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大家好,我是敢想老田。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职业AI数据标注师。你们可能觉得这名字高大上,像是什么科技新贵,但其实啊,它更像是21世纪的纺织女工,坐在键盘前,一针一线地缝补着人工智能的华丽外衣。不过别急,我会用亲身视角,带你们钻进这个迷宫,看看里面藏着什么酸甜苦辣。故事从一个咖啡馆开始,那地方在北京798附近,名字我就不提了,免得广告嫌疑,但里面有个咖啡机器人,据说是照着店老板的脸建模的,整得像个科幻片道具。我那天喝着咖啡,偶遇了主角廖仔一个99年出生的小伙子。他正盯着那个机器人发呆,眼神里既有憧憬又带点自嘲。这个场景太有意思了,机器人在那儿装模作样,真正的咖啡师却忙得团团转,这不就是AI行业的缩影吗?表面光鲜,背后全是人力苦力。
廖仔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草根逆袭的微型史诗。他专科毕业,原在深圳体制内混日子,每天朝九晚五,活得跟复印机似的。他说,不想人生一眼望到头,就辞职学了个建筑设计课程。结果呢?设计没做成,反而误打误撞进了AI圈。现在,他成了外包数据标注师,月薪从3K飙到13K。听起来挺励志吧?但别被数字忽悠了。他领导着10人小组,给大厂的大模型做评估,干着比单纯标注高级的活儿,但本质上还是拧螺丝钉。廖仔自嘲我这叫高级螺丝工,至少知道用什么工具拧,怎么拧效率高。他给我举例,教AI冲咖啡就像教孩子走路得一步步标注咖啡豆的种植研磨分子结构,调校模型让它自己学。可现实是,这些标注数据像流水线上的零件,拼凑起来容易,积累个人价值难。
相比之下,苏打的故事就是另一面镜子了。985硕士毕业的她,原本工作顺风顺水,去年跟老板吵架离职后,陷入职业空窗期。AI热潮一来,她心动了,以为数据标注是转型捷径。结果呢?一次兼职让她彻底清醒。那是在一个微信群里的活儿,为大模型输出结果打分,按件计费,每单37元。她得先啃几十页的打分标准,试标通过才能上岗。苏打吐槽这活儿烧脑又耗体力,像答无数张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标准还变来变去,我标注两次相似的答案,结果一个满分一个零分,你说气人不气人?她算了笔账,兼职三四个小时全神贯注,时薪才3060块。眼睛累得发酸,脑子转不动了,钱还没挣多少。群里天天新人进旧人出,价格压得低,苏打果断抽身这就是个无底洞,看不到头,还随时被AI抢饭碗。
为什么数据标注师这么尴尬?得听专业人士Jackson的解读。他在上海搞基础模型训练,用金字塔比喻AI行业塔底是标注师,像苏打那样的体力工腰部是应用开发者塔尖才是模型设计的大神。标注工作集中在微调和强化阶段简单说,就是教会AI怎么回答和选哪个答案好。听起来重要吧?可现实是,廉价!大厂精打细算,外包给众包平台,工资低得可怜。兼职日薪120500元,外包月薪917K,正式岗1525K,比技术岗差远了。Jackson坦言老板们更关心成本,人工标注虽好,但用AI合成次优数据更便宜。这不,一些岗位已经被AI替代了苹果裁了Siri团队,特斯拉开掉200名视频标注员。模型变强了,标注师反倒失业了,这不是讽刺吗?
