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自我意识
第二部分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的,它也是在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1. 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
自我意识的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三个标志。
(1)物-我知觉分化
物-我知觉分化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最初出现的是物-我感觉分化;1岁末婴儿在感觉上对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和结果产生了分化;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幼儿出现最初的随意性动作,并知觉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这标志着最初的主体意识出现。
(2)人-我知觉分化
人-我知觉分化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其一是对人微笑,3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对他人微笑,表明婴儿对他人刺激发生了反应,这是一种最初的人际相互作用反应;其二是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婴儿认识他人的形象比认识自己的形象出现得更早。
(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
1岁以后,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同表示自己的语词(名字)联系起来。约在2岁末幼儿开始能使用物主代词“我的”,直到最后能使用人称代词“我”。
人称代词“我”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从把自己当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由此出发,儿童进一步发展起自我评价,产生自我情感,到3岁时出现明显的自尊心和羞耻感等。
2. 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1)物-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以及它们的协调发展。
(2)人-我知觉分化依赖于注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视觉表象及其记忆能力的出现。
(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需要复杂的抽象、概括能力,而这又是以大脑皮质尤其是各语言代表区以及大脑额叶的成熟发展及其机能的更为复杂化为前提的。
(4)从完全缺损的极端情况分析,无脑畸形儿由于不存在大脑皮质这一生理基础,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自我意识。
综上所述,生理及其相应的心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前提。
(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库利认为,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通过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生发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
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而逐步形成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 玩耍(模仿)阶段。个体获得自我形象的角色的最初阶段,只涉及一两个他人的角色扮演。
2. 游戏阶段。个体在组织活动中扮演多人的角色,从进行协作活动的群体中获得多重自我形象。
3. 博弈阶段。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个体具有了扮演“一般他人”的能力。
(三)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许多研究者认为自我意识更多的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1. 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它对自我意识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影响有关自我隶属于某一阶级、阶层的社会自我意识,从而决定自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二是影响个体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2.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国家的宣传体系、宗教团体、风俗、习惯传统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可能形成共同的自我意识成分。
3. 家庭
家庭是在个体早期生活阶段中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其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许多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是他们父母如何看待他们的反映。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属于重要他人,是文化的传递者,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奖惩来影响其自我意识的形成。
4.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指个体依据这种行为规范集合去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自己的义务。个体的角色扮演成功,易于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促进更高成就意识的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环境:反之,角色扮演者会常常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体验到焦虑、紧张,使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受损。
5. 他人的评价
我们的大多数有关自己的信息都来源于他人,是对他人评价的反映。他人评价对自我意识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6. 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指目标、规范、价值被个体作为行动指南,用以约束、调整自己行为的群体。研究表明,参照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个体自我观念的重要来源。个体常常根据参照群体的价值取向定义自己,形成自我观念,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倾向理解为一种期望,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融入自己的意识之中,与参照群体比较以进行自身地位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自我意识
第二部分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的,它也是在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1. 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
自我意识的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三个标志。
(1)物-我知觉分化
物-我知觉分化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最初出现的是物-我感觉分化;1岁末婴儿在感觉上对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和结果产生了分化;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幼儿出现最初的随意性动作,并知觉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这标志着最初的主体意识出现。
(2)人-我知觉分化
人-我知觉分化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其一是对人微笑,3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对他人微笑,表明婴儿对他人刺激发生了反应,这是一种最初的人际相互作用反应;其二是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婴儿认识他人的形象比认识自己的形象出现得更早。
(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
1岁以后,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同表示自己的语词(名字)联系起来。约在2岁末幼儿开始能使用物主代词“我的”,直到最后能使用人称代词“我”。
人称代词“我”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从把自己当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由此出发,儿童进一步发展起自我评价,产生自我情感,到3岁时出现明显的自尊心和羞耻感等。
2. 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1)物-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以及它们的协调发展。
(2)人-我知觉分化依赖于注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视觉表象及其记忆能力的出现。
(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需要复杂的抽象、概括能力,而这又是以大脑皮质尤其是各语言代表区以及大脑额叶的成熟发展及其机能的更为复杂化为前提的。
(4)从完全缺损的极端情况分析,无脑畸形儿由于不存在大脑皮质这一生理基础,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自我意识。
综上所述,生理及其相应的心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前提。
(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库利认为,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通过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生发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
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而逐步形成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 玩耍(模仿)阶段。个体获得自我形象的角色的最初阶段,只涉及一两个他人的角色扮演。
2. 游戏阶段。个体在组织活动中扮演多人的角色,从进行协作活动的群体中获得多重自我形象。
3. 博弈阶段。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个体具有了扮演“一般他人”的能力。
(三)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许多研究者认为自我意识更多的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1. 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它对自我意识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影响有关自我隶属于某一阶级、阶层的社会自我意识,从而决定自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二是影响个体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2.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国家的宣传体系、宗教团体、风俗、习惯传统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可能形成共同的自我意识成分。
3. 家庭
家庭是在个体早期生活阶段中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其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许多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是他们父母如何看待他们的反映。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属于重要他人,是文化的传递者,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奖惩来影响其自我意识的形成。
4.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指个体依据这种行为规范集合去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自己的义务。个体的角色扮演成功,易于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促进更高成就意识的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环境:反之,角色扮演者会常常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体验到焦虑、紧张,使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受损。
5. 他人的评价
我们的大多数有关自己的信息都来源于他人,是对他人评价的反映。他人评价对自我意识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6. 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指目标、规范、价值被个体作为行动指南,用以约束、调整自己行为的群体。研究表明,参照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个体自我观念的重要来源。个体常常根据参照群体的价值取向定义自己,形成自我观念,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倾向理解为一种期望,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融入自己的意识之中,与参照群体比较以进行自身地位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