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今天咱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科技趋势,直接切一个火爆话题人形机器人。您没听错,就是那些在春晚舞台上蹦跶在赛场上摔得七荤八素的小家伙们。最近啊,它们简直是霸占了热搜榜,从鸟巢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到央视的格斗赛,机器人成了全民热议的焦点。但别被那些光鲜亮丽的宣传视频蒙蔽了双眼,今天老田就带您扒一扒这背后的真相为啥这些铁疙瘩刚被捧上天,转眼就被吐槽成大玩具?投资大佬们却在暗地里摩拳擦掌,预测未来人手一台机器人?这泡沫破灭了吗?还是说,我们正站在一场技术革命的起点?咱们慢慢道来。
首先,得回顾一下这波机器人热浪的起源。2024年春晚,16台宇树机器人穿着东北大花袄跳街舞的画面,瞬间引爆全网。那会儿,机器人刚学会走路,步子都迈不稳,但一夜之间成了网红。接着,2025年来了个大跃进机器人马拉松赛格斗赛轮番上演,鸟巢的运动会报名通道一开,全网沸腾。老田我看了那些赛事直播,乐得不行想象一下,一台机器人冲线时突然来个后空翻栽进草堆,工程师在后面追着换电池,场面堪比喜剧片。但这热度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现实订单爆满的同时,翻车不断。乐聚公司的总经理王松说,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季度就交付了250台,提前完成半年任务宇树的创始人王兴兴更是直言所有岗位都缺人。听起来红火吧?可打开社交平台,满屏都是用户哭诉机器人失控撞墙电池续航缩水售后无门。京东上那些热销产品,如松延动力N2,还得等90天发货,结果到手就成了摆设。这反差,活脱脱的科技版买家秀 vs 卖家秀。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机器人究竟是不是大玩具?辰韬资本的合伙人萧伊婷一针见血现在机器人就是个玩具,而且可能没那么好玩。她跟我分享,那些春晚表演和赛事视频都是精心排练的结果,有的公司甚至花一个月时间准备一次演示,就跟早期自动驾驶一样先在指定路线跑上几百遍,确保万无一失才露脸。但大众可不管这些,一看翻车视频就骂声一片。萧伊婷倒淡定得很这翻车很正常,我们投资人早看透了技术现状。她举例说,机器人马拉松中,有几家表现还不错,但这不会影响专业投资人的判断。为啥?因为圈内人都明白,技术还在婴儿期,泡沫是必经之路。有趣的是,租赁市场风向突变宇树机器人日租价格从过万跌到白菜价,订单量也缩水。萧伊婷点破天机这跟产品无关,纯粹是市场规律。所有人都买来租,客户就那么多,不降价就租不出去。说白了,就是僧多粥少的经典戏码。老田我琢磨着,这机器人热浪和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何其相似先是一窝蜂涌进,接着是墙倒众人推,但真金白银的玩家早挖到了矿。
接下来,咱们聊聊谁在为这些铁疙瘩氪金。人形机器人价格从399万到65万不等,可不是小数目。萧伊婷分析,早期买家分三类教育机构当教具用企业搞演示赚流量,和科技发烧友纯为尝鲜。她说这属于奢侈消费,靠尝鲜人群支撑。举个例子,春晚出圈后,电商平台上机器人卖疯了,但负面反馈多如牛毛。为啥?因为用户指望它们能煮饭扫地,结果连个门都开不了。萧伊婷直言用户买了个不成熟产品,却想当成熟用,自然失望。但她也乐观预测小市场会持续存在,因为每年机器人功能升级,总有新尝鲜者加入。未来大市场?得等机器人能真正替代人工,成本收益比划算了再说。老田我翻翻历史,这跟自动驾驶发展如出一辙早期景区接驳车得有安全员陪着,现在呢?慢慢渗透到矿山港口了。机器人也一样,从小打小闹到家庭普及,得熬个十年八年。
