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孟子|一生的书

滕文公上第1-2章


Listen Later

要点与引用:

凡、之、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復、疑、夫道一而已矣、丈夫、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暝、眩、瘳。
薨。固所自盡也。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齊疏之服。飦粥之食。反、三年之喪。父兄、宗國魯、劍、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廬。戒。悅。

后人认为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对立,争论不已。到明朝人,王阳明先生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行、脩)。-中庸

何为“性善”?为何“言必称尧舜”?
凡举二例:
1. 体自尧舜而传 如我们听佛经也是对佛陀传法为基础的集结。性善为求道取道之应世之教诲 ,如此,则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2、道性善,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处世衰道微之时,言必称尧舜则不下念,仁则荣。

宋国贫弱,境辖今之河南省东角、山东省西角、安徽和江苏两省西北角。当初周武王伐纣王,灭掉商朝,划出中原连成一片的穷困地区,建立一个宋国,以便发配商朝的“殷民”,也算给条出路吧。国既贫弱,民智难免壅蔽。先秦诸子著作说到蠢人,多称其为宋人。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意思是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论语·尧曰》
孟子在齐国(第一次在齐威王时期)不甚得志,在听说宋王偃要行仁政之后,便来到了宋国。在此他告诉戴不胜要多推荐贤士,并答戴盈之问,还曾与滕国世子论性善说。在孟子看来,宋王偃左右贤人大概不多;既不能使宋王偃为善,孟子也就在接受馈赠七十镒后离开了。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释尊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觉,第一句便指出“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做智简述
(一)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人生在世,整天昏昏扰相,不得宁静,所以在五识不得不起用时,要能作到如六祖惠能所说的: 成所作智同圆镜│即具有智慧的明镜,朗照一切。 (二)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意识不可盲动。不盲动的方法:一切修为与活动无我、无法,全在菩萨道中,生生世世为人的无功用行中。所以六祖说: 妙观察智见非功。 (三)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

私淑,拼音是sī shū,是指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受其影响的,称之为私淑。是指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并承传其学术而尊之为师之意。

宗主国。滕国和鲁国的始封祖分别是叔绣、周公,都是文王之子,而周公为长,所以滕国称鲁国为宗国。

“剑”是典型的形声字。周代金文(图1-3)的“剑”一般从金、佥(qiān)声,隶定作“鐱”。古代的剑是金属材质的,所以字形用“金”作形旁,右半部的“佥”是它的声旁。“剑”字的本义是古人带兵打仗时候所使用的武器。在小篆的字形中,声旁“佥”移至左半部,右部改用“刀”作形旁,与现代字形相同。

【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覵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暝眩。厥疾不瘳。
■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於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然友之鄒問於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為我問孟子。然友復之鄒問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誠在我。五月居廬。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悅。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学习孟子|一生的书By 本照平怀