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哥茶室:战争、芯片与茶的棱镜

四哥茶室•083•主权信用评级:揭秘主权信用评级的幕后游戏


Listen Later

想象一下,全球200多个国家正在参加一场特殊的"选秀比赛"。没有舞台灯光,没有观众欢呼,只有三位评委坐在纽约、伦敦和巴黎的办公室里,用复杂的公式计算着每个选手的得分。这就是主权信用评级的真实场景——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这三大机构,掌握着决定一个国家融资成本的关键打分权。

这些评级机构的办公室可能看起来平平无奇,但他们的工作流程却精密得像瑞士钟表。首先是数据采集阶段,分析师们会像侦探一样搜集各国的GDP增速、财政赤字、外债规模等数据。但更有趣的是,他们还会评估一些"软指标":政府更迭是否频繁?司法体系是否独立?甚至包括这个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国在2017年获得标普评级上调时,政策执行力的稳定性就是重要加分项。

当数据收集完毕,就进入了神秘的"黑箱"阶段。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独门的评级模型,就像米其林餐厅的秘制酱料配方。标普更看重政治制度的稳定性,惠誉对债务结构的分析尤为细致,而穆迪则特别关注人口老龄化等长期趋势。有趣的是,三家机构给同一个国家的评级常常出现"分歧",就像三个美食家对同一道菜给出不同评分。比如当前中国的主权评级,标普给A+,穆迪给A1,惠誉给AA-,这种差异正反映了各家评估侧重点的不同。

最戏剧性的环节当属评级委员会投票。这里没有镁光灯,但紧张程度不亚于选秀节目的评委席。通常由5-7位资深分析师组成的小组,可能会为某个指标争论数小时。2011年美国主权评级遭标普下调时,据说委员会内部就经历了激烈辩论。而阿根廷这样的"差生"要逆袭评级,往往需要像优秀选手准备复活赛一样,拿出结构性改革、债务重组等切实方案。

最近穆迪维持中国A1评级的决定引发关注,这就像评委对选手说:"表现稳定,但还有进步空间"。财政部回应中提到的"全产业链优势",恰似选手展示的特殊才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力、制造业体系完整性这些西方模型不太强调的因素,正在成为新的"加分项"。

这场持续了上百年的评级游戏,本质上是用一套标准化体系衡量千差万别的国家。就像用同一套评分标准评判芭蕾舞者和街舞选手,难免有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资本市场的舞台上,这三个评委的打分确实影响着每个国家的"出场费"——借贷成本。或许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元化的评级体系出现,就像美食界除了米其林,也需要更多本土化的评价标准。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四哥茶室:战争、芯片与茶的棱镜By 昆仑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