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秋野·说史
三百年大明社稷,浩浩汤汤,荡气回肠,然而,回溯历史的源头,是什么促成了如此帝国的建立,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完成了这样的丰功伟业,大明的明,到底又意味着什么?欢迎走进秋野说史,带您了解,明朝是怎么来的。
9.老大老二打架最惨的是老三
上一期节目我们在讲完了西路军的失败以后,又详细的说了说东路军横扫山东各路的壮举,他家也都明白了,东路军的成功,是有着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着的,其中出力最大的就是在西线一直闲置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的西路军,我们曾多次的说道,在这几年的时间段里,察罕帖木儿这个人就想开了挂一样,打仗几乎就没输过,他打到哪哪就能被他抢回来。
那西线的红巾军的心里真的想吃了那啥一样难受,在东线终于站住脚以后,西线也就彻底的被打回四川了,整个做了北伐战争的牺牲品。
那东路军在拿下根据地以后,就像趁胜追击直接拿下大都,但是可惜孤军深入,东路军首领毛贵吃了一个大亏又回到了根据地,再讲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时,我们就要从三路大军的最后一路来叙述了:中路军。
上一期咱们说到了至正十八年的三四月间,今天,我们把时间再倒回一年零三个月,至正十七年的年初。
当时韩宋政权丞相之一的人叫盛文郁,盛丞相带兵攻占了曹州(今山东菏泽),与在山东其他地方作战的毛贵、田丰等人组成的东路军相联结,韩宋政权有可能就在曹州建立一个行省,好方便他们在东边的军事规划,而且那个时候毛贵也正在搞山东的大开发,搞得有声有色的,老百姓有吃有喝有田种,所以红巾军在当地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按道理讲搞一个独立的行省,一步一步的蚕食大元王朝的力量才是最正确的战略部署啊,是不是?
但是,我们在这儿就按到了刘福通作为一个军师所展现出来的短见了,也能感觉得出来他的心急。
这一年的夏天,刘福通同时发动了三路北伐,于是命领正在曹州建立行省的盛文郁开始组织中路军。
盛文郁算是红巾军起义中最早的元老了,从至正十一年(1351年)开始就与韩山童、杜遵道在颍上白鹿庄,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起兵抗元。
韩山童被杀后,刘福通召集部众,立韩林儿为帝。
韩林儿称帝初期,盛文郁与杜遵道同为宰相,但是杜大人咱说了,比较惨,被刘福通给玩儿死了。
刘福通杀杜遵道后自立为丞相。
到了至正十七年,按照韩宋这边说就是龙凤三年,三月文郁渡黄河,攻下了曹州,建曹州行省,改任行省平章。
最后韩宋政权倒台以后便归顺了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出任武宁的知县。
一年后的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迎诏书赴南京参加庆功会,同年十一月在凌云阁遭朱元璋火害身亡,终年五十五岁。
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在老朱的手里却没有得到一个善终,历史上对盛丞相的记载也就这么多,并不详尽,但能从这点历史记录中感觉出来,盛丞相是一个思路比较清晰的人,他在中路军和东路军的中间做客一个很好的缓冲地带。
至正十七年九月,由关铎(duó)(关先生)、潘诚(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等率领的中路军,绕过了太行山,攻下了陵川和高平,进而拿下了潞州(也就是今山西长治)。
但是在进攻冀(jì)宁(今山西太原)的时候,又碰到了察罕帖木儿,结果惨败,重新退回了太行山。
经过小半年的修整,到了至正十八年二月,咱们上期所讲的故事就接上了。东路军毛贵由河北进攻大都。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察罕帖木儿,虽然经过长途跋涉,兵力不如一开始那般强势,但是依旧不是红巾军可以匹敌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不能强攻怎么办?
