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最近穆迪维持中国A1评级但保持负面展望的新闻引发热议。但你知道吗?隔壁日本的评级更魔幻——这个债务/GDP比高达264%的国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却长期维持在1%以下。这就像看到一个学生拿着60分的考卷,却享受着保送清华的待遇。
看看这个黑色幽默的数据对比:中国债务/GDP约77%时融资成本3%,日本债务是我们的三倍多却只需支付三分之一的利息。评级机构给日本打出的A-评级,在金融市场就像一张永远刷不爆的信用卡。这背后藏着三个反常识的金融密码。
首先是"本土韭菜效应"。日本国债95%由国内持有,国民储蓄就像永不干涸的蓄水池。当你的债主都是自家亲戚,违约压力自然小得多。其次是央行当接盘侠的底气,日本央行持有近一半国债,这种"自产自销"模式让市场规律彻底失灵。最绝的是负利率这把双刃剑,既压低了融资成本,也锁死了投资者的选择权。
东方国家对待评级的态度更像处理家事。当穆迪给中国负面展望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恐慌,而是财政部"经济向好"的淡定回应。这就像严厉的班主任给差评,优等生却掏出免死金牌——你有你的标准,我有我的节奏。日本更绝,2011年三大机构齐降级时,日债收益率反而下跌了20个基点。
全球资产荒正在重写评级规则。当德国30年期国债都能出现负收益率,当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突破8万亿美元,传统评级体系就像用体温计量沸水。日本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央行们集体"耍流氓"的时代,信用评级正在从风险标尺退化为参考意见。下次看到评级调整时,或许该先看看这个国家的国债持有人结构——内部人的游戏,外人永远看不懂规则。
站在东京塔俯瞰全球债市,会发现一个吊诡的现实:最懂评级魔法的不是华尔街精英,而是掌握"负利率+量化宽松+国民储蓄"这三件套的日本大藏省官僚们。当全球陷入资产荒,他们的操作手册写着:真正的信用,不在于评级机构给的字母,而在于能否让债主们心甘情愿地继续玩下去。
最近穆迪维持中国A1评级但保持负面展望的新闻引发热议。但你知道吗?隔壁日本的评级更魔幻——这个债务/GDP比高达264%的国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却长期维持在1%以下。这就像看到一个学生拿着60分的考卷,却享受着保送清华的待遇。
看看这个黑色幽默的数据对比:中国债务/GDP约77%时融资成本3%,日本债务是我们的三倍多却只需支付三分之一的利息。评级机构给日本打出的A-评级,在金融市场就像一张永远刷不爆的信用卡。这背后藏着三个反常识的金融密码。
首先是"本土韭菜效应"。日本国债95%由国内持有,国民储蓄就像永不干涸的蓄水池。当你的债主都是自家亲戚,违约压力自然小得多。其次是央行当接盘侠的底气,日本央行持有近一半国债,这种"自产自销"模式让市场规律彻底失灵。最绝的是负利率这把双刃剑,既压低了融资成本,也锁死了投资者的选择权。
东方国家对待评级的态度更像处理家事。当穆迪给中国负面展望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恐慌,而是财政部"经济向好"的淡定回应。这就像严厉的班主任给差评,优等生却掏出免死金牌——你有你的标准,我有我的节奏。日本更绝,2011年三大机构齐降级时,日债收益率反而下跌了20个基点。
全球资产荒正在重写评级规则。当德国30年期国债都能出现负收益率,当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突破8万亿美元,传统评级体系就像用体温计量沸水。日本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央行们集体"耍流氓"的时代,信用评级正在从风险标尺退化为参考意见。下次看到评级调整时,或许该先看看这个国家的国债持有人结构——内部人的游戏,外人永远看不懂规则。
站在东京塔俯瞰全球债市,会发现一个吊诡的现实:最懂评级魔法的不是华尔街精英,而是掌握"负利率+量化宽松+国民储蓄"这三件套的日本大藏省官僚们。当全球陷入资产荒,他们的操作手册写着:真正的信用,不在于评级机构给的字母,而在于能否让债主们心甘情愿地继续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