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养生方

霜降食补怎么吃?“好柿成霜”!


Listen Later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随之天气逐渐变冷,冷空气加强,窗户上可见“结霜”现象,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言:“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那么,在霜降节气的养生重点应该是什么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科副主任中医师吴宇金介绍,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主要还是“法于阴阳”,顺应季节变化,以养“阴”、平补诸位,同时注意防寒保暖。

霜降应防寒保暖,适当食补

“霜降节气,对于体质偏虚的人群,需要更加注意,应当适当进补和调理。” 吴宇金说道,对于阴虚、血虚的人群,秋季本是凉爽但是干燥的季节,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除了天气逐渐变凉,干燥也是不可避免的,阴虚、血虚的人群,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皮肤与嘴唇干燥、皲裂、咽干、大便干结难解等情况。

“阴虚、血虚的人群,应当滋阴养血润燥为主。”吴宇金建议,饮食上可适当进食百合、沙参、麦冬、当归、党参、无花果、山药、莲子、白果、莲藕、梨、鸭肉等,有益气滋阴养血的功效,能够制约秋季的干燥之性。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对于阳虚、虚寒体质的人群,则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可以适当进行“温补”。

吴宇金介绍,进入秋季后,阳气开始敛降,天气渐凉,尤其在霜降节气后,冷空气会进一步降临,阳虚、虚寒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受凉感冒、四肢不温、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情况,这一类人群,可适当进补温性食物,如姜、蒜、胡椒、紫苏、陈皮、枸杞、黄芪、当归、桂圆、红枣、核桃、羊肉等健脾温中散寒的功效,有助于御寒。

根据不同体质,可选择不同的食材。阴虚、血虚人群,可以食用冰糖雪梨糖水、百合莲子粥、莲藕水鸭汤、沙参玉竹老鸭汤,选择相对清润、平补的食材,有滋阴养血的效果。

而对于阳虚、虚寒体质的人群来说,适合开始进食偏温补的食材,红茶、猪肚鸡、当归生姜羊肉汤、麻辣香锅等,有温中散寒的效果。

沙参玉竹老鸭汤

材料:

老鸭一只,沙参60克,玉竹60克,生姜两片。

做法:

所有材料洗净,加水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炖半小时,再加入适量盐即可。

功效:

养阴润燥,滋补益气。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

当归30g,生姜60g,羊肉500g

做法:

将当归、生姜洗净,切片;羊肉剔去筋膜,置沸水锅中稍烫,盛出晾凉,切块;然后将羊肉条块及生姜、当归放入洗净的砂锅中,加入清水适量,用武火煮沸,除去浮沫,改用文火炖至熟烂,饮汤并食羊肉。

功效:

补血调经,温中散寒。

柿子、栗子推荐霜降食用

“霜降推荐吃的食物,一般也以应季为主,例如柿子、栗子都是比较建议食用的。”吴宇金介绍。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柿子味甘、涩,性寒,有清热润燥、养肺化痰、止渴生津、软坚、健脾、止血等功效,可以缓解大便干结、痔疮疼痛或出血、干咳、咽痛、高血压等病症。因此,柿子是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痔疮等病人的理想保健品。

栗子性味甘温,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霜降后的进补佳品。食用栗子可防治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小便增多和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御寒能力。

此外,对于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药,例如山药、莲子、枸杞等也可以考虑,有补虚的功效,适合入冬前的进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王雯玉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沫依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今日养生方By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