历史早就给了我们答案,毛贵只能智取,从内部瓦解老察的部队。
为了分散敌军的力量,毛贵派遣部将王士诚、续继祖等人从益都出兵,进攻怀庆路,刺杀了元朝的怀庆路总管王得贞。
三月,王士诚攻占了晋宁路,杀了晋宁路总管杜赛因不花,并与关先生等人所率领的军队汇合了。
但是这个时候,刘福通犯了一个我们在事后看来非常错误的决定,他命令中路军分兵两路进攻:
一路攻绛州(今山西新绛(jiànɡ));一路由沁州出发,攻冀宁(今太原)、代州、大同,书中记载是“烽火数千里,复大掠南且还”。
哎?啥叫且还?
有趣吧,就是说,大军去打了一圈抢了些东西和物资又回来了,为啥不直接占领了?
这一路论的意向是北上与东路军形成对大都的包围,但是这个时候的毛贵已在大都附近受挫退回山东了。
所以中路军北至大同后,根本就守不了,还是那句话,战线太长,最终没有办法,只能抢钱抢东西然后南还了。
这还不算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回军的途中还遭到了察罕帖木儿伏击,老察本来就开着外挂的,这会儿还是伏击,就准知道你要从这儿走,打你个出其不意,这一路部队那就像是遇到了魔鬼一样,损失惨重。
到了五月,察罕帖木儿的部将董克昌,成功收复了冀宁。
六月,关先生、破头潘等人攻克了辽州(今山西左权),但是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被察罕帖木儿的另一个大将虎林赤给打跑了。
关先生带着败走的部队绕了个弯儿,转头再次拿下了冀宁,这太原城就在这帮人手里抢来抢去,老百姓是苦不堪言,也不知道到底哪支部队是好人,哪支部队是坏人了。
到了九月,关先生等人开始进攻保定,但是没成功,关先生看打不下,转而进攻定州,敌军没反应过来,被关先生一举攻破定州。
十月,关先生因占据着定州,有着大优势,春饼顺利的占领了山西大同,于是转头北上进攻兴和(今河北张北),成功的从山西绕了个弯进入了河北,离着元大都也不是很远了。
十二月,关先生、破头潘等人出其不意,突然北上,攻克元朝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
这个上都啊,是元朝廷的夏都,春夏秋冬的夏,不是上下的下,说白了,就是给皇帝拿来避暑的陪都,元朝历朝的皇帝都是从北边苦寒之地来的,他们并不适应南方夏天的那种酷暑,北京的夏天您各位也知道有多热,恨不得出门都背个空调,所以皇帝们一到那时农历的四五月份就要赶紧到上都去避暑去,而且上都也是元大都的一个战略后撤的要塞,实在要是哪天大都丢了,有上都的存在至少还能保证帝国的正常运行,那里是有着一套完整的官僚班子的。
上都啊,筑有宫阙官署,中路军到了以后二话没说一把火就全给焚毁了,渣都没剩下。
中路军将士们在这儿逗留七天,稍微修正了一下,继续出兵攻破了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第二把大火焚了鲁王府,紧接着拿下了辽阳。并以辽阳为基地,准备开始进攻高丽国。
刘福通就在这时置辽阳行省,任命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为平章。
到此为止,红巾军虽然在北伐的过程中犯了许多的错误,但是我们能感觉得出来,大体的方向还是没错的,从计策到部署,都应该可以继续的把胜利的果实继承下去,但是从我们接下来说的这件事开始,我们就能清晰明显的感觉到刘福通的膨胀和短视,他想一口气吃下整个天下。
什么事呢?远征高丽,中国历史上好几代帝王的丰功伟业就是死在远征高丽这件事情上的,刘福通和韩林儿也是如此。
至正十九年(1359)的二月,《高丽史·恭愍王传》中记载,红巾军发布致高丽国王书信中称:“慨(kǎi)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饥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药石。”
啥意思?就是说你所打过的地方都归顺你了呗,但那跟我高丽有啥关系,我在我的半岛上待的好好的,有没惹你们,你们凭啥这个时候过来揍我?我吃你家粮食喝你家水了?你们中原的爸爸们打就打呗,您各位谁当老大跟我有啥关系?我反正正常朝贡就行了呗,你凭啥打我,是不是?
