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产品经理手册

社区产品手册:社区产品如何从0到1?


Listen Later

当下Web3的热度又开始上升,最近我调研了一些所谓SocialFi的社交产品之后,发现了一些通病:羊毛党聚集,内容死气沉沉。到底原因何在?站在Web3的风口,我们还需要回看Web2的社区产品是如何展现出勃勃生机的。
从0到1的社区产品,通常要解以下四个问题:社区定位问题、玩法机制设计、种子人群导入、内容冷启动。

1. 社区定位问题

社区的本质就是同好圈层,在早期需要有足够明确的人群定位,让用户一听就知道是和谁在一起,能获得哪些信息。
尤其在早期,社区产品功能需要与该圈子人群特征保持一致。例如,传统的SNS平台,Facebook、Twitter、Instagram。虽然都是发帖,但是根据不同定位设计的功能,让他们找到了各自的生态位。
例如,Facebook早期主打实名制社交,形成了在熟人圈子分享新鲜事的用户心智;Twitter早期限制140字短消息,放不下一点废话,因此形成了新闻热点传播的用户心智;Instagram早期主打照片滤镜,最后变成了时尚艺术圈的用户心智。

2. 社区玩法机制设计

我们根据定位的人群画像,需要设计与之匹配的社区核心玩法。
不同的社区的核心玩法不尽相同,例如,微博是关注和转发帖子,小红书是关注和点赞,Soul是配对和聊天。一些产品功能虽然相似,但场景的不同也导致内容载体的形式不同。以下是从Web1到Web2的社区产品类型拆解。
大家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内容为中心慢慢转移到以人为中心。
不管哪个社区产品,需要先识别出核心的交互对象(内容载体)和交互行为是什么?例如,微博是帖子,用户会针对帖子评论和转发;Bilibili是视频,用户在视频上可以发弹幕和投币点赞收藏。
下图是我们对语音社交产品的社交对象的架构拆解。
一些优秀社区产品的核心玩法也基本符合“上瘾(Hooked)”机制设计模式,分四个步骤:触发器(Trigger)、行为(Action)、奖励(Reward)、投入(Investment)。我们需要将4个步骤形成一个有效的持续的闭环机制,我们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1.触发器(Trigger):朋友圈,有人为你的朋友圈点赞的时候的小红点,吸引你点击查看;
2.行为(Action):点开看到了别人给你的评论,你也为他点个赞或者留个言;
3.奖励(Reward):当看到一群人都在为你点赞时候,你也莫名的高兴;
4. 投入(Investment):你开始回复他人评论,期待更多的反馈。

Tip:内容载体的时空观

早年网络限制,社交产品以帖子为主,信息是异步承载的,人们可以在较长时间里面持续的评论留言,例如,百度贴吧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帖子热度半年不减。相同的帖子下,人们在不同时空中互动,这也是帖子价值所在。

但后起之秀Clubhouse的语音社交房间的话题讨论只有几个小时,时效短,复用性弱,还没有传播开,房间就已经结束了,虽然房间回放功能,能够延长房间的消费时长,但由于回放失去了互动性,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何解这个问题?

最近伊能静主持的“大潮起香江”Twitter Space房间引爆了币圈,当天该房间有七万人收听,并且在房间结束后还依然热度不减。

Twitter本身是以热点话题的讨论为主,将语音房与帖子相结合也并不违和。从房间的预热期、直播互动到回听的过程中,以帖子作为载体形式,让事件可以持续发酵,从而延长话题的生命周期。

这对我们启示是,关注事件本身而不能仅局限在载体形式之中,让事件能够在平台长时间传播和发酵,这才有了平台的价值。

3. 要吸引怎么样的种子人群

社区产品就是一个庞大聚类器。什么样的人群吸引什么样的人。光有App的差异性功能是不够的。符合产品调性的第一批种子人群很重要。

如果门槛过低,导致人群过杂,吸引来一群价值观不同人的人一锅乱炖,长期的用户留存必然较低。

社区产品早期门槛限制,也决定了社区的长远发展方向。好的社区产品应该有明确社区规则和底线,抑制人性恶的一面,激励人性善的一面,社区氛围才会变好。

我回想起最近一次租公寓的经历。当时考察了好几个公寓,便宜的和贵的差几倍以上。实地考察后体会到,公寓不光是性价比问题,你的邻居是一群怎么样的人也很重要,有时候你甚至会担心是否安全。最后我选择较贵的一家青年公寓,除了硬件考量以外,主要也是因为能付得起这个价位的年轻人,应该也是在中等收入以上人群。

4. 解决内容冷启的问题

对于UGC社区来说,光有人还不够,冷启动难在没有内容,UGC氛围起不来,人也留不住,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冷启阶段的内容供给来源于以下4个方面:

内容转采,国内的微信、抖音、头条等平台都有大量自媒体,挖掘这些平台的自媒体,转采作为供给,可以迅速达成KPI,但问题在于没有特色,如果全是转采,我们还要回答:用户为什么会被吸引过来呢?

1. PGC定制化内容,

请专业创作者来制作平台独占专业内容,形成特定的内容消费心智,这种内容制作成本较高,但是PGC的问题在于光有消费,但却没有明确的社区心智。资金投入停了,内容也停了,最后雁过无痕;

2. UGC激励,

在最早期运营会扮演用户生产内容带动氛围,这是必要的,但是这个量远远不够的,因此运营会策划活动激励用户生产,但不好的活动机制也可能招致羊毛党的问题,如果一个活动只是拉升了数据,但是破坏了社区的氛围还不如不做,真正的UGC应当是用户自发的。

3. KOC(关键意见消费者)/KOL导入,相较于KOL,KOC更接地气对粉丝更有信任感和亲和力,产品早期通常会设置一定的门槛,保证人群的纯度,前期导入KOC通常是通过刷脸和邀请码,让他们能邀请自己身边好友深度参与和玩起来。平时给予一些情感激励和物质奖励,对于将来也要给他们一定的希望,让他们能够了解到他们在平台的发展前景。

最后,讲讲如何评价一个社区的好坏

社区产品最看重的应该是社区氛围,但是社区氛围又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指标。

因此为了完成KPI,我们常常会盯着几个可量化指标:社交关系量、内容供给量、社交互动率、内容推荐效率,但只盯着以上任何单一指标,都会陷入局部视角。带来如注水、薅羊毛、过度内容审查等反向操作,最终破坏的还是社区氛围本身。如果在早期,硬要设置一个北极星,那特定人群的渗透率可能会更合适一些。

作为产品设计者和运营者,我们应当将社区比作“人”,我们应当以交朋友的方式去对待社区里的这些社区用户,我们才会获得应有的回报。

2022年10月,马斯克在收购推特后,抱着洗手池入驻了Twitter总部,他立即开除了CEO、CFO、审查官和法务。马斯克指责Twitter机器人账号注水和永久封禁账号的问题,扬言要给鸟儿自由。希望新的Twitter能和特斯拉、SpaceX一样,成为业界标杆,也给国内社交平台做一些示范。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AI时代的产品经理手册By PM熊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