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2021-11-17 12:58 新华社
今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的预售模式引发大量吐槽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正式落下帷幕。虽然销售总量依旧火爆,但今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的预售模式却引发了不小争议。
记者调查发现,预售引发大量吐槽。有不少消费者反映,付完尾款后发现,有些号称最低价的预售商品比现买还贵;找商家协商,却发现保价套路多,售后服务混乱。
预售比现买还贵,“尾款人”质疑遭欺诈
自10月下旬以来,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开启预售活动,以最低价、限量款等吸引消费者预付下单。
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各大电商平台预售期热度同比大幅增长。10月20日,天猫、京东同时开启“双十一”预售,据淘宝直播数据显示,仅首日,两名头部主播首场直播观看人次均在2亿以上,销售额合计逾200亿元,其中不少是预售商品。11月1日零点后,“尾款人”陆续开始支付。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消费者反映,有的商品预售价高于现售价。
邓邓购买一款品牌手机,原价近4000元,商家称预售可以优惠500元。但付完尾款后几天,邓邓发现该产品以现货方式上架,可优惠700元。邓邓质疑,之前等链接上架、蹲点付款,等了快半个月价格却更贵,那么预售的意义是什么?
天津市民小张也遇到同样情况。熬夜付完一件大衣的尾款,她再进直播间发现,预售总价比直播间现货价贵了100元。“当时问过客服预售价是否是最低价,客服很肯定地承诺,所以我才下单。”
还有消费者发现,需要支付的尾款高于预售时标出的尾款。预售期间,小彭看到一家体育品牌网店打出的优惠:指定日期时间段下单,算上送定金和符合该商品价格段的满减优惠,一双运动鞋到手价只需268元。等到付尾款,他一步步操作下来需要支付287元。
一位大学生告诉记者,她发现个别商家在“到手价”上做手脚。“消费者通常认为的‘到手价’等于‘定金+尾款’,但有商家故意将‘到手价’解释为‘尾款’,隐蔽地提高了价格。”
在黑猫投诉上,有消费者投诉称,商家承诺预付减双倍定金,结果只减了一倍。某运动品牌被消费者大量投诉,均称商家在承诺预售价为最低价后,放出力度更大的优惠券。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商家标榜的最低预售价高于直接支付价,属于不履行价格承诺,涉嫌虚假宣传。
预售商品想要退款不容易
“7天无理由退换”已成多数网购商品惯例,但不少消费者表示,预售商品想退款却没那么便捷。
记者调查发现,定金是很多消费者对预售吐槽最多的。虽然有些商家承诺可以退还定金,但一些消费者按照预售协议申请时发现困难重重。
天津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某运动品牌商家曾表示,预售期间前4小时内付定金,后期不满意可以退定金。但后来要退货时商家说,需要等到收货后才能申请退款,结果长时间都无法拿到退款。
一些已经提交退定金申请的消费者还表示,被告知无法退还。“服务助手发来的好几条信息都是‘提交成功、处理中’,但后来就没消息了。几天后再去问客服,对方却表示退定金时间已经过了。”北京的小王告诉记者。
提交退定金申请后被告知无法退还“退起来太复杂了,而且全是机器客服,光是等人工就要等好久。”一位消费者表示。
许多平台宣传的保价服务也很难实现。小吕发现,某电商推出的保价规则避开了“双十一”当天,还有的商家在预售结束时下架商品链接,使该商品无法保价。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付定金购买某品牌乳液时客服承诺享受保价,等收到货后,却发现无法申请保价。
此外,预售期过长、收货时间晚、无法修改寄送地址等,也是消费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据黑猫投诉统计,10月20日至11月13日,涉及预售的投诉量达5280条,投诉主要集中在服饰、美妆等。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下发《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指出,禁止采取“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杜绝虚假宣传,妥善化解网络消费纠纷。
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发出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购买预售产品的,要明确预付款和尾款的支付时间及金额、商家的发货时间、双方的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
针对预售出现的问题,电商平台是否已有监管举措?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了多家平台的客服,对方均表示注意到今年消费者关于预售的投诉,会向商家发出通知规范相关行为。
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
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天猫及京东平台预售成交总额高达1863亿元,同比增长34.4%。
记者发现,预售不仅是“双十一”促销手段,其实早已存在于电商日常销售中,其中尤其以服装类居多。不少小的服装品牌常年就是付款后7天发货、14天发货,有的甚至45天发货。
业内人士表示,对消费者而言,电商平台往往会对预售商品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对商家而言,通过预售可以事先锁定部分用户,从而对销售额有更准确的预判及准备,备货也更加从容。表面上看,这应该是一种消费者和商家双赢的方式,因此在电商平台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吸引了不少商家参与。但由于相关规则不够完善,易给消费者带来不满意体验。
