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厅

《人类道德自然史》/《A Natural History of Human Morality》


Listen Later

人类道德的自然史:我们为何如此“讲道德”?🤔

迈克尔·托马塞洛的《人类道德自然史》带我们探索人类道德(同情❤️与公平⚖️)的演化之旅。核心观点是“相互依赖假说”:我们的道德感,源于日益紧密的社会相互依赖。

演化两步走🚶‍♀️🚶‍♂️

  1. 早期人类的“第二人称道德”🤝:背景: 严酷生存环境迫使早期人类必须与伙伴“强制性协作觅食”才能活下去。

    心理演化:同情心扩展到合作伙伴。
    发展出“共同意向性”(一起设定目标、分工),并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自我-他人等同性)。
    在选择靠谱队友、排斥“摸鱼”队友的过程中,产生了对伙伴的“相互尊重”和“他应得的”感觉。
    通过“共同承诺”(咱们说好了!),形成了对伙伴的责任感、内疚感,以及最初的“我应该这么做”的念头。
    证据?看看1-3岁宝宝的合作、分享和遵守诺言行为就知道啦!👶
  2. 现代人类的“客观道德”🌍:背景: 人口增长,形成更大的文化部落,部落间竞争激烈,个体生存更依赖整个文化群体。

    心理演化:忠诚感扩展到所有“自己人”。
    “集体意向性”与“文化共同基础”催生了约定俗成的文化习俗,形成了“客观的”对与错的标准(比如,我们部落就是这么干活/分配食物的!)。
    个体不仅遵守,还会从第三方角度维护群体共享的“社会规范”(比如看到别人插队会生气😠)。
    通过认同群体的“集体承诺”(内化了的社会规范),发展出对群体的“义务感”,并通过反思、内疚、为行为辩护等方式维护自己的“道德认同”。

核心驱动与赋能💡

  • 相互依赖: 是道德演化的发动机。
  • 共享意向性(我们感): 是关键的“助推器”,让我们能理解合作,并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平等。

与众不同之处✨

  • 托马塞洛不仅看合作行为,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角色理想”、“第二人称能动性”、“合作/文化/道德认同”等。
  • 他还区分了道德演化的两种路径:“道德-适应性”(好的道德动机本身也有利于生存)和“道德-结构性”(为其他功能演化的心理结构,在合作中意外“长”出了道德)。

简单说,人类道德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单纯的利益计算,而是在漫长的演化中,为了在高度合作的社会中生存繁衍,逐步“长”出来的,它深深植根于我们与他人相互依赖的本性之中。这本书为我们理解自己为何会关心他人、为何会追求公平,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自然史视角。📖

完整笔记https://mp.weixin.qq.com/s/AwuzyTwspj7-st_zZ2_yBQ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歌厅By space 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