那红巾军到底成功了没呢?咱们下期接着聊。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
秋野·说史
三百年大明社稷,浩浩汤汤,荡气回肠,然而,回溯历史的源头,是什么促成了如此帝国的建立,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完成了这样的丰功伟业,大明的明,到底又意味着什么?欢迎走进秋野说史,带您了解,明朝是怎么来的。
9.老大老二打架最惨的是老三
上一期节目我们在讲完了西路军的失败以后,又详细的说了说东路军横扫山东各路的壮举,他家也都明白了,东路军的成功,是有着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着的,其中出力最大的就是在西线一直闲置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的西路军,我们曾多次的说道,在这几年的时间段里,察罕帖木儿这个人就想开了挂一样,打仗几乎就没输过,他打到哪哪就能被他抢回来。
那西线的红巾军的心里真的想吃了那啥一样难受,在东线终于站住脚以后,西线也就彻底的被打回四川了,整个做了北伐战争的牺牲品。
那东路军在拿下根据地以后,就像趁胜追击直接拿下大都,但是可惜孤军深入,东路军首领毛贵吃了一个大亏又回到了根据地,再讲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时,我们就要从三路大军的最后一路来叙述了:中路军。
上一期咱们说到了至正十八年的三四月间,今天,我们把时间再倒回一年零三个月,至正十七年的年初。
当时韩宋政权丞相之一的人叫盛文郁,盛丞相带兵攻占了曹州(今山东菏泽),与在山东其他地方作战的毛贵、田丰等人组成的东路军相联结,韩宋政权有可能就在曹州建立一个行省,好方便他们在东边的军事规划,而且那个时候毛贵也正在搞山东的大开发,搞得有声有色的,老百姓有吃有喝有田种,所以红巾军在当地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按道理讲搞一个独立的行省,一步一步的蚕食大元王朝的力量才是最正确的战略部署啊,是不是?
但是,我们在这儿就按到了刘福通作为一个军师所展现出来的短见了,也能感觉得出来他的心急。
这一年的夏天,刘福通同时发动了三路北伐,于是命领正在曹州建立行省的盛文郁开始组织中路军。
盛文郁算是红巾军起义中最早的元老了,从至正十一年(1351年)开始就与韩山童、杜遵道在颍上白鹿庄,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起兵抗元。
韩山童被杀后,刘福通召集部众,立韩林儿为帝。
韩林儿称帝初期,盛文郁与杜遵道同为宰相,但是杜大人咱说了,比较惨,被刘福通给玩儿死了。
刘福通杀杜遵道后自立为丞相。
到了至正十七年,按照韩宋这边说就是龙凤三年,三月文郁渡黄河,攻下了曹州,建曹州行省,改任行省平章。
最后韩宋政权倒台以后便归顺了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出任武宁的知县。
一年后的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迎诏书赴南京参加庆功会,同年十一月在凌云阁遭朱元璋火害身亡,终年五十五岁。
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在老朱的手里却没有得到一个善终,历史上对盛丞相的记载也就这么多,并不详尽,但能从这点历史记录中感觉出来,盛丞相是一个思路比较清晰的人,他在中路军和东路军的中间做客一个很好的缓冲地带。
至正十七年九月,由关铎(duó)(关先生)、潘诚(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等率领的中路军,绕过了太行山,攻下了陵川和高平,进而拿下了潞州(也就是今山西长治)。
但是在进攻冀(jì)宁(今山西太原)的时候,又碰到了察罕帖木儿,结果惨败,重新退回了太行山。
经过小半年的修整,到了至正十八年二月,咱们上期所讲的故事就接上了。东路军毛贵由河北进攻大都。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察罕帖木儿,虽然经过长途跋涉,兵力不如一开始那般强势,但是依旧不是红巾军可以匹敌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不能强攻怎么办?
