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1920年,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笔记本上画下一个环形装置草图时,没人相信这个像甜甜圈一样的机器能装下太阳的能量。整整一百年后,中国科学家在合肥实现了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1000秒的世界纪录——这个温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6倍。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中国太阳》里描写过这样的场景:人类在太空中建造巨型反射镜阵列,将阳光精准投射到需要的地方。现实中,我们走的是另一条更艰难但也更彻底的路——不是反射太阳,而是创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最新实现的"百万安培亿度H模",意味着我们离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
核聚变研究有个著名的笑话:距离商业化永远还有30年。这个段子从1950年代说到现在,背后是工程化难以逾越的鸿沟。要在地球上复现太阳内部的反应,需要同时满足三个近乎苛刻的条件:足够高的温度(上亿摄氏度)、足够大的等离子体密度、足够长的约束时间。就像试图用漏勺盛住沸腾的钢水,还要保证钢水持续沸腾。
中国科学家选择的是托卡马克方案——用超强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的环形装置。这个俄语缩写词背后,藏着几代人的智慧接力。从中国环流一号到三号,实验参数呈指数级提升:等离子体电流从20万安培跃升至100万安培,约束时间从秒级向分钟级突破。最新实现的聚变三乘积(温度×密度×约束时间)达到10^20量级,这个数字距离实现能量净输出只差一个数量级。
在成都某研究所的走廊里,挂着幅特别的年历。每个日期格子都手写着实验参数,有些日期被红笔重重圈起——那是突破纪录的日子。科研人员说他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破纪录就集体吃火锅。最近这次"百万安培亿度"的火锅局,锅底特意选了最辣的"聚变红"。
商业化路径正在变得清晰。中核集团计划在2050年前后建成示范电站,采用模块化设计的小型聚变堆。这就像把"人造太阳"装进集装箱,每个模块发电功率约20万千瓦,相当于传统核电站的1/10,但安全性和部署灵活性大幅提升。甘肃某试验基地已开始建设配套的氚工厂——聚变燃料的关键生产基地。
科幻迷喜欢讨论"卡尔达肖夫指数",用文明利用能量的级别衡量进步程度。当我们的曾孙辈回顾历史时,2020年代可能会被标记为"聚变黎明期"。就像19世纪的人们无法想象电气化如何重塑世界,今天的我们也难以预见清洁无限的聚变能源将引爆怎样的文明跃迁。唯一确定的是,那个被科幻作家预言了百年的未来,正从合肥、成都的实验室里缓缓升起。
1920年,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笔记本上画下一个环形装置草图时,没人相信这个像甜甜圈一样的机器能装下太阳的能量。整整一百年后,中国科学家在合肥实现了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1000秒的世界纪录——这个温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6倍。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中国太阳》里描写过这样的场景:人类在太空中建造巨型反射镜阵列,将阳光精准投射到需要的地方。现实中,我们走的是另一条更艰难但也更彻底的路——不是反射太阳,而是创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最新实现的"百万安培亿度H模",意味着我们离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
核聚变研究有个著名的笑话:距离商业化永远还有30年。这个段子从1950年代说到现在,背后是工程化难以逾越的鸿沟。要在地球上复现太阳内部的反应,需要同时满足三个近乎苛刻的条件:足够高的温度(上亿摄氏度)、足够大的等离子体密度、足够长的约束时间。就像试图用漏勺盛住沸腾的钢水,还要保证钢水持续沸腾。
中国科学家选择的是托卡马克方案——用超强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的环形装置。这个俄语缩写词背后,藏着几代人的智慧接力。从中国环流一号到三号,实验参数呈指数级提升:等离子体电流从20万安培跃升至100万安培,约束时间从秒级向分钟级突破。最新实现的聚变三乘积(温度×密度×约束时间)达到10^20量级,这个数字距离实现能量净输出只差一个数量级。
在成都某研究所的走廊里,挂着幅特别的年历。每个日期格子都手写着实验参数,有些日期被红笔重重圈起——那是突破纪录的日子。科研人员说他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破纪录就集体吃火锅。最近这次"百万安培亿度"的火锅局,锅底特意选了最辣的"聚变红"。
商业化路径正在变得清晰。中核集团计划在2050年前后建成示范电站,采用模块化设计的小型聚变堆。这就像把"人造太阳"装进集装箱,每个模块发电功率约20万千瓦,相当于传统核电站的1/10,但安全性和部署灵活性大幅提升。甘肃某试验基地已开始建设配套的氚工厂——聚变燃料的关键生产基地。
科幻迷喜欢讨论"卡尔达肖夫指数",用文明利用能量的级别衡量进步程度。当我们的曾孙辈回顾历史时,2020年代可能会被标记为"聚变黎明期"。就像19世纪的人们无法想象电气化如何重塑世界,今天的我们也难以预见清洁无限的聚变能源将引爆怎样的文明跃迁。唯一确定的是,那个被科幻作家预言了百年的未来,正从合肥、成都的实验室里缓缓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