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秋野·说史
三百年大明社稷,浩浩汤汤,荡气回肠,然而,回溯历史的源头,是什么促成了如此帝国的建立,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完成了这样的丰功伟业,大明的明,到底又意味着什么?欢迎走进秋野说史,带您了解,明朝是怎么来的。
7.六百年前的恐怖外挂
上一期咱们讲到刘福通用尽手段把身边对自己不满的有想法的人全都干下去了,大权在握的他接下来会做点什么呢?
宋政权建立后,元军自不必说,肯定是把进攻的矛头又集中到中原来。
至正十五年的六月,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鲁率原属太不花的诸王藩将兵马,进攻许州长葛,结果没干过刘福通,败军后的答失八都鲁退至中牟,趁胜追击的红巾军劫其营,夺其辎重,甚至俘获了他的儿子孛罗帖木儿。
这下答失八都鲁真是急眼了,疯狂反击红巾军,恰好这是元朝的将领,咱们很熟悉的刘哈剌不花也到了,袭击红巾军之后,夺回了孛罗帖木儿,一波三折,孛罗帖木儿也是吓坏了,第一次感受到汉人的恐怖。
刘福通说这不行,得换个打法,于是派遣大将赵明达进攻嵩州、汝州和洛阳,向北渡河经过孟津进攻怀庆路(今河南沁阳),这样单刀直入的打法,把黄河北边搅得是一片大乱。
那元廷也没办法,不得不从河南一待调察罕帖木儿的部队来应战,那这道题就没法做了,察罕帖木儿在元末就像开了挂一样,您记着,只要是打仗,不管是红巾军还是南系的起义军,只要碰到他就是输,根本打不过,甚至有时候,如果感觉要碰到了,起义军就远远的绕开了,所以,那时的天下,哪都乱,可能就只有河南是最安全的,没人敢去干他。
毫无疑问,赵明达战败。
十二月,答失八都鲁进攻太康,进儿围攻亳州。
刘福通觉得这里有点不安全了,就将小明王移置到了安丰。
至正十六年的三月,老刘亲自领兵与答失八都鲁的大军激战于太康、亳州,成功击退敌军,亳州得安。
再次做一个对比,相对于察罕帖木儿的开挂,答失八都鲁就像一个弱鸡一样,所以只要红巾军碰上他,您不用着急,基本输不了。
所以说读历史好玩就好玩在这儿了,元朝廷的部队一方面从来不输,但是不是正规军,另一方面几乎不赢,但是是正规军,你做何选择?派谁不派谁?
你派正规军去吧,哥们干不过人家,你敢杂牌军去吧,正规军的颜面何在?所以这事儿就好不了,又没好事儿是又没好人,两头都堵,好歹是没活路。
那刘福通这边呢,他在率领红巾军与敌人搏斗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利用宋政权的名义,把北方各支农民起义军纳入宋政权统辖之下,并建立地方政权。
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到了七月,宋政权又建立了江南等处的行中书省、江南等处的行枢密院,而且还任命朱元璋为行省平章事;
同年十月,赵君用攻下了淮安,在淮安设立了淮安行中书省,韩林儿任命赵君用为行省平章。
以后呢,为了节制各路红巾军,在那些占领一地而又较为巩固的地区,继续设置行省机构。
为了分散元军对宋政权都城亳州的进攻压力,也为了扩大战果,从至正十六年的九月开始,刘福通派遣军队分路出击。
到至正十七年(1357年)的夏天,形成三路北伐的壮观局面,而刘福通自率大军攻克了汴梁城,自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过去了整整230年后,汴梁城终于重回咱们汉人的手里,由我们汉人的政权直接管辖,而且这个政权还叫宋,不管韩林儿是不是真正的徽宗后人,对于此刻汉人阶层来说,这都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了,您可想而知韩宋政权那个时候在老百姓中的威望,大家对这个政权抱持着多大的希望。
北方红巾军也随即进入鼎盛时期。
我们在这儿还是要强调一下,刘福通和韩林儿所领导的北系红巾军,并不是当时唯一的起义势力,其他的还有蜀汉的陈友谅,东南的徐寿辉、朱元璋,还有方国珍等一堆人,但是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上来分析,虽然他们在哥弟自封为王,建了国,什么天完政权啊、大汉政权啊,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对元朝廷带来特别大的影响,真真给元朝廷带来一记重锤的还是北系红巾军,那一记重锤就是北伐,虽然我们都知道北伐最后是以失败告终了,但是这一次北伐也彻底把元朝的有生力量给打散了,让他们彻底跌入深渊。
那么刘福通是怎么安排北伐的?
