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当下Web3的热度又开始上升,最近我调研了一些所谓SocialFi的社交产品之后,发现了一些通病:羊毛党聚集,内容死气沉沉。到底原因何在?站在Web3的风口,我们还需要回看Web2的社区产品是如何展现出勃勃生机的。
从0到1的社区产品,通常要解以下四个问题:社区定位问题、玩法机制设计、种子人群导入、内容冷启动。
1. 社区定位问题
社区的本质就是同好圈层,在早期需要有足够明确的人群定位,让用户一听就知道是和谁在一起,能获得哪些信息。2. 社区玩法机制设计
我们根据定位的人群画像,需要设计与之匹配的社区核心玩法。Tip:内容载体的时空观
早年网络限制,社交产品以帖子为主,信息是异步承载的,人们可以在较长时间里面持续的评论留言,例如,百度贴吧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帖子热度半年不减。相同的帖子下,人们在不同时空中互动,这也是帖子价值所在。
但后起之秀Clubhouse的语音社交房间的话题讨论只有几个小时,时效短,复用性弱,还没有传播开,房间就已经结束了,虽然房间回放功能,能够延长房间的消费时长,但由于回放失去了互动性,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何解这个问题?
最近伊能静主持的“大潮起香江”Twitter Space房间引爆了币圈,当天该房间有七万人收听,并且在房间结束后还依然热度不减。
Twitter本身是以热点话题的讨论为主,将语音房与帖子相结合也并不违和。从房间的预热期、直播互动到回听的过程中,以帖子作为载体形式,让事件可以持续发酵,从而延长话题的生命周期。
这对我们启示是,关注事件本身而不能仅局限在载体形式之中,让事件能够在平台长时间传播和发酵,这才有了平台的价值。
3. 要吸引怎么样的种子人群
社区产品就是一个庞大聚类器。什么样的人群吸引什么样的人。光有App的差异性功能是不够的。符合产品调性的第一批种子人群很重要。
如果门槛过低,导致人群过杂,吸引来一群价值观不同人的人一锅乱炖,长期的用户留存必然较低。
社区产品早期门槛限制,也决定了社区的长远发展方向。好的社区产品应该有明确社区规则和底线,抑制人性恶的一面,激励人性善的一面,社区氛围才会变好。
我回想起最近一次租公寓的经历。当时考察了好几个公寓,便宜的和贵的差几倍以上。实地考察后体会到,公寓不光是性价比问题,你的邻居是一群怎么样的人也很重要,有时候你甚至会担心是否安全。最后我选择较贵的一家青年公寓,除了硬件考量以外,主要也是因为能付得起这个价位的年轻人,应该也是在中等收入以上人群。
4. 解决内容冷启的问题
对于UGC社区来说,光有人还不够,冷启动难在没有内容,UGC氛围起不来,人也留不住,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冷启阶段的内容供给来源于以下4个方面:
内容转采,国内的微信、抖音、头条等平台都有大量自媒体,挖掘这些平台的自媒体,转采作为供给,可以迅速达成KPI,但问题在于没有特色,如果全是转采,我们还要回答:用户为什么会被吸引过来呢?
1. PGC定制化内容,
请专业创作者来制作平台独占专业内容,形成特定的内容消费心智,这种内容制作成本较高,但是PGC的问题在于光有消费,但却没有明确的社区心智。资金投入停了,内容也停了,最后雁过无痕;
2. UGC激励,
在最早期运营会扮演用户生产内容带动氛围,这是必要的,但是这个量远远不够的,因此运营会策划活动激励用户生产,但不好的活动机制也可能招致羊毛党的问题,如果一个活动只是拉升了数据,但是破坏了社区的氛围还不如不做,真正的UGC应当是用户自发的。
3. KOC(关键意见消费者)/KOL导入,相较于KOL,KOC更接地气对粉丝更有信任感和亲和力,产品早期通常会设置一定的门槛,保证人群的纯度,前期导入KOC通常是通过刷脸和邀请码,让他们能邀请自己身边好友深度参与和玩起来。平时给予一些情感激励和物质奖励,对于将来也要给他们一定的希望,让他们能够了解到他们在平台的发展前景。
最后,讲讲如何评价一个社区的好坏
社区产品最看重的应该是社区氛围,但是社区氛围又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指标。
因此为了完成KPI,我们常常会盯着几个可量化指标:社交关系量、内容供给量、社交互动率、内容推荐效率,但只盯着以上任何单一指标,都会陷入局部视角。带来如注水、薅羊毛、过度内容审查等反向操作,最终破坏的还是社区氛围本身。如果在早期,硬要设置一个北极星,那特定人群的渗透率可能会更合适一些。
作为产品设计者和运营者,我们应当将社区比作“人”,我们应当以交朋友的方式去对待社区里的这些社区用户,我们才会获得应有的回报。
2022年10月,马斯克在收购推特后,抱着洗手池入驻了Twitter总部,他立即开除了CEO、CFO、审查官和法务。马斯克指责Twitter机器人账号注水和永久封禁账号的问题,扬言要给鸟儿自由。希望新的Twitter能和特斯拉、SpaceX一样,成为业界标杆,也给国内社交平台做一些示范。
当下Web3的热度又开始上升,最近我调研了一些所谓SocialFi的社交产品之后,发现了一些通病:羊毛党聚集,内容死气沉沉。到底原因何在?站在Web3的风口,我们还需要回看Web2的社区产品是如何展现出勃勃生机的。
从0到1的社区产品,通常要解以下四个问题:社区定位问题、玩法机制设计、种子人群导入、内容冷启动。
1. 社区定位问题
社区的本质就是同好圈层,在早期需要有足够明确的人群定位,让用户一听就知道是和谁在一起,能获得哪些信息。2. 社区玩法机制设计
我们根据定位的人群画像,需要设计与之匹配的社区核心玩法。Tip:内容载体的时空观
早年网络限制,社交产品以帖子为主,信息是异步承载的,人们可以在较长时间里面持续的评论留言,例如,百度贴吧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帖子热度半年不减。相同的帖子下,人们在不同时空中互动,这也是帖子价值所在。
但后起之秀Clubhouse的语音社交房间的话题讨论只有几个小时,时效短,复用性弱,还没有传播开,房间就已经结束了,虽然房间回放功能,能够延长房间的消费时长,但由于回放失去了互动性,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何解这个问题?
