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哲学家那些事儿

书单 | 阿伦特《心灵生活》再谈海德格尔与艾希曼“普通人并非一粒尘埃”


Listen Later

“在阿伦特看来,思考、意志、判断三种能力,没有一种有权支配其他两种,每一种都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可或缺,健全的心灵状态应是三者的各司其职、和谐相处。学者莫学海德格尔,民众莫学艾希曼。共享的尘世世界,乃由每个人的自觉努力来保证。普通人并非一粒尘埃,他不应妄自菲薄,仅作为工具人、“活死人”“盛世牛马、乱世炮灰”而苟活。”

阿伦特(Hannah Arendt)

20世纪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她出生于德国一个世俗犹太家庭,因犹太人身份受到迫害,曾短暂被捕,随后逃往巴黎,积极参与犹太难民组织的工作,最终定居美国。阿伦特曾先后在马尔堡大学、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哲学、神学等,师从马丁·海德格尔和卡尔·雅斯贝尔斯等著名学者,她是普林斯顿大学第一位女性终身教授,以其对政治现象的独到分析而闻名。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二十世纪最重要、最具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他开创性的核心著作《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深刻影响了存在主义、现象学、诠释学、解构主义等后世众多哲学流派和思想家,如汉娜·鄂兰、萨特、福柯、德里达等。 海德格尔的生平与其哲学成就一样备受关注,尤其是在纳粹时期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期间的行为和政治立场,至今仍是哲学界和历史学界争论的焦点。其纳粹往事、对胡塞尔一家的态度等问题,常引起激烈讨论。

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

纳粹德国前纳粹党卫军中校,二战针对犹太人大屠杀的主要责任人和组织者之一,并且组织和执行“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往阿根廷定居,后遭以色列特务逮捕,公开审判后绞死。阿伦特作为记者报道了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1963),提出了极具争议的“平庸的恶”概念,认为艾希曼的罪行并非源于邪恶的动机,而是源于“无思”(thoughtlessness),即缺乏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文章参考

陈 伟《阿伦特的告诫:学者莫学海德格尔,民众莫学艾希曼》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谈谈哲学家那些事儿By Teresa叶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