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微信"siemensfm1847",加入听友群,发现更多精彩!
咨询西门子业务,请拨打400-616-2020
今天主播给大家介绍的是西门子全球首个离散行业数字化企业项目。西门子和航天科工合作,一起打造的智能制造样板间成为了德国“工业4.0”和中国“先进制造”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智能制造样板间
我们的故事要从2016年3月说起,当时担任西门子中国数字化工厂集团北方区总经理的李东一直在思考如何拓展央企总部的业务。李东对销售有着敏锐的直觉,他善于探索各种可能性,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当时正值西门子股份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工厂自动化部首席执行官Franke访问中国。央企龙头航天科工进入了李东的视野。“你愿不愿意给我当一次销售啊?”这是李东问Franke的原话。他竟欣然答应,这让李东备受鼓舞。
提出这个看似简单的请求实则需要不小的勇气。“我当时心里也打鼓啊,两家这么大的企业,合作的点在哪?自己也不是很确定。但再小的机会也不能放过,万一谈得很好呢?”
经过Franke和航天科工管理层卓有成效的沟通,西门子了解了航天科工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才开始有的放矢地推进深入合作。这次拜访也悄然拉开了双方集团层面合作的序幕。
经过一系列的磋商,西门子与航天科工于2016年5月在德国签署合作备忘录。
2016年6月,双方决定在隶属航天科工的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一间智能制造样板间。为了更贴近客户的组织架构,西门子项目团队建立了“三总师”的制度——“总协调师”、“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师”。项目还有一个响亮的代号:“DF31”。这一方面包含了当时数字化工厂集团的简写DF和项目开始的日期31号,另一方面也呼应了让中国航天人为之自豪的先进弹道导弹“东风-31”。
项目的“总设计师”戴霁明负责数字化咨询和项目监理。他在参与航天科工项目近三年时间里,对一个地方最为印象深刻——客户公司附近的酒店,那是他和团队战斗过的地方。为了节约每一分钟,他们和来自总部的工程师们一起,在这个难忘的“战场”进行夜以继日的封闭设计——群策群力、集中攻关,就像“黑客马拉松”一样。
戴霁明一再告诉主播:“你别讲我,你讲讲我们团队,他们真的很辛苦。我们在酒店里20多天,从没有人开过电视。我只是给他们提供后勤支持。”
和戴霁明共事的人都有感于他的责任感。数字化顾问郎海默说:“戴工最大的爱好就是‘大国重器’。他真心为自己的工作能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做出贡献感到自豪。他是那种有‘老三线’精神的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发起建设“老三线”运动,着力发展中国腹地和西部山区。戴霁明的父亲,以及他身边的很多长辈都和当年航天电器的创业者一样,参加了“老三线”建设。
“大牛”是客户对数字化顾问纪长波的称呼。他给客户带去了一整套的自动化标准,还自愿给客户很多年轻的员工开课,讲解自动化知识。
纪长波为人随和,分享起技术和经验来没有丝毫保留,就像师傅手把手地带徒弟一样。最初,他只是小范围地和客户讲讲自动化知识,但随着听众越来越多,纪长波索性开起了“技术分享课”,一开就是一周,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纪长波至今还和客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项目做完,大家也都成了朋友。
纪长波有一个令他佩服的人,那就是郎海默。进入项目组时,郎海默刚加入西门子不久。之前在法国的留学经历和整车厂的工作经验让他经常能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给团队带来不少帮助。
郎海默平时比较安静,少言寡语,但工作起来思维缜密,勇于创新。这个项目涉及到三方合作,共有14个工作组、350多人参与其中,各种合作关系交错庞杂。郎海默仔细理清了各方的分工合作,用一张“屋子”结构的示意图清晰地解释了复杂的工作架构。这是他的独创。这张示意图后来被反复使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戴霁明对郎海默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给团队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做事系统化,看问题很全面。”
部分项目成员的合影
每天早上8:30,技术销售经理蔡杨会准时出现在晨会现场。他要召集西门子多个团队、合作伙伴和客户每天开会沟通,更新项目进展,落实每一个细节。在一块简单的白板上,大家记录着每一个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
蔡杨喜欢跑步,在他看来,跑步和开晨会一样,最重要的是坚持。他认为:“无论什么事,做一天两天容易,日复一日,做几个月就难了,但只有坚持把握每一个细节,才能保证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除了本职工作,张明还交给蔡杨一个任务——照顾工程师陈辉。蔡杨说:“辉哥这人特别执着,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要是有什么问题没解决,他就睡不着觉。当时我和他合租一个房子,他经常半夜起来钻研技术问题。辉哥工作起来啊,太不爱惜自己身体了,所以张明总经常提醒我照顾他。”
天道酬勤。项目结束后,陈辉将自己在项目中钻研出的技术成果申请了专利。
2018年12月,项目正式通过工信部验收。这个项目在公司内被称为“西门子全球首个离散行业数字化企业项目”。相比原来的自动化生产车间,智能制造样板间的生产效率预计提升50%,产品不良率降低56%,运营成本降低21%,产品研发周期将缩短30%。
虽然无数次往返贵阳,但大家基本上没有进过贵阳市,每次都是往返于机场和客户工厂的两点一线之间。项目结束后,大家终于有了兴致,在贵阳当了一回游客,就好像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一样。
大家在贵阳当了一回游客,就好像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一样。
微信"siemensfm1847",加入听友群,发现更多精彩!
