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您听过一座城市‘消失’的故事吗?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最西端,罗布泊边缘的荒漠里,藏着一座被风沙‘按下暂停键’的‘石油之城’——冷湖石油基地遗址。
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还是一片无人区。随着石油勘探队的钻头刺破地层,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们用帐篷、铁皮房搭起‘帐篷城’,最辉煌时,三万多人挤在这片戈壁,让‘冷湖油田’成了继玉门、大庆后,中国第三大石油基地。
“可资源终会枯竭。八十年代后,油井渐次沉默,厂房人去楼空。如今的冷湖,褪色的红砖墙上的标语被风蚀出裂痕,当年的职工医院、子弟学校,都成了戈壁滩上的‘时间标本’。
有人说,冷湖是中国石油的‘精神坐标’;它用三代人的青春证明,当国家需要时,“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从来不是口号;那些被风沙掩埋的脚印里,藏着中国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热血,更藏着“资源终有尽时,但精神永不枯竭”的启示。
您听过一座城市‘消失’的故事吗?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最西端,罗布泊边缘的荒漠里,藏着一座被风沙‘按下暂停键’的‘石油之城’——冷湖石油基地遗址。
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还是一片无人区。随着石油勘探队的钻头刺破地层,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们用帐篷、铁皮房搭起‘帐篷城’,最辉煌时,三万多人挤在这片戈壁,让‘冷湖油田’成了继玉门、大庆后,中国第三大石油基地。
“可资源终会枯竭。八十年代后,油井渐次沉默,厂房人去楼空。如今的冷湖,褪色的红砖墙上的标语被风蚀出裂痕,当年的职工医院、子弟学校,都成了戈壁滩上的‘时间标本’。
有人说,冷湖是中国石油的‘精神坐标’;它用三代人的青春证明,当国家需要时,“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从来不是口号;那些被风沙掩埋的脚印里,藏着中国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热血,更藏着“资源终有尽时,但精神永不枯竭”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