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哥茶室:战争、芯片与茶的棱镜

四哥茶室•090•中国环流三号:永远还有50年的能源革命


Listen Later

2025年5月29日,中核集团宣布"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百万安培电流和亿摄氏度离子温度运行。这则新闻让很多人激动不已——我们离"人造太阳"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但翻开评论区,最热门的留言却是:"所以这次是距离商业化还有49年?"

这个调侃背后,藏着核聚变领域著名的"50年悖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就预言实现可控核聚变需要50年。奇怪的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预言始终保持着"还剩50年"的魔咒。就像追逐地平线的旅人,我们每前进一步,目标就后退一步。

技术瓶颈比想象中更顽固。目前最先进的托卡马克装置,就像用电磁场编织的"火焰牢笼",要把上亿度的等离子体约束在毫厘之间。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的"百万安培亿度H模",听起来震撼,但实际产生的能量还不够煮沸一壶水。更关键的是,这些实验持续时间往往以秒计算,而商业化需要的是365天×24小时连续发电。

商业化路上还有三道天堑。材料科学首当其冲——什么样的材料能承受中子轰击数十年?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用192束激光轰击燃料球的方法,单次实验成本就超过3.5亿美元。更现实的问题是:当风光发电成本已降至0.2元/度时,谁会投资每度电成本预估超10元的聚变电站?

国际竞合呈现奇妙图景。35国共建的ITER项目像个"科研联合国",中国贡献了9%的经费却获得100%的技术共享。与此同时,全球涌现出40多家聚变创业公司,有的开发紧凑型球马克装置,有的尝试场反位形约束。这些"轻骑兵"正用互联网思维改写能源革命剧本,但大多数融资都烧在了验证可行性阶段。

时间表或许需要重新校准。MIT的ARC设计图显示,2030年代可能出现实验堆网。中国工程院给出的路线图是2050年示范电站。但更可能的情景是:2040年我们先看到聚变能源在航天、军工等特殊领域应用,民用化还要再等一代人。就像1954年苏联建成首座核电站时,没人想到商业推广需要20年。

站在更长的能源史维度看,从发现火到蒸汽机用了百万年,从石油到光伏用了一个半世纪。聚变能源的突破从来不是线性发展,而是在某个清晨突然叩响大门。当那一天真正来临,我们现在争论的"50年魔咒",终将成为教科书里一个有趣的注脚。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四哥茶室:战争、芯片与茶的棱镜By 昆仑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