咨询西门子业务,请拨打400-616-2020
今天主播给大家介绍的是西门子全球首个离散行业数字化企业项目。西门子和航天科工合作,一起打造的智能制造样板间成为了德国“工业4.0”和中国“先进制造”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智能制造样板间
我们的故事要从2016年3月说起,当时担任西门子中国数字化工厂集团北方区总经理的李东一直在思考如何拓展央企总部的业务。李东对销售有着敏锐的直觉,他善于探索各种可能性,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当时正值西门子股份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工厂自动化部首席执行官Franke访问中国。央企龙头航天科工进入了李东的视野。“你愿不愿意给我当一次销售啊?”这是李东问Franke的原话。他竟欣然答应,这让李东备受鼓舞。
提出这个看似简单的请求实则需要不小的勇气。“我当时心里也打鼓啊,两家这么大的企业,合作的点在哪?自己也不是很确定。但再小的机会也不能放过,万一谈得很好呢?”
经过Franke和航天科工管理层卓有成效的沟通,西门子了解了航天科工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才开始有的放矢地推进深入合作。这次拜访也悄然拉开了双方集团层面合作的序幕。
经过一系列的磋商,西门子与航天科工于2016年5月在德国签署合作备忘录。
2016年6月,双方决定在隶属航天科工的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一间智能制造样板间。为了更贴近客户的组织架构,西门子项目团队建立了“三总师”的制度——“总协调师”、“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师”。项目还有一个响亮的代号:“DF31”。这一方面包含了当时数字化工厂集团的简写DF和项目开始的日期31号,另一方面也呼应了让中国航天人为之自豪的先进弹道导弹“东风-31”。
项目的“总设计师”戴霁明负责数字化咨询和项目监理。他在参与航天科工项目近三年时间里,对一个地方最为印象深刻——客户公司附近的酒店,那是他和团队战斗过的地方。为了节约每一分钟,他们和来自总部的工程师们一起,在这个难忘的“战场”进行夜以继日的封闭设计——群策群力、集中攻关,就像“黑客马拉松”一样。
戴霁明一再告诉主播:“你别讲我,你讲讲我们团队,他们真的很辛苦。我们在酒店里20多天,从没有人开过电视。我只是给他们提供后勤支持。”
和戴霁明共事的人都有感于他的责任感。数字化顾问郎海默说:“戴工最大的爱好就是‘大国重器’。他真心为自己的工作能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做出贡献感到自豪。他是那种有‘老三线’精神的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发起建设“老三线”运动,着力发展中国腹地和西部山区。戴霁明的父亲,以及他身边的很多长辈都和当年航天电器的创业者一样,参加了“老三线”建设。
“大牛”是客户对数字化顾问纪长波的称呼。他给客户带去了一整套的自动化标准,还自愿给客户很多年轻的员工开课,讲解自动化知识。
纪长波为人随和,分享起技术和经验来没有丝毫保留,就像师傅手把手地带徒弟一样。最初,他只是小范围地和客户讲讲自动化知识,但随着听众越来越多,纪长波索性开起了“技术分享课”,一开就是一周,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纪长波至今还和客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项目做完,大家也都成了朋友。
纪长波有一个令他佩服的人,那就是郎海默。进入项目组时,郎海默刚加入西门子不久。之前在法国的留学经历和整车厂的工作经验让他经常能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给团队带来不少帮助。
郎海默平时比较安静,少言寡语,但工作起来思维缜密,勇于创新。这个项目涉及到三方合作,共有14个工作组、350多人参与其中,各种合作关系交错庞杂。郎海默仔细理清了各方的分工合作,用一张“屋子”结构的示意图清晰地解释了复杂的工作架构。这是他的独创。这张示意图后来被反复使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戴霁明对郎海默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给团队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做事系统化,看问题很全面。”
部分项目成员的合影
每天早上8:30,技术销售经理蔡杨会准时出现在晨会现场。他要召集西门子多个团队、合作伙伴和客户每天开会沟通,更新项目进展,落实每一个细节。在一块简单的白板上,大家记录着每一个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
蔡杨喜欢跑步,在他看来,跑步和开晨会一样,最重要的是坚持。他认为:“无论什么事,做一天两天容易,日复一日,做几个月就难了,但只有坚持把握每一个细节,才能保证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除了本职工作,张明还交给蔡杨一个任务——照顾工程师陈辉。蔡杨说:“辉哥这人特别执着,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要是有什么问题没解决,他就睡不着觉。当时我和他合租一个房子,他经常半夜起来钻研技术问题。辉哥工作起来啊,太不爱惜自己身体了,所以张明总经常提醒我照顾他。”
天道酬勤。项目结束后,陈辉将自己在项目中钻研出的技术成果申请了专利。
2018年12月,项目正式通过工信部验收。这个项目在公司内被称为“西门子全球首个离散行业数字化企业项目”。相比原来的自动化生产车间,智能制造样板间的生产效率预计提升50%,产品不良率降低56%,运营成本降低21%,产品研发周期将缩短30%。
虽然无数次往返贵阳,但大家基本上没有进过贵阳市,每次都是往返于机场和客户工厂的两点一线之间。项目结束后,大家终于有了兴致,在贵阳当了一回游客,就好像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一样。
大家在贵阳当了一回游客,就好像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一样。
176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