技术短板是啥?翻车背后,核心问题一目了然。那些马拉松赛上,工程师满头大汗地跟跑换电池修脑袋,活脱脱人类保姆。王兴兴在智源大会上承认现在让机器人干活不现实,得先尝试商业化。萧伊婷补刀表演场合需要人陪,但B端场景如物流分拣或工厂,要人陪就失了降本意义。她认为,三五年内机器人能独立工作,但现在硬件软件都欠火候。硬件上,本体结构不稳,电池续航短软件上,算法数据不足,具身智能还在摸索期。萧伊婷比喻这像2016年的自动驾驶,数据采集难,靠仿真环境凑合。智源研究院的王仲远也说,大小脑融合模型得510年成熟。售后问题更棘手机器人非成熟产品,用户误期待复杂功能,但厂商只能解决基础故障。萧伊婷建议,未来售后路径可能像扫地机或主机厂模式。老田我听着就头疼技术瓶颈不破,机器人就只能翻车到底。
展望未来,萧伊婷的预测让人振奋人形机器人是最终方案,因为世界为人类设计。厨房高度楼梯台阶,非人形机器人适应成本高,人形才是最优解。她判断1015年后普及,OpenAI的Sam Altman更乐观,说510年就行。资本为啥看好?萧伊婷举了自动驾驶的例子2015年兴起时,大伙儿高估短期进展,低估长期潜力,结果15年左右才落地。Gartner曲线揭示规律新技术先过泡沫期过度乐观,接着幻灭,再缓慢回升。她强调现在不能因翻车就说机器人十年不行,也别信一年成熟我们投资人看的是中长期。具体落地路径35年先攻简单场景,如药房分拣或物流然后扩展到工厂产线最终实现家务通用。银河通用轮式机器人已在药店试点,优必选瞄上汽车工厂。萧伊婷豪言未来人手两台机器人,一台工作,一台家务,市场巨大如汽车业。
最后,行业格局怎么变?萧伊婷认为,短期百花齐放,各家专注特定场景药房的干不了物流,表演的泡不了咖啡。但随着泛用性增强,头部会集中,类似汽车业510家通用型巨头主导,细分场景小企业并存。原因?B端客户换供应商成本高,信任度粘性强。她总结我们投资逻辑分两条路小场景快落地赚短期钱,大场景看长期潜力。但老田我得说句大实话泡沫虽在,机会更多。萧伊婷的话点醒了我技术发展总是低估十年高估一年。作为敢想老田,我呼吁大家理性看待别被翻车视频吓退,也别盲目追捧。机器人不是玩具,而是未来伙伴。等10年后,咱老田或许真能买个机器人帮我泡茶,岂不快哉?到时再聊,我是敢想老田,下期见。
今天咱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科技趋势,直接切一个火爆话题人形机器人。您没听错,就是那些在春晚舞台上蹦跶在赛场上摔得七荤八素的小家伙们。最近啊,它们简直是霸占了热搜榜,从鸟巢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到央视的格斗赛,机器人成了全民热议的焦点。但别被那些光鲜亮丽的宣传视频蒙蔽了双眼,今天老田就带您扒一扒这背后的真相为啥这些铁疙瘩刚被捧上天,转眼就被吐槽成大玩具?投资大佬们却在暗地里摩拳擦掌,预测未来人手一台机器人?这泡沫破灭了吗?还是说,我们正站在一场技术革命的起点?咱们慢慢道来。
首先,得回顾一下这波机器人热浪的起源。2024年春晚,16台宇树机器人穿着东北大花袄跳街舞的画面,瞬间引爆全网。那会儿,机器人刚学会走路,步子都迈不稳,但一夜之间成了网红。接着,2025年来了个大跃进机器人马拉松赛格斗赛轮番上演,鸟巢的运动会报名通道一开,全网沸腾。老田我看了那些赛事直播,乐得不行想象一下,一台机器人冲线时突然来个后空翻栽进草堆,工程师在后面追着换电池,场面堪比喜剧片。但这热度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现实订单爆满的同时,翻车不断。乐聚公司的总经理王松说,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季度就交付了250台,提前完成半年任务宇树的创始人王兴兴更是直言所有岗位都缺人。听起来红火吧?可打开社交平台,满屏都是用户哭诉机器人失控撞墙电池续航缩水售后无门。京东上那些热销产品,如松延动力N2,还得等90天发货,结果到手就成了摆设。这反差,活脱脱的科技版买家秀 vs 卖家秀。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机器人究竟是不是大玩具?