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Jo TV 瞄芝士

如果美國總統選舉無效會怎樣?美國總統大選爭鬥歷史!【JoJo TV瞄芝士】


Listen Later

 如果美國總統選舉無效會怎樣?美國總統大選爭鬥歷史!【JoJo TV瞄芝士】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美國總統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政治人物,沒有之一。所以自然每次的美國大選都會牽動世界的心,大家各有自己支持的人選,並推動這世界走向新的歷史。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從年初的病毒到後來的各種罕見的天災,這是我有生以來見過最特別的一年。所以今年詭譎多變的美國選舉也就感覺十分合理了不是嗎? 2020年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模式、更加改變了人類對政治的看法。在這裡我不想討論政治,只是單純的與大家一起回顧一下總統選舉歷史上的那些有趣的狀況。 這次的選舉異常激烈,看起來美國的撕裂猶如「南北戰爭」時一般,在選舉前很多亞洲媒體戲稱這次的選舉,「是一個『瘋子』與一個『傻子』的選舉。」隨著事情的發展,慢慢媒體的標題變成了,「『瘋子』與『騙子』的對決」,從標題上就可以看出,這次美國人的選擇沒有一個正常的。 這次大選很特別的是,幾乎所有美國主流媒體都不在保持中立,一面倒地站在了其中一位候選人那邊,有些網路社交媒體更將另一方陣營的貼文刪除,甚至屏蔽了政府的發文帳號。這是在我之前都沒有見過的狀況,感覺這些媒體不惜一切代價要改變什麼。 選前被戲稱「瘋子」的候選人,人氣爆燈,造勢大會竟然如同明星演唱會一般,出席的人數與熱情都是史無前例的,而另一邊則冷清的出奇。但是所有民調又呈現這相反的數據,讓人完全摸不清頭緒,難道真的有「平行宇宙」的存在嗎? 這次選舉至今尚未有結果,選情相當激烈,甚至有可能打官司到最高法院分勝負。那麼美國曾經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呢?如果法官判決選舉無效,那又會發生什麼狀況呢? 依據美國《憲法》,當總統選舉陷入僵局,沒有一方能獲得逾270張選舉人票時,國會參眾2院就要進行「應變選舉」(contingent election),而美國史上分別在1801、1825及1837年大選結果難產,因而啟動應變選舉。 選舉爭議官司未判,誰來做總統?如果有證據證明選舉不公,是可以向法庭上訴的,譬如重新計票和選制等訴訟,最後都則會交由聯邦最高法院做出判決。不過在部分州,州政府和州議會有權介入,像是德州州長有絕對權力解決總統大選爭議,而北卡羅來納州設有獨立的選舉委員會,由其做出最後裁決。另外,選舉人團投票日固定在大選後的12月,第2個周三後的首個周一,所以這次的選舉人團投票日是在12月14日,而各州需在12月8日任命選舉人團成員。 如果計票爭議未能在期限前判決的話,州議將會依據《憲法》繼續任命選舉人團成員,就像是2000年佛羅里達州選舉訴訟還沒得到法院判決,共和黨佔多數的州議會就任命小布希(George W. Bush)支持者當選舉人團成員,而州長也可與州議會協商人選。等選舉人團投票後,2021年1月3日就任的新國會,要在1月6日開會計算選舉人票,身為聯邦參議院議長的副總統負責監督。 如果沒有候選人過270門檻呢? 這有幾種可能,如果有證據證明選舉舞弊,而且這足以顛覆選情的話,法官有可能判作弊的洲選舉無效,這樣就會導致沒有候選人可以拿到270票。 還有一種情況是,儘管選舉人團成員都會投給其代表州的勝出者,但也會有成員投給別的候選人或不投票,他們被稱為「失信選舉人」(faithless elector),部分州為了約束選舉人團成員,規定失信選舉人的票無效,但是現在為止還沒出現過失信選舉人的訴訟,所以也未就此規定是否違憲有判例。2016年大選,民主黨出現過5名失信選舉人,包括前總統參選人、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所以美國的選舉真的變數很大,不到最後一刻都不知道誰才是贏家。 而美國國會議員可以質疑選舉人團成員所投的票是否有效,甚至拒絕認可,但程序繁雜,很少發生此情形,不過若沒有候選人得到270張選舉人票,國會就要進行應變選舉,聯邦眾議員和其代表的州一組1票,協商要投的人選,任一方候選人必須得到26票才可當選,而聯邦參議員則是每人1票選出副總統,若共和黨仍掌握參院多數席次,彭斯(Mike Pence)就會連任。 「這場選舉若無一方承認敗選並恭賀另一方,爭議就不會落幕」,俄亥俄州立大學法學教授佛利(Edward B. Foley)告訴《紐約時報》,「如果候選人自己不這麼做,就會走上司法途徑」。他直言:「這是美國制度中的根本問題,就算曾離發生大問題很近,但我們還是沒有去修正此缺陷」。 現在的美國民眾的對立,已經勢成水火,無論誰當選都不能讓另一方臣服。無疑美國將會帶動新的世界潮流,可以想像這種撕裂將會陸續在很多國家上演。 那現在我們一起看看美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觸發時局動蕩、影響深遠的總統選舉吧。 