其实并没有多高的战略部署,他将北伐军分成了西、东、中三路并进。
咱们先说说西路军。
其实早在至正十六年的九月,就是半年前,刘福通就已经派遣李武和崔(cuī)德进兵陕西,战斗也进行的十分顺利,第一战就攻破了潼关,元朝的陕西行省参政述(shù)律杰战死,算是英勇就义,那个时候元朝像这样的悍将已经不多了。
紧接着没多久,西路军,不对,这个时候还不能叫西路军,这个时候被发还没有真正的开始,这一支部队还只是红巾军的一个分支,所以我们还是先叫他红巾军。
这一部红巾军,没花多久就又攻克了陕(shǎn)州、虢(ɡuó)州(今河南灵宝),控制住了崤(xiáo)函(hán)一带。
稍微普及一下,崤函只得其实是两个地方,崤山和函谷关,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大家小时候都背过哈,里面有一句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指的就是崤山和函谷关,这一代地区从古至今都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那句人尽皆知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指的就是函谷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所以被称为函谷关。
当然也有说法是说,一夫当关的关出自于李白的《蜀道难》,指的是剑门关,嗯……反正我看了看地图,函谷关确实显得更狭小一点,但具体的得您各位自己去分辨了。
崤山、函谷关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崤函古道位于古“丝绸之路”东端中国河南境内,是古代对洛阳至潼关这段道路的统称,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战略要地,它还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掐断了这条线就等于说是,把国家的钱路给断了,虽然到了元朝都城北迁,不再像唐宋时期那样都城靠西靠南,但崤函古道的重要性还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刘福通的战略才能可以看得出是非常的毒辣,招招致命啊。
答失八都鲁情急之下急忙调遣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阻截。
还记得咱们曾经说的么,老察是开着挂来的,那李武和崔德能和你正面刚么?开玩笑,肯定不干啊,于是,两位将军折往晋南,攻打平陆和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但是没想到跑的没有老察快,结果遭到了老察的追袭,红巾军一战溃散。
一直到了至正十七年的二月,李武和崔德才重振队伍,休息了几个月养精蓄锐,想想自己好容易拿下了函谷关,这回又丢了,早知道就不跑了,是不是,他老察再开挂也干不过天险啊。
二人想了想,再去打崤函肯定是没戏了啊,上回是出奇制胜,要不然就咱这几万兵马,咱么也不可能打下来函谷关啊,这次再去肯定不可能再出奇兵了,正面刚?算了吧,这点兵都不够人家塞牙缝的。所以啊,河南过不去,咱们就打关中一代,老察和李思齐这会儿可都不在啊,难得的机会。
于是两位大哥出兵迅速占领了商州,攻取了武关、七盘,拿下蓝田,直抵灞(bà)上,进逼陕西行省的首府奉元路(就是今天的西安),然后分兵进攻同州(今陕西大荔)、华州等地。
陕西省台向朝廷告急,朝廷再次震恐。立刻命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刘哈剌不花等来关中援助,结果又是毫无疑问,开挂的来了。
红巾军败走南山,躲进了兴元。
这倒霉的哥俩李武和崔德,在此之后就一直没有战功,自己心里也憋屈,再加上曾受到刘福通斥责,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的五月,向李思齐投降,结束了造反生涯。
先放下他们哥俩。
至正十七年六月,刘福通部署各路军马三路北伐,命令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组成了西路军,率领的部队,很大一部分就是李武和崔德曾组建的哪一只部队的残部,绝大多数还是在他们哥俩手里的,但是有一部分就成为了西路军的最初班底。
十月,西路军攻取兴元和凤翔,结果又碰到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咋就这么命苦,红巾军退入四川修整。
您也能看出来,朝廷是真的没人了,就这两只厉害的部队,满世界到处跑着去支援和打野,这其实对老察和老李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内消,但是他们也是没办法啊,国家需要,我还能怎么办?那么,我不禁要问了,这俩人是铁打的?会有扛不住的一天么?这些问题,咱们下期再讲。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
秋野·说史
三百年大明社稷,浩浩汤汤,荡气回肠,然而,回溯历史的源头,是什么促成了如此帝国的建立,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完成了这样的丰功伟业,大明的明,到底又意味着什么?欢迎走进秋野说史,带您了解,明朝是怎么来的。
7.六百年前的恐怖外挂
上一期咱们讲到刘福通用尽手段把身边对自己不满的有想法的人全都干下去了,大权在握的他接下来会做点什么呢?
