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明之旅|历史人文社会

欧阳修为什么要禁书?|公元1055


Listen Later

本期聚焦公元1055年欧阳修提议禁书事件。他并非针对反动或淫秽书籍,而是担忧市面流通的文集(如富弼文章)被售至辽国,其中对辽的侮辱性称谓可能引发外交甚至军事冲突,损害国家安全。宋朝此前对边境售书禁令均告失败,因雕版印刷带来的巨额利润(利润高达十倍)难以遏制信息流通。

欧阳修的担忧不仅是外交问题,更是印刷术升级引发的“社会失控”。信息技术革新在存储和传播两方面带来深远影响。在信息存储上,文字的发明虽是文明进步,但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曾担忧文字会伤害记忆、削弱口语活力,更重要的是使语言脱离作者主体,易被误解和曲解(如苏轼“乌台诗案”)。在信息传播上,印刷术极大加速了信息扩散。信息传播速度若快于人际交往,会重构社会结构。例如,苏轼诗文借助印刷术迅速流传,即使被贬谪,其影响力仍在,反遭政治迫害。更甚者,快速传播不意味着真相增多,虚构故事反而更容易成为共识,如同欧洲“猎巫”运动在大规模印刷小册子时期达到顶峰。

总而言之,新技术的诞生看似礼物,却也伴随着代价。欧阳修等宋代人物对印刷术的警惕,深刻揭示了技术进步对社会带来的复杂挑战。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解读|文明之旅|历史人文社会By 和你一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