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一整天

【区块链一整天】——深度分析流动性挖矿项目的趋势和挑战!


Listen Later

聚焦今日热点:央行下发区块链标准近期会在金标委公布;北京股权交易中心获得首批开展区块链试点建设;央行下发区块链金融应用评估规则;央行发文规范并定义区块链未提及去中心化和通证;Filecoin开发人员:大矿工测试竞赛将于8月3日正式启动;V神:即使扩容问题不再那么重要但PoS仍很重要。

 

热点新闻:近日流动性挖矿非常火热,比如,DeFi项目,那么流动性挖矿项目未来的趋势和挑战是什么呢?加密货币项目代币的分发方式 ,是整个项目生态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能设计一套合理的代币经济模型 ,激励系统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对项目发展而言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为链闻资深作者潘致雄对流动性挖矿项目的趋势和挑战的深度分析。原文链接:(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664427601049.htm

 

对于目前热门的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生态的项目而言,都在探索一套既能激励用户参与,又能推进平台迭代的代币分发方式。国内社区将这些代币分发方式称之为挖矿,不过项目方会为自己的代币分发方式赋予特殊的名称,比如质押空投、奖励 、流动性挖矿等,但本质是类似的。

 

流动性挖矿直接带动了DeFi 协议的飞速发展,参考 DeBank 数据,在 Compound 上线借贷即挖矿这个里程碑事件之后,所有DeFi协议的资产锁定量从原来的11亿美元增长到最高30亿美元 ,而借贷市场中,Compound 的市场占有率从10% 直接提升到 80% 。

 

除了激励供给方资产锁定量的增长之外,还带动了需求方的增长。以去中心化交易协议 Balancer 为例,自 6 月推出流动性挖矿后,交易量增长显著。而且值得注意的是,Balancer 的交易方是没有额外挖矿收入的,所以这些交易量不是因为激励才产生的。

 

而近几个月,宣布采用 流动性挖矿机制 的项目迅速增加,吸引了国内外加密货币交易者、投机者及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当下业内最热门的话题。

 

流动性挖矿诞生的契机

 

很多 DeFi 协议在过去两年的发展过程中,关于是否需要发行代币、代币的分发方式、代币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激励实现整个协议流动性的初始化和规模化的探索从未停止。

 

去中心化交易协议 Uniswap在2018 年末正式推出,该协议让参与者可在交易中获得手续费分成,但是分发的是以底层资产计价的交易费,未发行协议原生代币。而另一个问题是,Uniswap 基于 AMM (自动化做市) 模式,投入资产的用户可能并不能获得实际收益,特别是当资产价格波动较大的时候。Uniswap 的 半只脚 踩进了流动性挖矿模式,但就差那么一点点。

 

今年初,DeFi 借贷协议 Compound 完成了 临门一脚 ,为业内探索出了一套「最小化」的流动性挖矿方案,该模式后来被大多数采用流动性挖矿的项目采用作为基础:将代币奖励给协议的实际使用者,这将激励更多用户参与,而代币的作用是 参与项目治理 。

 

以上这些关键节点可能是流动性挖矿机制逐步诞生的理由和过程。

 

正因为 DeFi 协议的特点是 无需许可、开源、无专利 ,而且代币分发的逻辑、代币的作用也是公开的,这也就意味着,每当有一个项目探索出新模式,其他 DeFi 项目很容易跟上,然后根据各自项目本身的业务不同,设计出 定制化的「挖矿」方案 。

 

如果没有流动性挖矿,DeFi 能提供什么价值?

 

如果将多数流动性挖矿项目的业务逻辑进行抽象,DeFi 协议提供的价值是通过智能合约的方式 撮合了流动性的供给方和需求方 ,并重新分配收益组成,业务流程类似于:

 

1、借贷市场 Compound 撮合了借贷的双方;

2、预言机 NEST 和 Tellor 撮合了价格来源和数据需求方;

3、资产跨链协议 tBTC 撮合了提供托管服务的供给方和资产跨链需求方;

 

当然,以上只是普遍的流程,而项目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可能会对挖矿流程有很多定制化,以激励特定的用户行为,比如 Compound 会将 治理代币 奖励给需求方,但其他项目并不一定会。

 

为何要加上流动性挖矿

 

上述的业务逻辑可以确保项目在没有设置「流动性挖矿」机制的前提下,协议本身可以正常的运作并从中赚取收入,以进一步迭代产品的开发。

 

但是因为部分 DeFi 协议需要初始化流动性 ,才可能提供资金体量更大的服务(还可以服务更多的需求方) ,所以挖矿机制正好充当了这个角色,将协议未来潜在的收益,分配给早期的流动性提供方。

 