“一些预售商品的供应周期可能无法保证,或者出现产品质量差、交货时间长,甚至有的订单无法交付,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资深互联网行业专家尹生分析说。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商家采用预售经营时,必须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预售制从消费者付预售款到商家发货有一个时间差,这段时间如果商家出现经营不善或遇到其他问题,导致无法正常履行订单义务,有的甚至可能关门跑路。如果出现类似情况,消费者往往很难维权。
受访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不规范的预售将逐渐透支消费者的信赖。陈音江认为,商家首先要诚信守法经营,制定公平合理的预售规则,并且事先有效告知消费者,尤其是预售规则中一些跟消费者有重要关系的信息,要以醒目方式有效告知,兑现预售规则和双方约定的有关承诺,确保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建议,电商平台应建立更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商家经营行为的监督,督促商家及时履约或退款,对预售欺诈行为及时采取制止措施,必要时可直接取消电商入驻资格或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一旦发现违法违规或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及时依法查处。
来源 | 新华社
责编 | 梁泽铭
2021-11-17 10:54 科技日报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4℃最稳定,14天之后大部分病毒依旧存活
11月15日,据媒体报道,北京中关村街道接到海淀疾控中心通报,科源社区居民一件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发出的快递物品外包装检测结果为阳性。
事情详情是这样的。10月31日,该居民收到一快递,内包装为无纺布袋,拆封后即将外包装丢弃。11月13日晚上,其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警方电话,称当地陆续检测出快递包裹有阳性。逐级上报后,海淀区疾控中心去其家中采集3件咽拭子和10件外环境,无纺布袋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均为阴性。
事实上,在北京检出快递外包装阳性之前,内蒙古、黑龙江、辽宁等地最近也发现类似案例。
一时间,舆论哗然,半个月前收到的快递居然呈阳性。病毒到底是活的还是死的,能在快递表面生存多久,还会传染人吗?
“来自疫区的快递包装外表面大概率会带有新冠病毒,毕竟新冠病毒感染者会通过多种途径外排病毒。但经过远距离和长时间运输,存在死病毒的可能性较大,活病毒的几率很小。”16日,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赵卫表示,即使是死病毒,但它依然有核酸,所以核酸检测时会呈阳性。但因为是死病毒,没有活性,一般来讲不具备传染性,公众对此大可不必过度恐慌。
海淀区疾控中心方面称,检测出包裹内包装的无纺布袋新冠病毒基因片段阳性,只能证明这个包裹曾经被新冠病毒污染过,包裹上的病毒究竟是否有活性、是否有传染性,无法凭基因片段检测得出结论。
至于新冠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到底有多长?赵卫解释,新冠病毒对高温和干燥敏感,一般来讲,在印刷品和薄纸表面,3小时后即检测不到有活性的病毒了。而在衣物表面,病毒可以存活2天,在不锈钢表面,可以存活7天。在外科口罩表面,7天之后仍然可以检测到较多的有活性的新冠病毒。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4℃最稳定,14天之后大部分病毒依旧存活。22℃下7天后仍然可以检测到存活的病毒,但是14天之后就完全检测不到了。”赵卫强调。
“因此,来自疫区的快递在经过长距离运输后,存在活病毒的可能性较小。”赵卫说。
在他看来,更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冷链运输的物品。三文鱼上附着的新冠病毒在4℃存活时间至少10天,25℃时存活2天,两种温度条件下病毒滴度随着时间延长均不断下降。此外,自由悬浮在细胞培养液中的新冠病毒在4℃和25℃条件下存活时间至少8天,但病毒滴度在4℃下变化不明显,25℃下滴度下降明显。
赵卫建议,公众尽量不要购买来自疫区进口的冷链食品,尽可能减少生吃冷链食品,加热处理过的食品基本上是安全的。收快递者可以在室外环境中拆下外包装弃于垃圾箱中,有条件尽量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操作,弃置后应及时洗手。
来源 | 科技日报
责编 | 梁泽铭 王倩
2021-11-17 12:58 新华社
今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的预售模式引发大量吐槽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正式落下帷幕。虽然销售总量依旧火爆,但今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的预售模式却引发了不小争议。
记者调查发现,预售引发大量吐槽。有不少消费者反映,付完尾款后发现,有些号称最低价的预售商品比现买还贵;找商家协商,却发现保价套路多,售后服务混乱。
预售比现买还贵,“尾款人”质疑遭欺诈
自10月下旬以来,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开启预售活动,以最低价、限量款等吸引消费者预付下单。
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各大电商平台预售期热度同比大幅增长。10月20日,天猫、京东同时开启“双十一”预售,据淘宝直播数据显示,仅首日,两名头部主播首场直播观看人次均在2亿以上,销售额合计逾200亿元,其中不少是预售商品。11月1日零点后,“尾款人”陆续开始支付。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消费者反映,有的商品预售价高于现售价。
邓邓购买一款品牌手机,原价近4000元,商家称预售可以优惠500元。但付完尾款后几天,邓邓发现该产品以现货方式上架,可优惠700元。邓邓质疑,之前等链接上架、蹲点付款,等了快半个月价格却更贵,那么预售的意义是什么?