1824 - 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和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 1824年大選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由眾議院投票最終決定總統人選的選舉。當時參加總統角逐的有4名候選人,都來自同一個政黨 — 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Republican):安德魯·傑克遜、約翰·昆西·亞當斯、威廉·克勞福德和亨利·克雷。選票點算結果是傑克遜勝出,贏得選民和選舉人團多數票。但是,他獲得的選舉人票數比當選總統所必需的票數少了32張。根據憲法規定,在這種情況下由眾議院投票決定,而且眾議院只能在得票最多的三名候選人中投票,因此克雷出局,克雷當時是眾議院議長。眾議院投票,最後選舉亞當斯出任總統。 敗選的傑克遜是戰爭英雄,代表西部挑戰當時一直被東部精英把持的白宮,被視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代表「民粹」主義的候選人;亞當斯的父親是美國第二任總統;克雷屬於代表當時美國社會精英階層的「輝格派」。克雷及其陣營與更傾向於普羅大眾的傑克遜對立。最後,眾議院投票確定亞當斯當選總統。亞當斯組閣時任命克雷擔任國務卿,傑克遜當即怒斥黑幕操作,「腐敗交易」。傑克遜力主在美國政治精英圈「反腐」,他的敗選引發了要求廢除選舉人團制度的呼聲。當時一個重要時代背景是美國大多數州在陸續取消必須擁有一定產業才有資格投票的規定;這個規定被認為是腐蝕民主共和黨的「舊世界特權的遺毒」。傑克遜1828年再次參選獲勝,入主白宮。他是特朗普總統最崇拜的前任之一,還設法確保傑克遜肖像保留在20美元面值紙鈔上。可是直到現在,選舉人團制度依然存在。 1860 -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和約翰·布雷金利奇(John Breckinridge)1860年那次大選是美國歷史上爭執最激烈、分歧最嚴重、衝擊最大的一次,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圍繞黑奴制的去留形成的美國南北撕裂加劇。選舉結果,林肯以獲得40%選民票當選,直接導致南加利福尼亞州宣佈脫離聯邦;他宣誓就職前又有六個州先後宣佈脫離聯邦。林肯是1854年成立的共和黨的旗手,這個新成立的黨反對新納入聯邦的西部疆域實行黑奴制。南方部分州對此恨之入骨,設法將林肯排除在候選人名單上。那次大選林肯只贏了北方各州。民主黨推舉出來跟林肯角力的是史蒂文·道格拉斯(Stephen Douglas)。他1858年曾經在國會選舉中擊敗林肯當選伊利諾斯州參議員。同時,南方各州的民主黨卻推舉了另一名候選人,布雷金利奇,來代表和保護南方的利益。那次大選中還有一位來自南方田納西州的憲法聯邦黨參議員約翰·貝爾(John Bell)。布雷金利奇和貝爾分走了部分本來可能會投給道格拉斯的選票,結果道格拉斯只贏了一個州,夾在南北方中間的密蘇里。抵制廢奴的南方州認為林肯率領的共和黨上台必將衝擊奴隸制,因此大選結束後南方掀起脫離聯邦的浪潮,南北戰爭的陰雲開始積聚。換而言之,南北戰爭的種子在那個時候埋下。 1876 - 塞繆爾·蒂爾頓(Samuel Tilden)和拉瑟福德·B·海斯(Rutherford B Hayes) 而1876年大選直接引發了一場憲法危機,這次大選時,美國內戰已經結束,共和黨掌控了聯邦政府,開始在南方推行政治重建和北方模式的經濟發展,遭到強烈牴觸。到了1876年,重建努力陷入停滯,因為溫和派與激進派之間的矛盾加劇,而南方白人的抗拒日趨強烈。同時,共和黨政府從聯邦到地方各州都不斷爆出腐敗醜聞,最常見的是政客和商人之間的違法權錢交易。1873年美國經濟嚴重衰退,共和黨政府的民意支持率大跌,直接導致民主黨在1874年取得眾議院多數席位;這是內戰後第一次。在這個背景下,來自紐約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蒂爾頓1876年參選時輕鬆贏得多數選民票,在選舉人團投票中也領先對手。但是,當時民主、共和兩黨都聲稱本黨候選人在佛羅里達、路易斯安那和南卡羅來納州勝出,因此共和黨拒絶接受那三個州的選舉人團選票,俄勒岡州選舉人團成員的人選也出現爭議。多種原因導致蒂爾頓最終以一票之差未能在選舉人團勝出。有爭議的大約是20來票。而當時選舉人團有四個州的代表缺席,眾議院正休會,因此國會不得已成立了一個兩黨共同參與的聯邦選舉委員會(FEC),成員包括眾議員、參議員和最高法院的法官。結果是海斯以185票對184票淘汰蒂爾頓,當選總統。這個結果被稱為「1877年妥協」。 1960 - 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和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 1960年,肯尼迪決定代表民主黨競選總統,跟尼克松一決高下。當時在選民眼中他並非總統最佳人選,他的得票率是49.9%,尼克松49.8%。尼克松勝出的州比肯尼迪多,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JoJo TV 瞄芝士By JoJ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