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洛杉矶港的起重机停止了轰鸣。5月6日,首批被加征145%关税的中国货船静静停泊在码头,装卸工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抽烟——这是七年来最冷清的工作日。货代公司经理汤姆看着空荡荡的集装箱堆场苦笑:"现在我们的业务量比疫情期间还少30%,但这次不是因为供应链断裂,而是没人愿意承担天价关税。"
这个场景完美诠释了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的现实悖论。理论上,这些针对中国电动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的惩罚性关税应该"保护美国制造业",但美国汽车创新联盟最新调查显示:72%的零部件供应商正在裁员,因为他们的中国原材料成本暴涨导致整车厂订单锐减。更讽刺的是,被加税的中国电动车根本不在美国销售,受冲击的反而是使用中国电池的美国电动车品牌。
经济学家与工厂主在CNBC辩论现场的对抗极具代表性。哈佛教授肯尼斯·罗格夫举着平板电脑展示数据:"关税实施四周,美国对中国出口同比下降19%,但对越南出口激增47%——这根本是贸易转移而非贸易创造。"而俄亥俄州机械厂老板麦克抢过话筒吼道:"你们这些常春藤精英懂什么?我车间里20个工人终于不用和中国廉价零件竞争了!"镜头扫过观众席,小企业主们集体起立鼓掌,而华尔街分析师们低头刷着暴跌的股票行情。
这种撕裂在关键摇摆州体现得尤为明显。密歇根州汽车工会的早餐会上,工人们为特朗普的政策干杯;但同一时间,底特律郊区的Target超市里,主妇丽莎对着涨了60%的割草机价格标签爆粗口。北卡罗来纳州的情况更微妙:家具制造商们欢呼关税保护了本土产业,而依赖中国纺织品的服装厂正连夜把生产线迁往墨西哥。
历史总是惊人地循环。对比2018年贸易战,有三个关键差异:这次关税清单更精准打击中国高科技产业;欧盟和日韩不再与美国统一战线;最致命的是通胀环境完全不同——当年美国CPI仅2.1%,而现在5.2%的通胀让每个涨价信号都牵动选民神经。彼得森研究所模拟显示,若维持当前税率,到11月大选前将吞噬普通家庭约8%的可支配收入。
加州政府起诉联邦的诉状里藏着更深的忧虑。该州财政部长发现,洛杉矶港关税收入虽然激增,但伴随货运量腰斩,全年港口财政赤字将达18亿美元——这还没算上码头工人失业救济支出。更荒诞的是,被加税的中国光伏组件本是加州新能源计划的核心物资,现在太阳能电站建设进度全部搁浅。
当福克斯新闻记者在沃尔玛采访消费者时,货架上"暂时缺货"的标签比商品还多。一个抱着婴儿的母亲对着镜头说:"我不管什么国家伟大,只想知道为什么奶粉又贵又难买?"这句话或许解释了最新民调中出现的诡异现象:虽然62%选民认为关税损害了自身利益,但在"是否支持对华强硬"的选项下,仍有55%的人投了赞成票。
这场关税战最吊诡之处在于,它成功制造了"疼痛共识"——所有人都承认代价沉重,但各方对痛苦根源的解释截然不同。就像那艘停泊在洛杉矶的中国货船,在政客眼中是贸易逆差的象征,在商人眼里是亏损的源头,在工人心里是就业的威胁,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不过是又一场搞不懂也不想懂的遥远战争。当经济武器被频繁使用,最终受伤最深的,往往是最渴望被保护的人。
洛杉矶港的起重机停止了轰鸣。5月6日,首批被加征145%关税的中国货船静静停泊在码头,装卸工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抽烟——这是七年来最冷清的工作日。货代公司经理汤姆看着空荡荡的集装箱堆场苦笑:"现在我们的业务量比疫情期间还少30%,但这次不是因为供应链断裂,而是没人愿意承担天价关税。"
这个场景完美诠释了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的现实悖论。理论上,这些针对中国电动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的惩罚性关税应该"保护美国制造业",但美国汽车创新联盟最新调查显示:72%的零部件供应商正在裁员,因为他们的中国原材料成本暴涨导致整车厂订单锐减。更讽刺的是,被加税的中国电动车根本不在美国销售,受冲击的反而是使用中国电池的美国电动车品牌。
经济学家与工厂主在CNBC辩论现场的对抗极具代表性。哈佛教授肯尼斯·罗格夫举着平板电脑展示数据:"关税实施四周,美国对中国出口同比下降19%,但对越南出口激增47%——这根本是贸易转移而非贸易创造。"而俄亥俄州机械厂老板麦克抢过话筒吼道:"你们这些常春藤精英懂什么?我车间里20个工人终于不用和中国廉价零件竞争了!"镜头扫过观众席,小企业主们集体起立鼓掌,而华尔街分析师们低头刷着暴跌的股票行情。
这种撕裂在关键摇摆州体现得尤为明显。密歇根州汽车工会的早餐会上,工人们为特朗普的政策干杯;但同一时间,底特律郊区的Target超市里,主妇丽莎对着涨了60%的割草机价格标签爆粗口。北卡罗来纳州的情况更微妙:家具制造商们欢呼关税保护了本土产业,而依赖中国纺织品的服装厂正连夜把生产线迁往墨西哥。
历史总是惊人地循环。对比2018年贸易战,有三个关键差异:这次关税清单更精准打击中国高科技产业;欧盟和日韩不再与美国统一战线;最致命的是通胀环境完全不同——当年美国CPI仅2.1%,而现在5.2%的通胀让每个涨价信号都牵动选民神经。彼得森研究所模拟显示,若维持当前税率,到11月大选前将吞噬普通家庭约8%的可支配收入。
加州政府起诉联邦的诉状里藏着更深的忧虑。该州财政部长发现,洛杉矶港关税收入虽然激增,但伴随货运量腰斩,全年港口财政赤字将达18亿美元——这还没算上码头工人失业救济支出。更荒诞的是,被加税的中国光伏组件本是加州新能源计划的核心物资,现在太阳能电站建设进度全部搁浅。
当福克斯新闻记者在沃尔玛采访消费者时,货架上"暂时缺货"的标签比商品还多。一个抱着婴儿的母亲对着镜头说:"我不管什么国家伟大,只想知道为什么奶粉又贵又难买?"这句话或许解释了最新民调中出现的诡异现象:虽然62%选民认为关税损害了自身利益,但在"是否支持对华强硬"的选项下,仍有55%的人投了赞成票。
这场关税战最吊诡之处在于,它成功制造了"疼痛共识"——所有人都承认代价沉重,但各方对痛苦根源的解释截然不同。就像那艘停泊在洛杉矶的中国货船,在政客眼中是贸易逆差的象征,在商人眼里是亏损的源头,在工人心里是就业的威胁,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不过是又一场搞不懂也不想懂的遥远战争。当经济武器被频繁使用,最终受伤最深的,往往是最渴望被保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