天津市民小张也遇到同样情况。熬夜付完一件大衣的尾款,她再进直播间发现,预售总价比直播间现货价贵了100元。“当时问过客服预售价是否是最低价,客服很肯定地承诺,所以我才下单。”
还有消费者发现,需要支付的尾款高于预售时标出的尾款。预售期间,小彭看到一家体育品牌网店打出的优惠:指定日期时间段下单,算上送定金和符合该商品价格段的满减优惠,一双运动鞋到手价只需268元。等到付尾款,他一步步操作下来需要支付287元。
一位大学生告诉记者,她发现个别商家在“到手价”上做手脚。“消费者通常认为的‘到手价’等于‘定金+尾款’,但有商家故意将‘到手价’解释为‘尾款’,隐蔽地提高了价格。”
在黑猫投诉上,有消费者投诉称,商家承诺预付减双倍定金,结果只减了一倍。某运动品牌被消费者大量投诉,均称商家在承诺预售价为最低价后,放出力度更大的优惠券。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商家标榜的最低预售价高于直接支付价,属于不履行价格承诺,涉嫌虚假宣传。
预售商品想要退款不容易
“7天无理由退换”已成多数网购商品惯例,但不少消费者表示,预售商品想退款却没那么便捷。
记者调查发现,定金是很多消费者对预售吐槽最多的。虽然有些商家承诺可以退还定金,但一些消费者按照预售协议申请时发现困难重重。
天津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某运动品牌商家曾表示,预售期间前4小时内付定金,后期不满意可以退定金。但后来要退货时商家说,需要等到收货后才能申请退款,结果长时间都无法拿到退款。
一些已经提交退定金申请的消费者还表示,被告知无法退还。“服务助手发来的好几条信息都是‘提交成功、处理中’,但后来就没消息了。几天后再去问客服,对方却表示退定金时间已经过了。”北京的小王告诉记者。
提交退定金申请后被告知无法退还“退起来太复杂了,而且全是机器客服,光是等人工就要等好久。”一位消费者表示。
许多平台宣传的保价服务也很难实现。小吕发现,某电商推出的保价规则避开了“双十一”当天,还有的商家在预售结束时下架商品链接,使该商品无法保价。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付定金购买某品牌乳液时客服承诺享受保价,等收到货后,却发现无法申请保价。
此外,预售期过长、收货时间晚、无法修改寄送地址等,也是消费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据黑猫投诉统计,10月20日至11月13日,涉及预售的投诉量达5280条,投诉主要集中在服饰、美妆等。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下发《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指出,禁止采取“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杜绝虚假宣传,妥善化解网络消费纠纷。
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发出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购买预售产品的,要明确预付款和尾款的支付时间及金额、商家的发货时间、双方的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
针对预售出现的问题,电商平台是否已有监管举措?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了多家平台的客服,对方均表示注意到今年消费者关于预售的投诉,会向商家发出通知规范相关行为。
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
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天猫及京东平台预售成交总额高达1863亿元,同比增长34.4%。
记者发现,预售不仅是“双十一”促销手段,其实早已存在于电商日常销售中,其中尤其以服装类居多。不少小的服装品牌常年就是付款后7天发货、14天发货,有的甚至45天发货。
业内人士表示,对消费者而言,电商平台往往会对预售商品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对商家而言,通过预售可以事先锁定部分用户,从而对销售额有更准确的预判及准备,备货也更加从容。表面上看,这应该是一种消费者和商家双赢的方式,因此在电商平台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吸引了不少商家参与。但由于相关规则不够完善,易给消费者带来不满意体验。