但行业需求还在增长。清华大学报告显示,2024年数据标注企业从457家飙到1195家,市场规模2025年要破120亿。问题是,增长是横向的,新场景带来新需求,可标注师个人难上升。苏打的朋友,一个资深标注师,劝她别入坑这行天花板低,跳不进核心层。Jackson补充,学历是硬门槛本科做应用,硕士微调,博士才玩基础模型。廖仔没高学历,却靠主动学习突围。他业余啃AI知识两小时,还开小红书账号分享心得。他引用古语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份韧性,让他从被AI冲击的设计师转型成标注领队。
结尾了,我坐在那个咖啡馆,看着咖啡机器人一动不动。它只是个装饰品,提醒我们AI再牛,也得靠人教。数据标注师们迷失在数据汪洋里,有人像廖仔奋力突围,有人像苏打无奈抽身。这不是简单的职业问题,而是时代的缩影技术在狂奔,人性在挣扎。记住,主动权在咱们手里。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我是敢想老田,下期见
大家好,我是敢想老田。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职业AI数据标注师。你们可能觉得这名字高大上,像是什么科技新贵,但其实啊,它更像是21世纪的纺织女工,坐在键盘前,一针一线地缝补着人工智能的华丽外衣。不过别急,我会用亲身视角,带你们钻进这个迷宫,看看里面藏着什么酸甜苦辣。故事从一个咖啡馆开始,那地方在北京798附近,名字我就不提了,免得广告嫌疑,但里面有个咖啡机器人,据说是照着店老板的脸建模的,整得像个科幻片道具。我那天喝着咖啡,偶遇了主角廖仔一个99年出生的小伙子。他正盯着那个机器人发呆,眼神里既有憧憬又带点自嘲。这个场景太有意思了,机器人在那儿装模作样,真正的咖啡师却忙得团团转,这不就是AI行业的缩影吗?表面光鲜,背后全是人力苦力。
廖仔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草根逆袭的微型史诗。他专科毕业,原在深圳体制内混日子,每天朝九晚五,活得跟复印机似的。他说,不想人生一眼望到头,就辞职学了个建筑设计课程。结果呢?设计没做成,反而误打误撞进了AI圈。现在,他成了外包数据标注师,月薪从3K飙到13K。听起来挺励志吧?但别被数字忽悠了。他领导着10人小组,给大厂的大模型做评估,干着比单纯标注高级的活儿,但本质上还是拧螺丝钉。廖仔自嘲我这叫高级螺丝工,至少知道用什么工具拧,怎么拧效率高。他给我举例,教AI冲咖啡就像教孩子走路得一步步标注咖啡豆的种植研磨分子结构,调校模型让它自己学。可现实是,这些标注数据像流水线上的零件,拼凑起来容易,积累个人价值难。
相比之下,苏打的故事就是另一面镜子了。985硕士毕业的她,原本工作顺风顺水,去年跟老板吵架离职后,陷入职业空窗期。AI热潮一来,她心动了,以为数据标注是转型捷径。结果呢?一次兼职让她彻底清醒。那是在一个微信群里的活儿,为大模型输出结果打分,按件计费,每单37元。她得先啃几十页的打分标准,试标通过才能上岗。苏打吐槽这活儿烧脑又耗体力,像答无数张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标准还变来变去,我标注两次相似的答案,结果一个满分一个零分,你说气人不气人?她算了笔账,兼职三四个小时全神贯注,时薪才3060块。眼睛累得发酸,脑子转不动了,钱还没挣多少。群里天天新人进旧人出,价格压得低,苏打果断抽身这就是个无底洞,看不到头,还随时被AI抢饭碗。
为什么数据标注师这么尴尬?得听专业人士Jackson的解读。他在上海搞基础模型训练,用金字塔比喻AI行业塔底是标注师,像苏打那样的体力工腰部是应用开发者塔尖才是模型设计的大神。标注工作集中在微调和强化阶段简单说,就是教会AI怎么回答和选哪个答案好。听起来重要吧?可现实是,廉价!大厂精打细算,外包给众包平台,工资低得可怜。兼职日薪120500元,外包月薪917K,正式岗1525K,比技术岗差远了。Jackson坦言老板们更关心成本,人工标注虽好,但用AI合成次优数据更便宜。这不,一些岗位已经被AI替代了苹果裁了Siri团队,特斯拉开掉200名视频标注员。模型变强了,标注师反倒失业了,这不是讽刺吗?
但行业需求还在增长。清华大学报告显示,2024年数据标注企业从457家飙到1195家,市场规模2025年要破120亿。问题是,增长是横向的,新场景带来新需求,可标注师个人难上升。苏打的朋友,一个资深标注师,劝她别入坑这行天花板低,跳不进核心层。Jackson补充,学历是硬门槛本科做应用,硕士微调,博士才玩基础模型。廖仔没高学历,却靠主动学习突围。他业余啃AI知识两小时,还开小红书账号分享心得。他引用古语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份韧性,让他从被AI冲击的设计师转型成标注领队。
结尾了,我坐在那个咖啡馆,看着咖啡机器人一动不动。它只是个装饰品,提醒我们AI再牛,也得靠人教。数据标注师们迷失在数据汪洋里,有人像廖仔奋力突围,有人像苏打无奈抽身。这不是简单的职业问题,而是时代的缩影技术在狂奔,人性在挣扎。记住,主动权在咱们手里。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我是敢想老田,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