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哥茶室:战争、芯片与茶的棱镜

四哥茶室•025•航天员太空健身:在失重环境下如何保持体能


Listen Later

想象一下,当你连拧毛巾都需要特殊装置固定身体时,该如何完成一组标准的力量训练?这就是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每天面临的真实挑战。最新发布的太空Vlog中,三位航天员在空间站"天花板"区域锻炼的画面引发热议——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藏着人类对抗太空环境的智慧结晶。

微重力环境让健身变成技术活。在地面,我们做深蹲时靠重力提供阻力;但在太空,航天员必须用特制弹力带把自己固定在跑步机上才能模拟行走。中国空间站的"太空健身房"配备了三种核心设备:抗阻训练装置通过真空密封气缸提供阻力,太空跑步机采用磁悬浮技术减少振动,而自行车功量计则能精确监测运动时的心肺功能数据。这些设备总重不到200公斤,却要支撑航天员每天2小时的高强度训练。

失重对人体的影响远超想象。俄罗斯宇航局的研究显示,航天员在太空每月会流失1-2%的骨密度,肌肉萎缩速度是地面卧床病人的6倍。神舟二十号乘组的训练方案里,抗阻训练占比达60%,重点强化脊柱和下肢肌肉群。他们使用的"企鹅服"内置弹性束带,在日常工作中也能提供持续负荷。这种被航天员戏称为"移动健身房"的装备,能有效减缓肌肉退化速度。

太空健身的难点在于精准控制。一个简单的卧推动作,既要避免因发力过猛撞到舱壁,又要防止器械飘移伤人。航天员陈冬在Vlog中演示的"太空瑜伽",实际是经过改良的前庭功能训练。通过特定角度的头部运动,能缓解约70%航天员都会出现的空间定向障碍。这些动作在地面看似轻松,在失重环境下每个细节都需要重新学习。

长期驻留太空的健身方案正在革新。相比早期空间站时期每天1.5小时的训练量,神舟二十号乘组的方案增加了神经肌肉协调训练。他们采用的振动平台训练法,能同时刺激骨骼肌和骨组织再生。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数据表明,这套方案可使肌肉萎缩率降低40%,为未来火星任务积累重要数据。

当镜头扫过航天员汗湿的训练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毅力的闪光,更是人类拓展生存边疆的集体智慧。从阿波罗时代的简易弹力带到如今智能化的太空健身房,这些悬挂在"天花板"上的汗水,正在书写着新的太空生存法则。或许某天,当我们在火星建立永久基地时,会感谢今天航天员们每个看似古怪的健身动作——那是在为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铺就体能基础。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四哥茶室:战争、芯片与茶的棱镜By 昆仑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