最近伊能静主持的“大潮起香江”Twitter Space房间引爆了币圈,当天该房间有七万人收听,并且在房间结束后还依然热度不减。
Twitter本身是以热点话题的讨论为主,将语音房与帖子相结合也并不违和。从房间的预热期、直播互动到回听的过程中,以帖子作为载体形式,让事件可以持续发酵,从而延长话题的生命周期。
这对我们启示是,关注事件本身而不能仅局限在载体形式之中,让事件能够在平台长时间传播和发酵,这才有了平台的价值。
3. 要吸引怎么样的种子人群
社区产品就是一个庞大聚类器。什么样的人群吸引什么样的人。光有App的差异性功能是不够的。符合产品调性的第一批种子人群很重要。
如果门槛过低,导致人群过杂,吸引来一群价值观不同人的人一锅乱炖,长期的用户留存必然较低。
社区产品早期门槛限制,也决定了社区的长远发展方向。好的社区产品应该有明确社区规则和底线,抑制人性恶的一面,激励人性善的一面,社区氛围才会变好。
我回想起最近一次租公寓的经历。当时考察了好几个公寓,便宜的和贵的差几倍以上。实地考察后体会到,公寓不光是性价比问题,你的邻居是一群怎么样的人也很重要,有时候你甚至会担心是否安全。最后我选择较贵的一家青年公寓,除了硬件考量以外,主要也是因为能付得起这个价位的年轻人,应该也是在中等收入以上人群。
4. 解决内容冷启的问题
对于UGC社区来说,光有人还不够,冷启动难在没有内容,UGC氛围起不来,人也留不住,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冷启阶段的内容供给来源于以下4个方面:
内容转采,国内的微信、抖音、头条等平台都有大量自媒体,挖掘这些平台的自媒体,转采作为供给,可以迅速达成KPI,但问题在于没有特色,如果全是转采,我们还要回答:用户为什么会被吸引过来呢?
1. PGC定制化内容,
请专业创作者来制作平台独占专业内容,形成特定的内容消费心智,这种内容制作成本较高,但是PGC的问题在于光有消费,但却没有明确的社区心智。资金投入停了,内容也停了,最后雁过无痕;
2. UGC激励,
在最早期运营会扮演用户生产内容带动氛围,这是必要的,但是这个量远远不够的,因此运营会策划活动激励用户生产,但不好的活动机制也可能招致羊毛党的问题,如果一个活动只是拉升了数据,但是破坏了社区的氛围还不如不做,真正的UGC应当是用户自发的。
3. KOC(关键意见消费者)/KOL导入,相较于KOL,KOC更接地气对粉丝更有信任感和亲和力,产品早期通常会设置一定的门槛,保证人群的纯度,前期导入KOC通常是通过刷脸和邀请码,让他们能邀请自己身边好友深度参与和玩起来。平时给予一些情感激励和物质奖励,对于将来也要给他们一定的希望,让他们能够了解到他们在平台的发展前景。
最后,讲讲如何评价一个社区的好坏
社区产品最看重的应该是社区氛围,但是社区氛围又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指标。
因此为了完成KPI,我们常常会盯着几个可量化指标:社交关系量、内容供给量、社交互动率、内容推荐效率,但只盯着以上任何单一指标,都会陷入局部视角。带来如注水、薅羊毛、过度内容审查等反向操作,最终破坏的还是社区氛围本身。如果在早期,硬要设置一个北极星,那特定人群的渗透率可能会更合适一些。
作为产品设计者和运营者,我们应当将社区比作“人”,我们应当以交朋友的方式去对待社区里的这些社区用户,我们才会获得应有的回报。
2022年10月,马斯克在收购推特后,抱着洗手池入驻了Twitter总部,他立即开除了CEO、CFO、审查官和法务。马斯克指责Twitter机器人账号注水和永久封禁账号的问题,扬言要给鸟儿自由。希望新的Twitter能和特斯拉、SpaceX一样,成为业界标杆,也给国内社交平台做一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