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每天6分钟学点心理学

社心第九章:第二部分 利他行为


Listen Later

社心第九章侵犯与利他

第二部分 利他行为

(一)定义

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利他行为有以下几个特征:

1.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 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3. 自愿的;

4. 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二)求助者的特点

1. 求助者需要帮助的程度:一般来说,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必须求得帮助的人;

2.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帮助;

3. 外貌特征: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4. 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应当承担的责任。

(三)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1.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利他者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观念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都是他成人以后所做出的利他行为的重要原因;

2. 人格因素:通过研究利他行为者的人格发现某些人格特征使人们容易去帮助别人,人格特征在利他行为当中起到某种中介的作用;

3. 利他者的性别差异:有些研究表明,女性的人道主义思想比男性强烈,也有研究表明,女性不像男性那样爱帮助别人;

4. 利他者心境的作用:积极的心境可以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达尔文曾经指出,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

2. 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人们较有可能在晴朗的天气里帮助他人,而较少在寒冷和刮风的天气里帮助别人。此外,噪音会使利他行为减少。

3. 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1)旁观者的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家达里和拉坦的试验结果表明:被试认为旁观者越多,就越不会轻易给予帮助。该问题的理论解释之一就是责任扩散。所谓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旁观者效应是指当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也越长,这种现象称之为旁观者效应。其原因可能与责任分散、情境的不确定性以及评价恐惧有关。

(2)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我们通常要在做出判断后才能采取行动,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4. 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社会规范就是行为态度和信仰的模式,社会中的个体面临着必须遵守社会规范的压力,如果他们违背了这种规范就有可能遭到社会排斥或各种各样的惩罚。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特别重要的社会规范有前述的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和平等规范。

(五)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仿

按照传统的学习理论,利他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强化而建立的。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社会心理学|每天6分钟学点心理学By 22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