋,韩山童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儿子韩林儿和妻子杨氏还活着呢啊,只要能找到他们,一切刘能走上正轨了,我们汉人的国家一有,我们也能跟着享福了,刘福通先生愿意带领着我们往前走寻找小韩林儿,所以我们跟着他。
所以您瞧,逻辑是这样的,那老刘心里能安稳么?根本不可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复仇的愿望会慢慢淡去,如果找不到韩林儿白莲教以外的人也会对你起疑心,你是不是不愿意去找小韩大人?你是不是觉得找到他你的地位就会被动摇了?
对吧?虽然现在手下有十几万人,但是刘福通所面临的问题还是很棘手的,所以想要稳定住当前的局面,所有的问题就只有一个人可以解决了,他就是韩林儿。
但是问题又来了,韩林儿到底在哪,现在也没有电话微信啥的,这人一旦走失了一辈子都找不回来那是常有的事儿,但是,转念又一想,老刘一拍大腿,想明白了,这不管人能不能找到,我都必须下达命令去找,天南海北的找,找得到找不到是一回事儿,得让大家看到我这个态度,这又是另一回事儿了,而且这才是最重要的,是吧?态度决定一切。
于是老韩就放出命令,无论如何,天南海北,上天下地也要给我去寻找少帮主,而且万一找到了对他来说是最好的,为啥?他们要建立一个新政权需要韩林儿,他必须在,之前老韩自称宋朝后人,老刘自称汉朝后人,他这会要是建立一个新政权,是叫汉还是叫宋?
这根本就扯不清,手底下十几万人看着呢,你一旦胡整我们就立马搞死你,是吧?所以,他也在祈祷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少帮主韩林儿。
然而事情的发展好像并没有按照刘福通所想的那样发展,整整四年时间,少帮主和夫人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了无音讯,这很奇怪很不合乎常理啊。
为啥?因为这四年时间刘福通和红巾军的大名那可是灌满了整个天下,只要是有汉人居住的地方那就不了能有人不知道起义了,天下枭雄们纷纷起义,什么方国珍、徐寿辉、布王三、孟海马、芝麻李、郭子兴,所有有志之士都在群起而相应,年纪轻轻的朱元璋这个时候都已经投靠了郭子兴,准备当一个千户玩玩儿。是吧?为什么偏偏就这个事件始作俑者的母女俩没了消息?打死再救活了我也不信啊。
首先,我不觉得他们没有得到消息,一定是有消息的,而且四年时间起义军势力壮大,他们难道不知道是刘福通搞得?
也肯定知道,但为什么没有去?
我思来想去只可能有一个原因,怕,因为不知道刘福通这个同志到底安的是什么心,到底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他们也担心如果去了刘福通的大营,会不会因为什么事儿被刘福通软禁或者说直接就被杀人灭口,明王继承人的这个头衔的诱惑力太大了,我韩林儿这会儿不在你的军营里,至少我一天就是安全的,什么时候我回了你的军营,什么时候死那个就不一定了,万一你让我把明王的头衔禅让给你呢?万一你的手下害死我母子,你不是又有了一个替小明王报仇的噱头了?
所以如果我们站在小明王母子的角度上来看,隐居可能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了,可惜,世事难料,他们为什么后来又出山了呢?
咱们下回分解。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