用户在「挖」出了这些代币后,可以选择立即抛售增加自己的短期收益,也可以持有代币 ,将自己的长期利益与项目绑定在一起,与开发者、投资人共同参与协议的治理,成为项目方社区的一份子。

 

对于流动性提供方这类用户而言,DeFi 协议「挖矿」的本质是:利用资产的时间价值 ,换取短期或长期收益,并承担潜在的风险 ,包括智能合约、系统性、连带风险等。

对于需求方而言,DeFi 协议「挖矿」机制在帮助提升流动性之后,也就可以执行更大规模的金融业务 。

 

对于 DeFi 协议自身而言,「挖矿」可以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到协议的使用中,还可以将决定平台 未来发展的治理权限 分配给实际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投资人或开发者。

 

对于其他尚未关注到 DeFi 生态的加密货币用户而言,此次的流动性挖矿算是一次大范围的「广告」,虽然没有具体数据,但肯定为 DeFi 生态贡献了不少 新鲜血液 。

 

仍处于早期阶段

 

虽然流动性挖矿概念有着不错的市场影响力,并促进了 DeFi 生态的快速发展,但从目前挖矿的进度来看,仍处于很早期的阶段。

 

除了 NEST、Tellor 和 Synthetix 这几个项目之外,其他项目的挖矿进度不到 2%,还有接近一半的新项目还没开始挖矿,只是公开了部分细节。所以项目代币的流通量还比较小,代币的价格也更容易被影响或操纵。

 

另外,对于多数选择了 治理代币模式 的项目来说,目前对于治理的探索还没有展开拳脚,涉及的变更项还比较有限,很多人会期待看到带有分红或者回购销毁机制的治理提案尽早被提上议程。

 

质疑和挑战:透明度、代币作用、安全

 

在流动性挖矿概念出现后,社区也传来不少质疑的声音,有部分观点认为,流动性挖矿项目的问题包括: 代币整体分配模式 不透明、代币用途存疑和安全风控跟不上流动性的增长。

 

DeFi 的一大特点是开源和透明,所以挖矿机制也需要非常透明,毕竟这是写在智能合约中的逻辑 。另外,项目在早期开发阶段中,会引入风投的资本,后续会按照股权或者代币的形式分发给投资机构,通常会锁定一段时间或者按阶段解锁流通。

 

另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是 代币的用途 ,以及代币如何捕获项目的实际价值和收益。由于大多数项目采用了治理代币模式,所以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而言,是很难对项目进行合理估值的。

 

虽然治理过程的确是可以帮助项目往更优的方向发展,但是项目的规模以及相关收入都和代币没有直接关联。这可能是因为项目还处于早期阶段,需要的是规模和用户数量的提升,而收入和分红则是未来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最后一个才是更关键的问题,如何持续维护协议的安全 。像 Uniswap、Compound、Maker 这些运行了超过 1 年的 DeFi 协议而言,前期的流动性增长相对比较缓慢,随着协议更大规模的采用,智能合约的安全漏洞问题会逐渐减少。

 

而利用流动性挖矿机制的新项目,得到了这波红利,协议内托管的资产也迅速增长,远超自然增长的速度。不过因为这些新项目的安全和风控机制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发生安全事故概率更大。这可能意味着,用户获得的收益和需要承担的风险不对等 。

 

有些项目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思考互助保险或者托底的方案。比如有越来越多的 DeFi 协议支持链上互助保险 Nexus Mutual 的智能合约保险服务,而项目方也可以通过治理代币进行融资,以填补损失所带来的亏空。

 

还有不少著名 DeFi 项目尚未支持流动性挖矿,比如 Uniswap、Maker、dYdX 等,当然他们也有各自的特殊情况,比如 Uniswap 一直没有原生代币 (也没这个计划) ,而 Maker 的治理代币是通过募资后就分发了,没有留下可以挖矿的部分。

 

这些项目需要担心的是,由于以太坊链上的资产总量是恒定的,在增量用户有限的前提下,存量用户的资金总量是有上限的,也就是存量博弈 。如果用户被支持流动性挖矿项目的收益吸引将资产锁定在其协议中,势必会影响未支持流动性挖矿的项目。

 

总结

 

从整体来看,流动性挖矿是一套值得关注的方案,特别是对于需要初始化流动性才可以运行的DeFi 项目而言。不过 DeFi 项目本身到底有没有用、有没有解决问题、有没有为用户提供价值,就需要评估项目本身的业务逻辑和商业模式了,与是不是采用了流动性挖矿没有直接关系。

 

而对于想尝试流动性挖矿的用户而言,最重要的事,是先评估风险与收益 ,特别是风险的部分,这也是早期阶段不得不承受的生长痛。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区块链一整天By AscendEX泡泡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