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早的沖水馬桶 古羅馬文明讓人驚嘆的水系統 羅馬城的下水道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古羅馬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我們會想到圖拉真跡功柱,萬神廟,羅馬鬥獸場,以及凱旋門……在現代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的建築,都有着當時古羅馬建築的影子,這樣我們常常忘記了,古羅馬人在建築方面的智慧,除了這些著名的建築以外,還有我們意想不到的下水道的構建。 其實印證一個城市是否文明,是否發達的標準不一定是高樓大廈,而是藏在地下不為人知的下水道。說起城市排水的歷史,那必須得從古羅馬說起。 智慧建築支持強大帝國世界各國的下水道,誰的發達不敢妄斷。但是已有2500年高齡的羅馬下水道,它一定是最牢固實用的,至今仍在使用。古羅馬的下水道有多老?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古羅馬人就修建了下水道,距今有2500年的歷史,內部空間十分巨大,功能完好無損,簡直是「老當益壯」。古羅馬城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這條直通台伯河的地下水道,將城裏的污漬污水排出。 渠道系統中最大的一條截面為3.3米×4米,從古羅馬城廣場通往台伯河。下水道的7個分支流進城市街道,最終匯入主道馬克西姆水道。當暴風雨來臨時,下水道會被洪水的巨大衝力清洗乾淨。公元33年,羅馬的營造官清潔下水道時,曾乘坐一葉扁舟在地下水道中遊歷了一遍,足見下水道是多麼寬敞。古羅馬城市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在過渡大中鋒時代後,古羅馬擁有了遼闊的疆域和巨額的財富,從此就放慢了腳步,精力轉移到了全民公共方面上。征服古希臘時,古羅馬人吸收了其洗浴傳統,而且將洗浴發展成了大規模的公共娛樂活動。帝國時期古羅馬公共浴場大量出現,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要每日洗浴,這成了古羅馬人的一項休閒娛樂,並且以此來彰顯文化的標誌。而公共廁所成為了浴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隨之出現人們並排坐在大理石上面解決應急之事,然後用綁着棍子上的海綿進行擦拭,骯髒的東西隨着下方狹窄的水道直接沖走。無論是浴場還是公廁,想要支撐的這些基礎設施並以執行下去,自然離不開城市的水系統。 下水道的哲學 羅馬的第1條下水道是公元前600年修建的。全程的下水道設施到了公園前,近100年的時間裏才全部修建完成。下水道的三個部分位於羅馬城最北端的馬爾斯原野系統,它的下水道牆壁和拱頂都是由石頭而製成,這種石頭是一種特殊的材質——加賓石。 當時的羅馬城有7條水流通過這條通道進行排污,這些水會像泥石流般川流一樣急衝下來,任何東西都可以衝掉和清除到他們的通道當中,即便是暴風雨天氣,或者是水災大量雨水向前沖,有時候狂暴的洪水還會在下水道中衝撞,即便是如此,即便衝擊幾天幾夜,這些下水道的結構依然可以抵禦得住這種壓力。 古羅馬的工程技術在今天看來是十分智慧和震撼的,古羅馬人發明了混凝土,例如城牆工藝不僅利用在了房屋建築上面,還利用在了下水道。混凝土的最大優點在於原料豐富,分佈廣泛,可以隨地都有,顆粒小也方便運輸。羅馬人發明的羅馬拱,邁錫尼拱,石拱,拱心石……都利用在了下水道,水渠,橋樑,水利磨坊等等。在古羅馬卡拉卡大浴場,戴克里先大浴場的下水道。裏面的混凝土石拱是利用了三跨十字拱結構成,並與各類小穹頂組成複雜的空間組合。 即便是下水道,但其內部空間十分發達,適應性也極強,在後期完善了柱式與券拱相結合統一的建築手法。大大加強當下水道的承載性。加上當時古羅馬的澡池十分盛行,到了月帝國中後期到處都是公共浴池,而且越發繁華,功能性也多樣化,這樣子不僅要求了下水道的承載性的龐大,也不斷推動着古羅馬時期下水道的完善性。 下水道功能不僅是排水在羅馬城建立之初,由於排水系統的不完善和不注意,導致當時疾病頻發。下水道是被設計用來排干古羅馬公共集會以及廣場上的沼澤和濕地用的。 羅馬人一直都在尋求辦法來使疾病發生的幾率下降。當時有學者提出,在沼澤之地建下水道,使得與其河流相連。把沼澤的細菌和微生物沖走的同時,如果洪水泛濫,漲水之時,河水可以倒灌在沼澤使其為成為湖泊,然後湖水可以引入到台泊河。這樣做不僅減輕了沼澤和濕地的毒害,又將沼澤轉化成可以使用的安全地帶。下水道則成為了這轉換毒害的轉換區。 除了下水道還有屹立千年不倒的羅馬水道橋,古羅馬人講遙遠的水源直接用水橋引入城內,不看可以引水還可以行船,並且橋的角度要計算的非常精密,因為當時沒有水泵所以一定要靠傾斜角度來引水入城,在城內每戶人家200米內一定可以找到取水的地方,這就是古羅馬人在水利工程上面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