“一些预售商品的供应周期可能无法保证,或者出现产品质量差、交货时间长,甚至有的订单无法交付,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资深互联网行业专家尹生分析说。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商家采用预售经营时,必须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预售制从消费者付预售款到商家发货有一个时间差,这段时间如果商家出现经营不善或遇到其他问题,导致无法正常履行订单义务,有的甚至可能关门跑路。如果出现类似情况,消费者往往很难维权。
受访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不规范的预售将逐渐透支消费者的信赖。陈音江认为,商家首先要诚信守法经营,制定公平合理的预售规则,并且事先有效告知消费者,尤其是预售规则中一些跟消费者有重要关系的信息,要以醒目方式有效告知,兑现预售规则和双方约定的有关承诺,确保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建议,电商平台应建立更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商家经营行为的监督,督促商家及时履约或退款,对预售欺诈行为及时采取制止措施,必要时可直接取消电商入驻资格或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一旦发现违法违规或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及时依法查处。
来源 | 新华社
责编 | 梁泽铭
2021-11-17 10:54 科技日报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4℃最稳定,14天之后大部分病毒依旧存活
11月15日,据媒体报道,北京中关村街道接到海淀疾控中心通报,科源社区居民一件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发出的快递物品外包装检测结果为阳性。
事情详情是这样的。10月31日,该居民收到一快递,内包装为无纺布袋,拆封后即将外包装丢弃。11月13日晚上,其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警方电话,称当地陆续检测出快递包裹有阳性。逐级上报后,海淀区疾控中心去其家中采集3件咽拭子和10件外环境,无纺布袋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均为阴性。
事实上,在北京检出快递外包装阳性之前,内蒙古、黑龙江、辽宁等地最近也发现类似案例。
一时间,舆论哗然,半个月前收到的快递居然呈阳性。病毒到底是活的还是死的,能在快递表面生存多久,还会传染人吗?
“来自疫区的快递包装外表面大概率会带有新冠病毒,毕竟新冠病毒感染者会通过多种途径外排病毒。但经过远距离和长时间运输,存在死病毒的可能性较大,活病毒的几率很小。”16日,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赵卫表示,即使是死病毒,但它依然有核酸,所以核酸检测时会呈阳性。但因为是死病毒,没有活性,一般来讲不具备传染性,公众对此大可不必过度恐慌。
海淀区疾控中心方面称,检测出包裹内包装的无纺布袋新冠病毒基因片段阳性,只能证明这个包裹曾经被新冠病毒污染过,包裹上的病毒究竟是否有活性、是否有传染性,无法凭基因片段检测得出结论。
至于新冠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到底有多长?赵卫解释,新冠病毒对高温和干燥敏感,一般来讲,在印刷品和薄纸表面,3小时后即检测不到有活性的病毒了。而在衣物表面,病毒可以存活2天,在不锈钢表面,可以存活7天。在外科口罩表面,7天之后仍然可以检测到较多的有活性的新冠病毒。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4℃最稳定,14天之后大部分病毒依旧存活。22℃下7天后仍然可以检测到存活的病毒,但是14天之后就完全检测不到了。”赵卫强调。
“因此,来自疫区的快递在经过长距离运输后,存在活病毒的可能性较小。”赵卫说。
在他看来,更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冷链运输的物品。三文鱼上附着的新冠病毒在4℃存活时间至少10天,25℃时存活2天,两种温度条件下病毒滴度随着时间延长均不断下降。此外,自由悬浮在细胞培养液中的新冠病毒在4℃和25℃条件下存活时间至少8天,但病毒滴度在4℃下变化不明显,25℃下滴度下降明显。
赵卫建议,公众尽量不要购买来自疫区进口的冷链食品,尽可能减少生吃冷链食品,加热处理过的食品基本上是安全的。收快递者可以在室外环境中拆下外包装弃于垃圾箱中,有条件尽量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操作,弃置后应及时洗手。
来源 | 科技日报
责编 | 梁泽铭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