辰韬资本的合伙人萧伊婷一针见血现在机器人就是个玩具,而且可能没那么好玩。她跟我分享,那些春晚表演和赛事视频都是精心排练的结果,有的公司甚至花一个月时间准备一次演示,就跟早期自动驾驶一样先在指定路线跑上几百遍,确保万无一失才露脸。但大众可不管这些,一看翻车视频就骂声一片。萧伊婷倒淡定得很这翻车很正常,我们投资人早看透了技术现状。她举例说,机器人马拉松中,有几家表现还不错,但这不会影响专业投资人的判断。为啥?因为圈内人都明白,技术还在婴儿期,泡沫是必经之路。有趣的是,租赁市场风向突变宇树机器人日租价格从过万跌到白菜价,订单量也缩水。萧伊婷点破天机这跟产品无关,纯粹是市场规律。所有人都买来租,客户就那么多,不降价就租不出去。说白了,就是僧多粥少的经典戏码。老田我琢磨着,这机器人热浪和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何其相似先是一窝蜂涌进,接着是墙倒众人推,但真金白银的玩家早挖到了矿。
接下来,咱们聊聊谁在为这些铁疙瘩氪金。人形机器人价格从399万到65万不等,可不是小数目。萧伊婷分析,早期买家分三类教育机构当教具用企业搞演示赚流量,和科技发烧友纯为尝鲜。她说这属于奢侈消费,靠尝鲜人群支撑。举个例子,春晚出圈后,电商平台上机器人卖疯了,但负面反馈多如牛毛。为啥?因为用户指望它们能煮饭扫地,结果连个门都开不了。萧伊婷直言用户买了个不成熟产品,却想当成熟用,自然失望。但她也乐观预测小市场会持续存在,因为每年机器人功能升级,总有新尝鲜者加入。未来大市场?得等机器人能真正替代人工,成本收益比划算了再说。老田我翻翻历史,这跟自动驾驶发展如出一辙早期景区接驳车得有安全员陪着,现在呢?慢慢渗透到矿山港口了。机器人也一样,从小打小闹到家庭普及,得熬个十年八年。
技术短板是啥?翻车背后,核心问题一目了然。那些马拉松赛上,工程师满头大汗地跟跑换电池修脑袋,活脱脱人类保姆。王兴兴在智源大会上承认现在让机器人干活不现实,得先尝试商业化。萧伊婷补刀表演场合需要人陪,但B端场景如物流分拣或工厂,要人陪就失了降本意义。她认为,三五年内机器人能独立工作,但现在硬件软件都欠火候。硬件上,本体结构不稳,电池续航短软件上,算法数据不足,具身智能还在摸索期。萧伊婷比喻这像2016年的自动驾驶,数据采集难,靠仿真环境凑合。智源研究院的王仲远也说,大小脑融合模型得510年成熟。售后问题更棘手机器人非成熟产品,用户误期待复杂功能,但厂商只能解决基础故障。萧伊婷建议,未来售后路径可能像扫地机或主机厂模式。老田我听着就头疼技术瓶颈不破,机器人就只能翻车到底。
展望未来,萧伊婷的预测让人振奋人形机器人是最终方案,因为世界为人类设计。厨房高度楼梯台阶,非人形机器人适应成本高,人形才是最优解。她判断1015年后普及,OpenAI的Sam Altman更乐观,说510年就行。资本为啥看好?萧伊婷举了自动驾驶的例子2015年兴起时,大伙儿高估短期进展,低估长期潜力,结果15年左右才落地。Gartner曲线揭示规律新技术先过泡沫期过度乐观,接着幻灭,再缓慢回升。她强调现在不能因翻车就说机器人十年不行,也别信一年成熟我们投资人看的是中长期。具体落地路径35年先攻简单场景,如药房分拣或物流然后扩展到工厂产线最终实现家务通用。银河通用轮式机器人已在药店试点,优必选瞄上汽车工厂。萧伊婷豪言未来人手两台机器人,一台工作,一台家务,市场巨大如汽车业。
最后,行业格局怎么变?萧伊婷认为,短期百花齐放,各家专注特定场景药房的干不了物流,表演的泡不了咖啡。但随着泛用性增强,头部会集中,类似汽车业510家通用型巨头主导,细分场景小企业并存。原因?B端客户换供应商成本高,信任度粘性强。她总结我们投资逻辑分两条路小场景快落地赚短期钱,大场景看长期潜力。但老田我得说句大实话泡沫虽在,机会更多。萧伊婷的话点醒了我技术发展总是低估十年高估一年。作为敢想老田,我呼吁大家理性看待别被翻车视频吓退,也别盲目追捧。机器人不是玩具,而是未来伙伴。等10年后,咱老田或许真能买个机器人帮我泡茶,岂不快哉?到时再聊,我是敢想老田,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