宋政权建立后,元军自不必说,肯定是把进攻的矛头又集中到中原来。
至正十五年的六月,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鲁率原属太不花的诸王藩将兵马,进攻许州长葛,结果没干过刘福通,败军后的答失八都鲁退至中牟,趁胜追击的红巾军劫其营,夺其辎重,甚至俘获了他的儿子孛罗帖木儿。
这下答失八都鲁真是急眼了,疯狂反击红巾军,恰好这是元朝的将领,咱们很熟悉的刘哈剌不花也到了,袭击红巾军之后,夺回了孛罗帖木儿,一波三折,孛罗帖木儿也是吓坏了,第一次感受到汉人的恐怖。
刘福通说这不行,得换个打法,于是派遣大将赵明达进攻嵩州、汝州和洛阳,向北渡河经过孟津进攻怀庆路(今河南沁阳),这样单刀直入的打法,把黄河北边搅得是一片大乱。
那元廷也没办法,不得不从河南一待调察罕帖木儿的部队来应战,那这道题就没法做了,察罕帖木儿在元末就像开了挂一样,您记着,只要是打仗,不管是红巾军还是南系的起义军,只要碰到他就是输,根本打不过,甚至有时候,如果感觉要碰到了,起义军就远远的绕开了,所以,那时的天下,哪都乱,可能就只有河南是最安全的,没人敢去干他。
毫无疑问,赵明达战败。
十二月,答失八都鲁进攻太康,进儿围攻亳州。
刘福通觉得这里有点不安全了,就将小明王移置到了安丰。
至正十六年的三月,老刘亲自领兵与答失八都鲁的大军激战于太康、亳州,成功击退敌军,亳州得安。
再次做一个对比,相对于察罕帖木儿的开挂,答失八都鲁就像一个弱鸡一样,所以只要红巾军碰上他,您不用着急,基本输不了。
所以说读历史好玩就好玩在这儿了,元朝廷的部队一方面从来不输,但是不是正规军,另一方面几乎不赢,但是是正规军,你做何选择?派谁不派谁?
你派正规军去吧,哥们干不过人家,你敢杂牌军去吧,正规军的颜面何在?所以这事儿就好不了,又没好事儿是又没好人,两头都堵,好歹是没活路。
那刘福通这边呢,他在率领红巾军与敌人搏斗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利用宋政权的名义,把北方各支农民起义军纳入宋政权统辖之下,并建立地方政权。
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到了七月,宋政权又建立了江南等处的行中书省、江南等处的行枢密院,而且还任命朱元璋为行省平章事;
同年十月,赵君用攻下了淮安,在淮安设立了淮安行中书省,韩林儿任命赵君用为行省平章。
以后呢,为了节制各路红巾军,在那些占领一地而又较为巩固的地区,继续设置行省机构。
为了分散元军对宋政权都城亳州的进攻压力,也为了扩大战果,从至正十六年的九月开始,刘福通派遣军队分路出击。
到至正十七年(1357年)的夏天,形成三路北伐的壮观局面,而刘福通自率大军攻克了汴梁城,自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过去了整整230年后,汴梁城终于重回咱们汉人的手里,由我们汉人的政权直接管辖,而且这个政权还叫宋,不管韩林儿是不是真正的徽宗后人,对于此刻汉人阶层来说,这都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了,您可想而知韩宋政权那个时候在老百姓中的威望,大家对这个政权抱持着多大的希望。
北方红巾军也随即进入鼎盛时期。
我们在这儿还是要强调一下,刘福通和韩林儿所领导的北系红巾军,并不是当时唯一的起义势力,其他的还有蜀汉的陈友谅,东南的徐寿辉、朱元璋,还有方国珍等一堆人,但是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上来分析,虽然他们在哥弟自封为王,建了国,什么天完政权啊、大汉政权啊,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对元朝廷带来特别大的影响,真真给元朝廷带来一记重锤的还是北系红巾军,那一记重锤就是北伐,虽然我们都知道北伐最后是以失败告终了,但是这一次北伐也彻底把元朝的有生力量给打散了,让他们彻底跌入深渊。
那么刘福通是怎么安排北伐的?