历史早就给了我们答案,毛贵只能智取,从内部瓦解老察的部队。
为了分散敌军的力量,毛贵派遣部将王士诚、续继祖等人从益都出兵,进攻怀庆路,刺杀了元朝的怀庆路总管王得贞。
三月,王士诚攻占了晋宁路,杀了晋宁路总管杜赛因不花,并与关先生等人所率领的军队汇合了。
但是这个时候,刘福通犯了一个我们在事后看来非常错误的决定,他命令中路军分兵两路进攻:
一路攻绛州(今山西新绛(jiànɡ));一路由沁州出发,攻冀宁(今太原)、代州、大同,书中记载是“烽火数千里,复大掠南且还”。
哎?啥叫且还?
有趣吧,就是说,大军去打了一圈抢了些东西和物资又回来了,为啥不直接占领了?
这一路论的意向是北上与东路军形成对大都的包围,但是这个时候的毛贵已在大都附近受挫退回山东了。
所以中路军北至大同后,根本就守不了,还是那句话,战线太长,最终没有办法,只能抢钱抢东西然后南还了。
这还不算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回军的途中还遭到了察罕帖木儿伏击,老察本来就开着外挂的,这会儿还是伏击,就准知道你要从这儿走,打你个出其不意,这一路部队那就像是遇到了魔鬼一样,损失惨重。
到了五月,察罕帖木儿的部将董克昌,成功收复了冀宁。
六月,关先生、破头潘等人攻克了辽州(今山西左权),但是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被察罕帖木儿的另一个大将虎林赤给打跑了。
关先生带着败走的部队绕了个弯儿,转头再次拿下了冀宁,这太原城就在这帮人手里抢来抢去,老百姓是苦不堪言,也不知道到底哪支部队是好人,哪支部队是坏人了。
到了九月,关先生等人开始进攻保定,但是没成功,关先生看打不下,转而进攻定州,敌军没反应过来,被关先生一举攻破定州。
十月,关先生因占据着定州,有着大优势,春饼顺利的占领了山西大同,于是转头北上进攻兴和(今河北张北),成功的从山西绕了个弯进入了河北,离着元大都也不是很远了。
十二月,关先生、破头潘等人出其不意,突然北上,攻克元朝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
这个上都啊,是元朝廷的夏都,春夏秋冬的夏,不是上下的下,说白了,就是给皇帝拿来避暑的陪都,元朝历朝的皇帝都是从北边苦寒之地来的,他们并不适应南方夏天的那种酷暑,北京的夏天您各位也知道有多热,恨不得出门都背个空调,所以皇帝们一到那时农历的四五月份就要赶紧到上都去避暑去,而且上都也是元大都的一个战略后撤的要塞,实在要是哪天大都丢了,有上都的存在至少还能保证帝国的正常运行,那里是有着一套完整的官僚班子的。
上都啊,筑有宫阙官署,中路军到了以后二话没说一把火就全给焚毁了,渣都没剩下。
中路军将士们在这儿逗留七天,稍微修正了一下,继续出兵攻破了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第二把大火焚了鲁王府,紧接着拿下了辽阳。并以辽阳为基地,准备开始进攻高丽国。
刘福通就在这时置辽阳行省,任命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为平章。
到此为止,红巾军虽然在北伐的过程中犯了许多的错误,但是我们能感觉得出来,大体的方向还是没错的,从计策到部署,都应该可以继续的把胜利的果实继承下去,但是从我们接下来说的这件事开始,我们就能清晰明显的感觉到刘福通的膨胀和短视,他想一口气吃下整个天下。
什么事呢?远征高丽,中国历史上好几代帝王的丰功伟业就是死在远征高丽这件事情上的,刘福通和韩林儿也是如此。
至正十九年(1359)的二月,《高丽史·恭愍王传》中记载,红巾军发布致高丽国王书信中称:“慨(kǎi)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饥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药石。”
啥意思?就是说你所打过的地方都归顺你了呗,但那跟我高丽有啥关系,我在我的半岛上待的好好的,有没惹你们,你们凭啥这个时候过来揍我?我吃你家粮食喝你家水了?你们中原的爸爸们打就打呗,您各位谁当老大跟我有啥关系?我反正正常朝贡就行了呗,你凭啥打我,是不是?
那红巾军到底成功了没呢?咱们下期接着聊。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