其实并没有多高的战略部署,他将北伐军分成了西、东、中三路并进。
咱们先说说西路军。
其实早在至正十六年的九月,就是半年前,刘福通就已经派遣李武和崔(cuī)德进兵陕西,战斗也进行的十分顺利,第一战就攻破了潼关,元朝的陕西行省参政述(shù)律杰战死,算是英勇就义,那个时候元朝像这样的悍将已经不多了。
紧接着没多久,西路军,不对,这个时候还不能叫西路军,这个时候被发还没有真正的开始,这一支部队还只是红巾军的一个分支,所以我们还是先叫他红巾军。
这一部红巾军,没花多久就又攻克了陕(shǎn)州、虢(ɡuó)州(今河南灵宝),控制住了崤(xiáo)函(hán)一带。
稍微普及一下,崤函只得其实是两个地方,崤山和函谷关,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大家小时候都背过哈,里面有一句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指的就是崤山和函谷关,这一代地区从古至今都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那句人尽皆知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指的就是函谷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所以被称为函谷关。
当然也有说法是说,一夫当关的关出自于李白的《蜀道难》,指的是剑门关,嗯……反正我看了看地图,函谷关确实显得更狭小一点,但具体的得您各位自己去分辨了。
崤山、函谷关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崤函古道位于古“丝绸之路”东端中国河南境内,是古代对洛阳至潼关这段道路的统称,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战略要地,它还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掐断了这条线就等于说是,把国家的钱路给断了,虽然到了元朝都城北迁,不再像唐宋时期那样都城靠西靠南,但崤函古道的重要性还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刘福通的战略才能可以看得出是非常的毒辣,招招致命啊。
答失八都鲁情急之下急忙调遣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阻截。
还记得咱们曾经说的么,老察是开着挂来的,那李武和崔德能和你正面刚么?开玩笑,肯定不干啊,于是,两位将军折往晋南,攻打平陆和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但是没想到跑的没有老察快,结果遭到了老察的追袭,红巾军一战溃散。
一直到了至正十七年的二月,李武和崔德才重振队伍,休息了几个月养精蓄锐,想想自己好容易拿下了函谷关,这回又丢了,早知道就不跑了,是不是,他老察再开挂也干不过天险啊。
二人想了想,再去打崤函肯定是没戏了啊,上回是出奇制胜,要不然就咱这几万兵马,咱么也不可能打下来函谷关啊,这次再去肯定不可能再出奇兵了,正面刚?算了吧,这点兵都不够人家塞牙缝的。所以啊,河南过不去,咱们就打关中一代,老察和李思齐这会儿可都不在啊,难得的机会。
于是两位大哥出兵迅速占领了商州,攻取了武关、七盘,拿下蓝田,直抵灞(bà)上,进逼陕西行省的首府奉元路(就是今天的西安),然后分兵进攻同州(今陕西大荔)、华州等地。
陕西省台向朝廷告急,朝廷再次震恐。立刻命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刘哈剌不花等来关中援助,结果又是毫无疑问,开挂的来了。
红巾军败走南山,躲进了兴元。
这倒霉的哥俩李武和崔德,在此之后就一直没有战功,自己心里也憋屈,再加上曾受到刘福通斥责,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的五月,向李思齐投降,结束了造反生涯。
先放下他们哥俩。
至正十七年六月,刘福通部署各路军马三路北伐,命令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组成了西路军,率领的部队,很大一部分就是李武和崔德曾组建的哪一只部队的残部,绝大多数还是在他们哥俩手里的,但是有一部分就成为了西路军的最初班底。
十月,西路军攻取兴元和凤翔,结果又碰到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咋就这么命苦,红巾军退入四川修整。
您也能看出来,朝廷是真的没人了,就这两只厉害的部队,满世界到处跑着去支援和打野,这其实对老察和老李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内消,但是他们也是没办法啊,国家需要,我还能怎么办?那么,我不禁要问了,这俩人是铁打的?会有扛不住的一天么?这些问题,咱们下期再讲。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